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深山里的“酿蜜人”——记养蜂大户马小军
去平凉市崆峒区峡门乡白家山的路程真的是山路十八弯,一路上旅程颠簸,让人毫无睡意,从车窗望出去,映入眼帘的只有漫山遍野的翠绿。
车子开到半山腰停了下来,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坪上。兰州大学驻村老师张永雷告诉记者,白家山的很多人都是异地搬迁过来的,从14年到现在,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比较富足的生活,马小军就是其中一位,他是这里的养蜂大户。
马小军今年42岁,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蜂场忙活,看得出来他现在对于这一工作已经很熟练了。
马小军的养蜂场 常丫丫/摄
韧性:总要跌倒几次才能积累经验
马小军是从2019年开始养蜂的,满打满算,今年才是他养蜂的第三个年头。刚开始的时候他没有经验,只是看到别人在养,他就也想尝试,于是他自己花了两千多块买了两窝蜂。刚养的时候由于缺乏经验,导致蜜蜂得了孢子虫病,患此病的蜂群其寿命会缩短1/3,采集力下降30%,泌蜡量下降25%,给他造成了一笔不小的经济损失。
万事开头难,他并没有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养蜂,后来他开始上快手查找养蜂的方法,参考别人的养蜂视频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由此慢慢地积累了一些经验,养的蜂患病次数也有所减少。去年由于天气的影响,雨季太长,花期太短,蜂蜜的产量不是很好。今年天气条件好,一窝蜂最多能产出30斤蜂蜜,一斤真正的土蜂蜜能卖一百多,一年下来差不多能卖五六万的价钱,这个价钱对他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蜂巢 常丫丫/摄
如今,马小军成立了一个养蜂场,一共养了114窝蜂,现在有了这么大的规模,养蜂场基本是离不开人的,所以马小军一天总是待在蜂场忙活,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七点,他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万一有事要外出的时候,就由他的父亲帮忙照看。
希望:资金有国家扶持,销路有兰大扶持
2019年以前,马小军是在乡镇上打工的,哪里有人修房,他就在哪里打工挣钱。因为经常在外边,和家里人总是聚少离多,后来他得到了一笔国家扶贫资金,就开始了他的养蜂之路。“都是因为共产党好呀,心里时刻惦记着咱们老百姓”,现在提起这些,马小军还是会有所感触。
马小军在展示他养的蜂 常丫丫/摄
虽然去年的蜂蜜产量不高,但还是收回了成本,兰州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在销路上帮了很大忙,“蜂蜜的包装是由我们艺术学院的同学设计的,同学们和老师们在朋友圈也进行了转发,尽可能地把我们的蜂蜜推销出去。”兰州大学驻村老师张永雷对记者说。
有了各方力量的支持,马小军觉得他看到了希望。
无奈:网上真假蜂蜜掺卖,货真价实的土蜂蜜遭挤压
白家山村地处大山深处,雨水丰沛,日照时间长,花的种类比较多,蜜蜂的蜜源相应地也多。有的蜜蜂要飞到20公里以外的地方去采蜜,蜂蜜的质量高,营养价值也高。
马小军说他对自己产的蜂蜜有很大的信心,唯一担心的就是网上各种真假掺卖的蜂蜜对自己货真价实的蜂蜜会产生比较大的冲击,真正土蜂蜜的市场遭到了挤压。网上有的人拿糖水进行勾兑的假蜂蜜才卖二十多块钱一斤,真正土蜂蜜的价格最低要卖90块钱一斤,不然连本都回不了,更别提耗费的人力了。
马小军家的蜂蜜 常丫丫/摄
“我一直觉得做啥事都要有良心,市场上的无良商家太多了,虽然我只养了三年蜜蜂,但是出卖良心的事我做不出来。”这是马小军这么多年一直秉承的基本原则,他说他以后还会踏踏实实地养蜂,老老实实地做人,至于别人卖假蜂蜜的事,自己觉得既气愤又无奈。
当记者问起最近这几年的打算,马小军表示还想扩大养蜂的规模,三年的养蜂经验让他的底气更足了,即使有很多的困难与无奈,他依旧想继续做下去。“入行难,一旦入了行就要守住。”马小军笑着说。
(作者常丫丫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周兆瑜、杜兴彦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21-09-10【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高台烙画雕刻手艺人张爱国:最满意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个
- 2021-09-10【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邢余杰和他的西部民俗记忆博物馆
- 2021-09-10【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请党放心,我在这里——记录24小时张掖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人
- 2021-09-09【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家乡“土特产”的代言人“牛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