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牛羊“欢唱”富民曲

图为 给牛喂草 卢晓倩/摄
“哞……哞……”,在瓜州县七墩乡锦华村养殖大户马由布的养殖场里,70头“西门塔尔”品种牛正在等待主人的到来。“午餐”时间到了,马由布提着精心配制的饲料走进牛圈,倒入饲料池中,看着它们被养得膘肥体壮,马由布开心地笑了。
“我养殖的是繁殖牛,一年下来牛娃子也能卖二十万左右。通过几年的养殖,我也有了一定的养殖经验,想再调引更多的牛,争取达到300头。”马由布算起了增收账。
现年41岁的马由布全家有4口人。2003年,马由布全家从甘肃和政县搬迁来到七墩乡。刚来的时候,种了8亩苜蓿和2亩麦子,由于土地盐碱大,收成并不好。于是,马由布外出务工,赚钱来养活全家。“一年到头也挣不下几个钱,人均收入两千左右。后来扶贫政策越来越好,帮我们改良土地,修建渠道,调引牛羊,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生活质量越来越高。”马由布说,2015年,乡上驻村干部深入农户家中宣传养殖政策,并提供技术帮扶,自己当时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调引了10头牛开始发展养殖业,没想到养殖业带来的效益很可观,发展前景的越来越好。

图为 羊儿成群,群众致富有盼头。卢晓倩/摄
“今年种了22亩的饲草,把买饲料的钱都省了。家里也没人出去打工了,全家一心搞养殖。现在家庭人均纯收入能达到了1万元左右了。”马由布说。
瓜州县是全省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之一,也是典型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7%,移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5.5%,占全县农村人口的79.7%。近年来,瓜州县着力构建起了以种养业为主导,光伏、劳务、电商、资产收益、五小产业为补充的多元富民产业体系,实现了贫困户从“输血”向“造血”的根本转变,走出了一条符合瓜州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现如今,马由布不光自己发展起来了,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成立了瓜州县营胜牛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一起致富。目前,养殖场牛存栏量达到70头,带动周边贫困户就近就业4人。
“现在比以前好多了,在家门口养殖场务工,每个月都有3000元的工资,还能照顾上家里的地,真的是两全其美。”瓜州县七墩乡锦华村村民张一俩斯说。
和马由布一样,瓜州县七墩乡三墩村村民王景滩经过政府扶持引导,大力发展养殖业。“我现在种了7亩的饲草,养了50多只杜泊羊,一年下来羊羔子就能卖个三万元左右,母羊也能卖个两三万,收入多了,日子也好了起来。”王景滩说。

图为 羊儿悠闲地吃草 卢晓倩/摄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近年来,瓜州县七墩乡坚持按照“扩规模、提品质、增效益、树品牌”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种养结合、草畜互补,积极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多途径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大力推进牛、羊、饲草等特色产业,将传统养殖作为助农增收的“短平快”项目,以合作社指导建场为带动,以农户家庭养殖为载体,不断发展壮大特色牛羊产业,提升产业发展后劲,提高当地百姓的收入,努力实现“村有脱贫产业、户有增收渠道”的目标。至目前,全乡规划建设草畜扶贫产业园区1个,改扩建养殖场2个,扶持贫困户调引基础母牛273头,累计达到630头,调引种公羊288只,肉羊存栏数量达2.2万头(只),新增饲草2300亩,累计达到4100亩。
近年来,瓜州县始终把产业培育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的根本出路,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根据贫困乡村不同特点,组织专家“问诊把脉”“对症下药”, 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富民增收产业,积极探索推行“投母还羔”“投驴落仔”“托管代养”发展模式,扶持贫困群众调引基础母羊4.3万只、种公羊1062只、基础母牛5200头、基础母驴500头、生猪1090头,修建暖棚圈舍5405座、规模养殖场6个,新增优质牧草3万亩,移民乡肉羊饲养量达到35万只,有效增强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通讯员 朱丹丹 卢晓倩 张黎
相关新闻
- 2020-07-30金塔:林果并重 产业富民
- 2020-07-29甘州小满镇:培育富民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 2020-07-23临泽鸭暖镇: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
- 2020-07-23金塔:劳务输转架起富民“连心桥”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