【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不变的军旅情,不灭的舞台梦——记原成都军区政治部战旗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杨思远
“非常好,灯光师把中间的位置再调整一下,表演的老师们要笑起来,像我这样,把情绪都调动起来。另外,这部分可能需要再调整一下,应该是这么唱……”
刚进入彩排的表演大厅,四处还是黑漆漆的一片,便听见一个洪亮又充满激情的声音不断响起,时而在发表意见,时而好像又成为了表演者在放声高歌。循着声音望去,是坐在观众席中心的人在说话,稍作打听,原来他就是这次成都市军队离退休干部庆祝八一建军节主题文艺演出的总导演——杨思远。
凑近了瞧去,杨思远带着一副黑框眼镜,头发是整齐的背头,身穿蓝色的T恤衫和黑色的西装裤,笑着发表建议的时候感觉很有亲和力,非常容易带动表演者的情绪,偶尔严肃的时候又让人觉得有些严厉,难以靠近。随着台上表演的推进,杨思远快步走到了舞台前,身姿挺拔、步履矫健,整个人虽然看上去精瘦,但精气神十足,无论是声音还是举止,都充满了激情和感染力。
作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第十一届新闻学子“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四川线团队的一员,记者为能参与这次主题演出感到庆幸和欢喜,但望着杨思远认真又忙碌的背影,大家的心里直打鼓。如此专业又“较真”的总导演,我们的朗诵表演怕是“凶多吉少”。
舞台上的定心石
扭头看到这边直勾勾的眼神,杨思远愣了一下,随后笑着走过来:“欢迎你们,是兰州大学的同学们吧。”洋洋盈耳的声音响起,让人的心出奇地平静下来,看着那双睿智却盛满了谦和的眼睛,突然觉得很温暖。
上台彩排时,耀眼的灯光铺设下来,几乎已经看不清舞台下面的情况了,但却能让人清晰地感觉到,杨思远一直就在舞台下聚精会神地看着。他那双让人印象深刻的眼睛好像穿透了眼前炽白的光圈,鼓励着台上表演者的前行。
没有想象中的严肃和批评。表演结束后,杨思远把记者一行叫到一边,温和地点出我们存在的问题。得知记者是第一次参与表演后,更是耐心地一字一句地进行指导,从发音、停顿、重音到情感的转折与升华,一点一滴、倾尽全力。
第一次彩排如此,第二次亦然。
正式表演前,演员们都要在后台候场。杨思远就站在舞台的幕布后,在表演者上台的必经之路上为他们加油打气,熟悉的身影,熟悉的笑容,顿时叫人安定不已。文艺演出的100分钟,包括开始前的准备和结束后的收尾,杨思远一直都在那里忙碌着。
兰大学子演出图片 梁春雨/摄
演出结束后,杨思远激动地为我们竖起了大拇指,不住地点头夸赞着我们:“效果很不错,比起之前来说进步真的很大,特别是年轻人该有的那份朝气和力量,我都看到了,你们辛苦了!”看着真诚地为所有人高兴的杨思远,大家的心中漾起无尽的感动。
严于律己,躬身笃行
作为一名优秀的军队老艺术家,唱、念、做、诵,杨思远可以说是样样在行。2017年军改大潮,杨思远从成都军区政治部战旗文工团退休,进入了成都市锦江区军休中心,成为一名军休干部。他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积极参与或指导着军休系统的各类文艺节目的排练和演出,努力让军休干部们的退休生活更加丰富起来。用杨思远自己的话来说,他是在继续发挥着自己的特长和余热。
“要让我们退休的军休干部老有所乐,更要有质量的乐。”这是杨思远继续奔波于舞台的初衷,也是他现在为之奋斗的目标。
杨思远接受采访 闫晗/摄
谈起对自己的要求,严于律己是杨思远的首要准则,他坚信“我们通过学习所拥有的东西总有一天会成为我们变得更加优秀而必不可少的助力”。因此,从一开始学习声乐的时候,他就立刻纠正了自己的四川方言和口音,在一次又一次、反复地练习下,把普通话说得十分标准。
在一起的同学只埋头于声乐练习而忽视形体课的学习时,杨思远从没有过丝毫的懈怠,始终用最高的标准锻造自己,不管是古典舞、还是民族舞、不管是把杆、还是踢腿,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最终,杨思远以男生形体表演最高分的成绩毕业,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
行远自迩,臻于至善,杨思远在日积月累的努力中成为了同行中的佼佼者,更是大家公认的舞台“脊柱”,但长此以往的每时每刻的学习从未停止。
除了基本技能的磨练,为了更好地了解角色、进入角色、丰富角色,杨思远在平常的生活中会有意识地去看一些纪录片、传记,虽然是从事声乐表演,但他对话剧、舞剧、音乐剧等同样会认真地观摩和学习。此外,对于其他领域的知识,杨思远也在积极地了解和补充。他告诉记者,要让学习成为生命的必须,活到老,学到老,生命的可贵在于始终充满着对新鲜事物无尽探索的可能性。
“站在那里,是我的荣幸!”
说到曾经的一些经历,一直爽朗笑着的杨思远顿住了,那双总是带着温和的眼睛蓄起了泪花,声音也哽咽了起来,“我们的边防战士们真的都是最可爱的人。”
杨思远回忆道,“大概是1997年吧,我们去西藏边防某部慰问演出时,西藏军区的老领导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说‘一个战士从新兵入伍就没有下过山,直到三年退伍才下来,看到了一片树林后便冲过去抱着一棵大树失声痛哭。’那时候的连队生活不像现在,战士们白天只能兵看兵,夜里只有数星星。好多人固守在一方没有任何绿化、不见任何富有生机的活物的地方,一守就是好多年,只为坚守好自己的岗位,不辜负这身令人荣耀的军装。”
这么多年来,杨思远跟着自己的团队去过很多地方,云南前线、西藏边防、云贵川藏等地区都曾是他们“战斗”的舞台,遍布着他们的足迹。回想起来,不知见到多少平凡而伟大的士兵,身囿荒寂仍心怀感恩,生活艰苦却胸怀大志,他为自己能够有机会去为这群可爱的人表演而欣喜、为能饰演这样伟大的人而自豪。
“我们看您,是真的很热爱这份工作啊。”看着激动的杨思远,记者的心情同样很不平静。
“我非常有幸能够从事这份工作,站在这样的舞台上让我感到很幸福。”提到表演,杨思远的眼睛里好像闪着星星,耀眼得让人钦羡。
“您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期待或者寄语吗?我们怎么样才能像您一样?”大家都迫切地想知道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杨思远究竟会给予怎样的答案。
“成为我?我没什么特别的啊!”他摇了摇头,开怀大笑起来:“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要说比你们多的,可能就是年长许多,有更多丰富的经历和阅历。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更需要一些实打实的历练,经历得多了,自然就会更加成熟。就像你们的朗诵一样,你们都是生活在无忧无虑、幸福年代里的孩子们,没有经历过我们那个年代的艰难和困苦,所以朗诵起一些词来就差那么一点点感情,但我们不一样,到我们这个年龄,看到某些东西自然而然就要热泪盈眶、充满激情了。”
杨思远和所有工作人员的合影 梁春雨/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祥和却富有力量,谦逊但充满着激情,为自己钟爱的事业奋斗着,为自己心系的战士们努力着,永远保持如初的热烈和冲劲儿,已年过花甲的杨思远向我们展示着生命最精彩的样子。
“你们一定会比我更优秀的!不要辜负正年轻的自己!”年轻就是希望,年轻就充满了可能,在杨思远眼中,是深深地鼓舞和期许,他冲着我们挥了挥手,转身向着其他工作人员走去,道谢、握手、合影,不知疲惫般开始了下一场演出的准备工作……
(作者罗欣怡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老师李娟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21-09-29【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丈量“方寸网格”,守护百家温情——访平凉市东关街道东郊社区网格员尚玲
- 2021-09-29【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杨秸秆:用有机农业为土地加冕
- 2021-09-29【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因地制宜,打出致富“组合拳”——平凉崆峒区麻武乡脱贫记
- 2021-09-29【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民间泥塑家赵文菁:赋予泥土生命与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