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小面团捏出大世界——记面塑手艺人苏芳
一块又一块的小面团,一盒又一盒的颜料,一个又一个精致的作品,这是记者在苏芳家里的面塑工作间看到的,“我做的这个是面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非常喜欢。”苏芳一边说着,一边展示着她所做的各种面塑作品。今年53岁的苏芳是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的一位普通村民,对于苏芳来说,面塑已经成为了她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捏的每一个作品也并不单纯是一件艺术品,更多的是她对于人生的感悟与对于生活的想法。
苏芳的面塑展览柜 张世杰/摄
机缘巧合接触面塑
说起怎么接触的面塑,苏芳笑着说了一句“这是一个偶然”。2018年,当时的苏芳还没有接触过面塑,以做刺绣和花馍馍而出名。有一次苏芳把自己做的花馍馍发到了自己的社交平台,被当地的文化部门看中,推荐去参加了一个手工艺术品的比赛。这次比赛除了刺绣等还有面塑,从那之后,苏芳就接触了面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在农活之余学习捏面塑。因为之前有刺绣和做花馍馍的基础,苏芳在学习面塑上并没有碰到比较大的困难,仅仅学习了一年之后,苏芳就做出了一个作品《福满人间》。
苏芳作品《福满人间》 苏芳/提供
认清差距,开始系统学习
2019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苏芳的作品《福满人间》就入选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美民间’中国花馍艺术节”优秀作品展。正当苏芳信心满满地带着作品参展时,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在一众系统学习多年的选手中,仅仅自学了一年的苏芳的作品与其他的作品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也让苏芳认清了现实。当天晚上,苏芳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到,“一步登天,没有登上。”
苏芳作品《福满人间》获得优秀作品展的证书 张世杰/摄
认清差距之后,苏芳决定找老师系统学习。在社交平台上,苏芳认识了一位河南的老师,这位老师是面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认证的传承人,苏芳前往河南在师傅的帮助下系统地学习面塑。系统地学习就是从捏人像做起,经常是老师发给她一张照片,她就跟着照片开始做。捏了几个月,苏芳已经逐渐入门,得到了老师的赞扬。一直到2020年年初,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苏芳便离开河南,回到家利用老师教给她的基础知识自己摸索着进行创作。
在人像做的比较出色后,苏芳决定要更进一步地学习,但是考虑到疫情期间线下学习的风险以及前往外地食宿的成本,苏芳便在网上报了一门网课继续跟着学。“网课有网课的好处,有空的时候看,还能回放,平常带完孙子我就开始跟着网课开始学,有时候能学到深夜。”苏芳说道。
用面塑献礼建党百年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苏芳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捏出了两个作品《福寿江山》《锦绣山河》。用苏芳自己的话来说,自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后,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国家越来越强大,做这两个作品用来展现祖国的锦绣山河、人民生活的安居乐业。这两个作品是苏芳第一次做大场景的面塑作品,场景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苏芳自己独特的想法。其中,《福寿江山》在庆阳市当地举办的庆祝建党100周年巧手作品展中荣获三等奖。
苏芳作品《福寿江山》 常丫丫/摄
苏芳说:“人活着一生贵在坚持,不管你做啥事都要坚持,坚持到底”。三年来,苏芳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学习制作面塑上,按她的话说就是“越做越高兴”,接下来,苏芳打算做一组56个民族的人物群像,展现一下多民族的文化。对于这组人物群像,苏芳并没有立马上手制作,而是重复的在练习做人像,她想把最基础的人像做得更精致一点。苏芳说:“既然做就做得精致,随随便便做一个那是不可以的”。
苏芳在接受记者采访 常丫丫/摄
(作者张世杰、常丫丫、叶晓梅、范竹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周兆瑜、杜兴彦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21-09-1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平凉崆峒:“非遗+旅游”打造全域旅游新亮点
- 2021-09-1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新理念让庆阳香包产业迸发新活力
- 2021-09-1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深山里的“酿蜜人”——记养蜂大户马小军
- 2021-09-1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平凉崆峒:深挖本土资源 探出乡村旅游致富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