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甘南迭部:村民吃上“文化饭”,搭上“旅游车”
三五成群的年轻人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嬉戏打闹,时尚与古朴混搭的特色藏家乐随处可见,一辆辆旅游车整齐地排列在路边。这是近年来迭部县的乡村里最常见的景象。
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主要以农牧产业为主,年轻人谋生多靠外出打工。迭部要发展,既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又要帮助民众创业、就业,尽快脱贫致富,迭部县找到了发展生态旅游、推进旅游产业建设这个好办法。
开个藏家乐,你把远方带给我
“哎,有客人来喽!”一进扎尕那青年宾馆的大门,就见一个藏族的阿妈冲着楼上喊了一句,随即,又转过头来友好地笑了笑,放低音量说:“请到二楼。”
二楼的走廊里,两个大眼睛的小男孩不停地跑来跑去,嘴里喊着“阿佳阿佳”,那股机灵劲儿,一点也不认生。一个笑意盈盈的年轻姑娘走过来拉住两个“小野马”,笑了笑说:“他在叫你们姐姐呢。”这个姑娘是青旅的老板,名字叫做云珠吉。
扎尕那青年宾馆老板云珠吉和她的孩子 沙新宇/摄
“扎尕那景区作为我们这边主要的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很大,而且国家对大学生创业也很支持,大学生创业贷款的利息很低,所以我就想,经营一家小旅馆肯定能行!”2015年,从天水师范学院毕业的云珠吉,开始经营这家位于迭部县城的旅馆。
在藏语中,扎尕那意为“石匣子”。扎尕那景区是是一座天然石头城,它的地形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以媲美仙境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迭部县距离扎尕那景区大约30公里,乘车约40分钟左右。低廉的价格、舒适的住宿条件以及方便的交通条件,让很多游客在前往景区之前都会选择在迭部县城歇歇脚。
每年五月开始,就有外地的游客陆陆续续到来,叫醒这个“冬眠”的县城,云珠吉的小旅馆也会变得热闹起来,“每年七八月份,我这里的三层楼、28间房子都住得满满的,有时甚至连司机师傅的宿舍都要让出来呢!”为了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感受当地的文化,云珠吉还在旅馆的一楼设置了餐厅,给客人提供本地特色的藏餐,考虑到可能有游客吃不习惯的情况,旅馆同时也会提供川菜。“今年受疫情影响比较大,但平时的收入保证旅馆的正常运行和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开支是没有问题的。”7月14日国家开放低风险地区跨省团队游,7月20日甘肃省开始落实这项政策,随着游客的增加,依托旅游资源创收的第三产业正在慢慢回温。
“经营这个旅馆五年了,我结识了很多导游和热爱旅行的朋友。每一年的旅游季,我都会站在这里,等待着从天南海北来的客人,他们不仅带来了生意,也让我收获了珍贵的友谊。以后我也不会去远行,我还会站在这里,等着他们把远方带给我。” 云珠吉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
家门口赚钱,返乡就业好选择
33岁的藏族小伙桑扎交是迭部县电尕镇谢协村的村民,目光相遇时,他总是带着友好而又腼腆的笑容。2003年开始,桑扎交在新疆库尔勒当了两年的装甲兵,2005年,他退役后开始寻找新的谋生出路。这时,家乡正好传来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消息,“我的父母都是生活在谢协村的农民,在我退役转业时正好听说家乡要修建赛雍产业园的消息,因为回来工作离家比较近,也可以照顾父母,同时卫总也是我们村子的人,我们很信任他,所以就在这里工作了。”
桑扎交所说的“卫总”是泰吾赛雍文化旅游产业园的总经理卫启龙,他将赛雍藏寨打造为一个集餐饮、娱乐、住宿、购物、演艺为一体的藏文化缩影。“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比较长久稳定的,能够带动当地的老百姓、包括大学生集体参与的事业。”作为本地人,卫启龙对当地的风俗民情和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正是带着对家乡这份真挚的感情,卫启龙决定回到村子里,带领村民和周边其他村子去做文化旅游产业。“我们有针对大学生的公益岗位、大学生创业工坊和艺术团演出中心,都重视培养本地的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够回到家乡,为家乡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正是由于这种回馈家乡、感恩家乡的企业文化,桑扎交表示:“工作了15年,还是愿意留在这里继续工作。” 像他一样返乡就业的年轻人还有很多,比如周木,一个笑起来很甜的95后藏族姑娘,“我在这工作,距离上班地点很近,真的是一出家门就能赚到钱。每天走在路上,环境很美,鸟语花香,幸福指数很高。疫情期间没有上班,但是也有最低生活保障,所以留在这里并不是因为多么高的工资,重要的是感情。”周木大学毕业后在四川成都的建筑工地上打工,看着家乡的旅游产业发展的越来越好,她选择了回到家乡,现在产业园的人事、接团工作都由她对接和负责。周木说,很多像她一样的本地大学生都愿意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建设,特别是当地的文化传承、弘扬方面贡献一份力量,。
28岁的扎西措是赛雍产业园演艺中心的主持人和歌舞演员。2014年,扎西措大学毕业,演艺专业出身的她开始了在全国各地演出的生活,没有工作的时候,她只能面对没有收入的窘境。作为迭部县本地人,在产业园的工作,不仅离家近,而且工作时间稳定,比起之前的各地漂泊,收入更加可观。扎西措和其他的文艺团成员结合白龙江流域的服装、语言、舞蹈等民俗文化,不断去创新舞蹈,融入新元素,传承发展当地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
“我很满意现在的工作状态,在这里我身兼多职,唱歌、主持、接待、外联、营销,我都会去接触和学习,这份工作不仅专业对口而且还能实现个人价值。”扎西措抬起手蹭了蹭额头,羞涩地笑了笑:“现在我在为人处世上有了很大的成长,自己学着做决定、做选择,甚至变成了家里的主心骨。”
村民变股民,家家户户有分红
谢协村位于迭部县城东侧12公里处,气候温和,植被良好,生态环境保护完整。走进谢协村,原始的村落,古朴的踏板房,原生态的藏族民俗风情扑面而来,农田旁边的道路平坦通畅。“我们村就在白龙江流域的高山峡谷地带,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政府积极推动村子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依托这些旅游资源优势和国家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村民就近创业就业,现在年轻人第一选择就是在家乡就业。”“90后”的村主任尼玛才让介绍说。谢协村2019年被评为旅游标杆村,两年间村里已有十几户人家做起了藏家乐,村子整体实现了脱贫致富。
谢协村的新面貌 沙新宇/摄
谢协村村民以合作入股的形式打造出村集体经济——“鹿鸣山居”,这座矗立在村前集体广场的二层藏式小楼可同时接纳500名游客。“我们全村都入股了集体经济,去年分红5万多呢。”村民康珠交扬起了声笑着说,“我以前就在村里的砖厂、沙场跑运输,现在轻松多了,收入也有了很大改善。”
“鹿鸣山居是由老村长赛智牵头建成的,初衷就是要依托旅游资源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的问题,所以这里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本村的村民,他们在这里工作,慢慢地开始转变思想,逐渐接受文化旅游产业。”鹿鸣山居的运营者董建阳是赛智从兰州请来的经营人才,“除此之外,近两年开始,我们每天都会为村里所有6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午餐,实现了老人集体供养,也解决了村里青壮年外出打工、就业的后顾之忧。”
尼玛才让表示,让村民变股民,一方面能够转变他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发展旅游产业的好处,同时也能够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在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的同时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实现脱贫致富。
谢协村集体经济——“鹿鸣山居” 沙新宇/摄
根据甘肃省政府在甘南州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及2020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中公布的数据,近年来,甘南州建成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生态文明小康村1303个,惠及群众48.9万人,扶持农(牧)家乐1449户,3.8万农牧民群众通过旅游获得收入。越来越多的甘南人民吃上了“文化饭”,搭上了“旅游车”,正在快速告别穷日子。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研究生;指导教师王君玲、郭翠玲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