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青海:太阳花开盘绣园 易地搬迁焕新生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新村的盘绣园内,二十多位土族绣娘坐在走廊,绣着土族盘绣的传统纹饰——太阳花。原来的班彦村,只是山上的一个小村落,村民生活比较贫困,而自2016年易地搬迁以来,村里常住人口多了,盘绣手艺从传统技艺成了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村民的生活也越过越好。
易地搬迁吸移民
班彦村的村民原来居住在新村广场东边的大山背后,距离新村7公里的地方。“当时村里有六难: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务工难、娶妻难。”班彦村驻村干部李生宝向我们介绍道。村里的条件比较艰苦,进出不便,工作机会也少,村民留在家里挣不到什么钱,年轻人都跑出去打工,老人留在家里带孩子,也做点盘绣。2015年,班彦村被评定为贫困村,本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观念,政府决定对村子实施易地搬迁。
班彦村的搬迁工程从2016年4月开始动工,2016年11月实施整体搬迁,直至2017年3月所有村民都搬到了新村里,班彦村的易地搬迁工程终于完成。新村的房屋建设完全由政府出资,每家的屋子面积80平米左右,经过三化三农工程专家指导,每家每户用的都是清洁能源天然气,通了上下水;每家有一个36平米的养殖猪圈,可以进行养殖作业;房顶上都铺设了两兆瓦的光伏发电板,年底每户有2500元的分红,持续20年。除了基础设施以外,新村还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村里开设的市政酒坊收购村民自酿的酩馏酒,生态农庄景区接收务工人员,对于家庭比较困难的村民,还会开设公益性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也能挣钱。
班彦新村的牌楼 马长森/摄
2018年6月,班彦村的扶贫工作进入了巩固阶段,金盘绣公司被引入了村子,在新村建立了盘绣园。金盘绣公司采取“公司+带头人+农户”的模式进行管理,由公司在外承接订单,村里选出的带头人进行管理,把订单整合之后,让绣娘绣出订单上要求的花纹,公司对绣出的产品进行加工出售。绣娘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按绣品件数计算工资,每日都来的绣娘还会发放补贴。如今,盘绣园内已经有了145位绣娘,共计帮助94个贫困绣娘脱贫。“人均纯收入,我们是一年一年在变化,像20年大概是11419元每个人。”李生宝自豪地说道。
盘绣手艺乐村民
张卓麻什姐是村里盘绣园的带头人,负责一些盘绣园的日常工作,在2020年,她还被评为了土族盘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易地搬迁为她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转变。
张卓麻什姐14岁就开始和奶奶学习盘绣,16岁开始给自己做嫁妆——两个打包腰带。可由于村子太闭塞,工作机会少,张卓麻什姐选择了外出打工。直到2016年村子易地搬迁工程动工,她们一家才回到了新村。“16年9月,我们就回来了,回来的时候也没有门,我们挂了个门帘,就住在里面,住在里面装潢,收拾完就到了年底。政府把房子都盖好了,然后我们下来后装好房子就住进去了。”张卓麻什姐说。
2017年4月,金盘绣公司董事长哈承清来到了班彦村了解情况,去了张卓麻什姐家看了她的作品。6月11日金盘绣公司召集了六七十个绣娘在青海师范大学进行培训,之后还到贵州进行了为期十天的针线学习活动。8月1日,包括张卓麻什姐在内的145个绣娘在村中培训了五天,做出的绣品被挂在了盘绣园办公室的墙上。
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金盘绣公司决定开办合作社,需要在村民中选出带头人进行日常的管理工作。“培训结束后就给了订单,5号给的订单,做了四五天之后,她们过来收订单了,是在晚上七八点来收订单的,那时候天已经黑了,收完所有的作品已经一两点了。那天晚上他们又拿来了一些订单,但是太晚了,她们没发下去,要放在我家,让我第二天早上发下去,先让大家做着。”张卓麻什姐聊起自己被选为带头人的事,“那时候这些奶奶们也没办法出去打工,做点针线也挺好的,做个这个能卖点钱。那时候我带着两个孙子,要选个带头人,这些绣娘选了我。”
当了带头人后,张卓麻什姐变得忙碌了起来,盘绣园建设期间,她帮忙进行筹备,2018年5月,盘绣园建成后,张卓麻什姐开始每天在盘绣园工作。现在,张卓麻什姐每天会帮绣娘们配线,指出绣错的地方,“做的图案都一样,用的线也都一样,但有时候会做错啥的,我就过去看看之类的。像这个打包腰带,以前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因为是自己用的,不怎么严格,错了也没关系。现在严,有时候会把线和图案做错。像这些,要照着订单的图片做,不能胡乱做。我在这里就分个线,发个订单,哪里做错了提醒一下”。
2020年,通过金盘绣公司的推荐,张卓麻什姐被评为了土族盘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张卓麻什姐的工作更加忙碌了,可这些易地搬迁带来的新变化,改善了她的生活,让她非常开心。
传统技艺助脱贫
班彦村村民吕六月姐是每日固定去盘绣园工作的23位绣娘之一。村子搬迁之前,她们家是一户贫困户,而易地搬迁之后,盘绣园已经帮助了包括她在内的94个贫困户完成了脱贫摘帽。
由于腿部疾病,吕六月姐不能出门打工,以前在山上的时候,出门也非常不便,家里条件比较差。2016年班彦村易地搬迁之后,吕六月姐一家搬到了新村分配的住房里。提起搬迁之后的变化,吕六月姐很是兴奋:“变化很大。在山上的时候,每天要用牲畜拉水吃。下来之后,就不用去驮水了,有自来水了。下来之后,走路就方便了,去哪里都很方便。”
和很多土族妇女一样,吕六月姐小时候从妈妈、奶奶的手中学会了盘绣、拉绣、刺绣的技法。搬迁之前,她只是和伙伴一起绣东西玩,这种传统技艺并不能变现,而搬到新村后,吕六月姐开始在盘绣园做盘绣挣钱。固定补贴和计件的工资给她们家带来了一笔新收入,丈夫出门卖药也方便了许多,家中生活得到了改善。去年,她接受了腿部手术,如今已能下地行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班彦村易地搬迁的精准扶贫政策,真正做到了让村民富起来,用自己的双手在家门口就能创造财富。绣出朵朵太阳花的盘绣园充满了绣娘们的欢声笑语,班彦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作者孙恺祺、孙衍雪、马长森、张茜茜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研究生;指导教师王君玲、白如金,王君玲、白如金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21-09-1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平凉崆峒:“非遗+旅游”打造全域旅游新亮点
- 2021-09-1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新理念让庆阳香包产业迸发新活力
- 2021-09-1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深山里的“酿蜜人”——记养蜂大户马小军
- 2021-09-1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平凉崆峒:深挖本土资源 探出乡村旅游致富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