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高校综合

【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乡村教师顾世银:从山里来,到山里去

21-09-22 15:49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赵满同

【专题】兰州大学第十一届新闻学子重走中国西北角

  “当时我家里的经济条件十分困难,我上学的目的就是想要走出大山。”

  “那您后来为什么又主动回到了山里呢?”

  “因为娃娃们太苦了。”

  车从平凉市区出发,一直开上半个小时,走过了柏油马路、水泥路和石头路后,终于到达了薛冯教学点。一位身着整洁白衬衫,皮肤黢黑明亮的老人出门迎接我们,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他就是顾世银,平凉市崆峒区香莲乡薛冯教学点唯一的教师。年届60的顾老师双目明亮,显得精气神十足。

  从1979年12月参加工作至今,四十二载教师生涯,他先后在香莲乡薛冯教学点、三里小学、宋塬小学工作。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上学时立志走出大山的顾世银又回到了大山,这一待就是十四年。在此期间,顾世银一共带出了一百二十四名学生。

正在走出大山的孩子 邹娟/摄

  从“四无”到“五有”

  顾世银从教的薛冯教学点地处大山深处,这里道路曲折,山大沟深,村庄零星分布,交通极为不便。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此前一直在薛冯教学点的顾天龙老师退休后,并无老师愿意去工作。直到2007年8月25日,已经46岁的顾世银来到了这里。

  “这就是一个‘四无’学校——无水、无电、无院墙、无厕所。”没有水,他一个人带领着学生去山沟里打水;没有厕所,他便自己动手挖土坑,用树枝围起来权当厕所。土坯木结构的教室,冬天不御寒,夏天不防雨。无奈之下,顾世银想尽办法借用了两间民用房,把一块木质的黑板放在炕上,搭建了一个既可以上课又能办公的临时教学场所。在学校经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为了美化环境,他还用架子车从白庙乡拉回了二十五颗小树苗。谈到这儿,顾世银掰开了手指头,“07年的6月25日,一棵松树10块钱,我买了25棵。”

  如今,教学点早已接通了水电,雪白的院墙、崭新的厕所立起来了。在顾世银的精心照顾之下,就连当年的那些小树苗也已亭亭玉立。2014年,学校还完善了教学设备,连接了互联网。从“四无”到“五有”:有水、有电、有厕所、有院墙、有网络,薛冯教学点的教学条件现已得到极大改善。

薛冯教学点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苗 邹娟/摄

  三十二盒粉笔

  在只有一名教师的薛冯教学点,顾世银平日承担着语文、数学、写字、科学、品德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他说:“虽然我们教学点人数少、学校小,但是学生的课程必须要开齐,这是我的工作范畴。”

  每至夜晚,教室旁的小民房就会亮起灯来,在为数不多的活动中,顾世银最爱阅读的是《未来导报》,“上面刊载了不少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我得跟上时代步伐,不能让娃娃们学不到新知识。”

  从教十四载,每天七节课,顾世银争取不落下学生每一节课。上一学期,他一个人写完了三十二盒粉笔。在期末复习时,为了节省教辅资料费用,他选择亲手在黑板上将一道道题目抄上去。在顾世银从教的十四年间,薛冯教学点从未出过一次安全事故。如今,顾世银班级的第一届学生已经走进了大学,第二届和第三届学生中也均有人升入了平凉一中、平凉二中。

顾世银学生的作业本 万鑫仪/摄

  “孩子们太苦了”

  在当地,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在少数。因为条件艰苦,母亲离家,孩子平时多由爷爷和奶奶照顾。在顾世银2020届班上的五名学生中,有四名是单亲家庭。在2021届的三名学生中,有两名孩子是单亲家庭。

  “你们有人可以用‘十分’来造句吗?”顾世银问。

  孩子答:“我十分想念我的妈妈。”

  “孩子们太苦了”,这是顾世银反复说的一句话。在顾世银的眼中,薛冯教学点就是他的第二个家,那些学生就是他的孩子。

  每天早上六点五十到学校后,顾世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教室、院子和厕所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除了教授基础知识之外,在德育方面,顾世银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做事先做人。”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注重教导他们为人处世的能力,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要心灵美。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们,顾世银更是希望能从物质上、心理上疼爱他们。一直以来,他都将自己的营养配餐轮流分给孩子们吃,而自己却从来没有吃过一次。

  2020届学生中一个名叫薛文静的女孩,其父在外地打工,家中就她和奶奶两个人。“娃来了以后上吐下泻,她奶奶我又联系不到嚒。”联系不到她奶奶,顾世银就让其他学生在教室自习,自己骑着摩托车,把孩子送到了离教学点四公里的乡村医院,并帮孩子垫付了医药费。待看完病后,又把孩子送回了她的家,一来一回,走了二十多公里。

  “我也想过离开”

  比起薛冯教学点艰难的条件,更难以排解的是无人诉说的寂寞。“有的时候实在难熬了,就很想找人说说话,但是又不能一直说,你想啊,我每天七节课,跟人顶多聊个十分钟,我就得回去上课了。久而久之,村民们就只跟我打个招呼。”

正在接受采访的顾世银 邹娟/摄

  “您有没有想过离开?”

  “当然有,有时候我十分寂寞,连个和自己说话的人都没有,我也想过离开这个教学点,但就是放不下。”

  一句“放不下”,便是十四载的坚守与陪伴。他说,他走了后,没有年轻老师愿意来,那些娃娃可怎么办。2000年左右,教育局分配了一位年轻教师来薛冯教学点,同行的其母在走到半山腰时说:“女儿,我们宁可不要这份工作,也不到这里来。”从2007年至今,薛冯教学点的教师来了又走,始终坚持留下来的就只有顾世银一人。

  十四年的舍与得

  对孩子们的怜惜与不舍就像一根无形的绳,将顾世银从大山外拉了回来。他舍弃的不仅是自己当初的理想,还有与家庭的相伴时光。在谈到他的两个孩子时,顾世银略显激动。由于在学生身上投入了巨大精力,他对自己的儿女有所疏忽,他的两个孩子都没有升入大学,“确实是为了顾及别人的孩子,对自己的儿女关心很少,这也是我的一点愧疚,确实是有点愧疚。”

  但让顾世银自豪地是,在他一头扎进学生堆的十四年间,家人们都给与了最大的理解与支持。他的老伴儿今年五十九岁了,平日顾世银离家早,回家晚,老伴儿从无怨言。他的儿子和女儿对于父亲的工作也十分支持。在政府的资助下,顾世银的儿子还为学校教室新装修了顶棚。十四年间,有愧疚、有寂寞、有心酸,一个人、一个教学点、十四年,在爱、舍弃与坚守中,顾世银在陇原深山中撒下了教育的火种。

如今的薛冯教学点 邹娟/摄

  顾世银用知识铺就了一条走出大山的路,用热血浇灌了孩子们的梦想,用坚实的臂膀担起了孩子们的未来。从教四十一年,驻守薛冯教学点十四年,变的是工作地点,不变的是扎根乡村、献身教育的初心与使命。十四年来,顾世银最常走的路是蜿蜒、曲折的乡村小道;十四年来,他待得最多的地方是安静、古朴的瓦房教室;十四年来,他最关心的人是质朴、懂事的乡村孩子;十四年来,他想的最多的事是孩子们要学好知识、走出大山。一座山村,两间瓦房,三尺讲台,四季耕耘,顾世银用行动讲述了一生情怀。

  2020年10月,顾世银入选“中国好人榜”;同年12月,荣获“甘肃好人”荣誉称号;2021年3月,他被评为“感动崆峒人物”。目前,薛冯教学点依旧仅有顾世银一名教师,今年9月份,年届60的他即将迎来退休生活。当问及如果有需要,是否愿意返回学校继续教书时,顾世银说:“当然。”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邹娟、庞家瑞、万鑫仪;指导老师杜兴彦、周兆瑜、王臻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图解|甘肃:全力跑出优化营商环境加速度 图解|甘肃:全力跑出优化营商环境加速度
  • 甘肃省网络安全宣传周10月11日开幕 围绕4大活动6个主题日开展 甘肃省网络安全宣传周10月11日开幕 围绕4大活动6个主题日开展
  • 2021年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现场比武竞赛 2021年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现场比武竞赛
  • 【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不变的军旅情,不灭的舞台梦——记原成都军区政治部战旗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杨思远 【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不变的军旅情,不灭的舞台梦——记原成都军区政治部战旗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杨思远
  • 兰州榆中捧出诗画田园 引青海游客入甘乐享乡村之旅 兰州榆中捧出诗画田园 引青海游客入甘乐享乡村之旅
  •  《走进敦煌启蒙绘本》“带你”“读敦煌” 《走进敦煌启蒙绘本》“带你”“读敦煌”
  • 文旅多元融合赋能“诗与远方” 第八届文旅融合创新论坛共话新发展 文旅多元融合赋能“诗与远方” 第八届文旅融合创新论坛共话新发展
  • 电影、演出、展览……国庆期间这些文娱活动任你挑! 电影、演出、展览……国庆期间这些文娱活动任你挑!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为传网红照片相约铁轨上拍照 5名退休阿
2   陇周刊(2021年第36期)
3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王文东等同志免职的
4   踏访茶马古道 探寻古镇密码 共谱陕甘文
5   八十载桃李满天下 不忘初心 奋楫前行
6   临泽: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创建干净整洁村
7   【小康圆梦·看甘肃】金塔:基础设施“
8   【小康圆梦·看甘肃】漳县:依托优势资
9   【小康圆梦·看甘肃】漳县:“甘味”出
10   【庆丰收 感党恩】金塔:葡萄丰收农家
11   【小康圆梦·看甘肃】高台:党建引领,
12   【小康圆梦·看甘肃】平凉崆峒:老旧小
13   【小康圆梦·看甘肃】肃南:城乡融合“
14   民乐:医保窗口“四到位”为民办事解民
15   【小康圆梦·看甘肃】西和:撂荒地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