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高原牦牛帮脱贫 牧民生活日日新
七月,青翠葱郁的草原上,牦牛们正悠闲自得地吃着牧草。自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合作市克莫白云奶牛养殖农民合作社在南锣牧场上带领村民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克莫白云奶牛养殖农民合作社 陈诗仪/摄
克莫白云奶牛养殖农民合作社位于甘南州佐盖曼玛乡的克莫村。以前偏远的克莫村道路不畅,出行不便,如今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合作社也建起了桑料加工厂和标准化的养殖暖棚,现有犏雌牛112头,牦牛40头,种牛3头和优质燕麦草料基地。去年,合作社成功吸纳了14户村民,现在共有19户入股村民,其中包括16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白云合作社带动了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或是参与入股分红,进而实现增收。然而,合作社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
索南木仁欠正在接受采访 陈诗仪/摄
今年39岁的索南木仁欠是合作社的负责人。索南以前在外打工,需要经常往返青海、内蒙古、四川等地。当时他看到四川的养羊合作社颇有成效,有所启发,于是回村做了带头人,和四户村民在2012年注册了克莫贡才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但是,当时没有资金的支持,而且合作社的牦牛数量不足,产奶量很少,大家在合作社根本赚不到钱,只能靠在外打工来补贴家用。两年后,合作社解散了。
但索南还是不想放弃,“以前我也是贫困户,知道贫困户的日子不好过,虽然自己没什么文化,但是也想尽我所能改善更多贫困户的生活。”索南觉得,养殖合作社一定可以带上大家过上好日子,于是他找到了以前合作的四户村民,每户出一万五千元,买了以前合作社的地,准备重新创办合作社。
在五户入股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克莫白云奶牛养殖农民合作社在2014年8月8日正式注册。索南用打工这几年的积蓄买了30多头犏雌牛。
犏雌牛是黄牛和牦牛杂交所生的雌性杂种牛,饲养一头犏雌牛,相当于饲养2-3头牦牛的经济效益,犏雌牛的产奶量比牦牛多。在夏天的产奶旺季,这30多头犏雌牛一天能产近200斤的奶。产奶量提升了,合作社把鲜奶卖给合作市里的酸奶店。收入逐渐增加,村民们也有了信心,积极性也提高了,大家拧成一股绳,专心投入到合作社的建设中。
“南锣牧场”直营店内售卖的产品 陈诗仪/摄
合作社的壮大,也离不开外部的支持。帮扶单位甘南州商务局提供了资金,为合作社修建了300平方米的桑料加工车间和办公场所。在州、市农牧局的帮助下从,合作社有了购牛资金和两座饲料储藏库。2016年底,在镇党委政府和州上商务局的牵线搭桥下,合作社与北京南锣鼓巷商会签订了帮扶协议。2016年7月,商会为合作社购入了70头犏雌牛。2018年商会捐资建立了“南锣牧场”,负责收购合作社生产的各类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形成了“商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
“南锣牧场”按照收益“3:3:4”的比例对合作社、贫困户和南锣商会进行分割,即30%的收入分给当地贫困户,40%的收入分给南锣商会,商会决定把这份收益继续投入到合作社,用于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南锣牧场”每年的收益9万多元,并按照贫困户以草场入股或投工投劳的形式,带动周边贫困户进行分红。政府为每户贫困户入股1万元,共入股14万元,扶持合作社资金40万元,保底带动贫困户分红比例为8%。这两个措施每年能带动35户贫困户,累计分红将达到5.8万元。
合作社内正在晒曲拉 陈诗仪/摄
不仅如此,合作社也在尝试新的发展模式来增加牧民收入。索南说,在政府的帮助下,2019年6月,合作社与华羚乳品集团签订了鲜奶收购协议,在鲜奶符合收购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华羚坚持每公斤7元收购鲜奶,建立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方式,充分发挥合作社连接企业与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
“南锣牧场”直营店内正在手工打酥油 陈诗仪/摄
近年来,甘南州紧抓畜牧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持续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和“三品一标”的认证工作。为了打造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2017年,合作社注册了“珍阁宝”的商标,开发了甘南州第一个纯手工农畜产品。2018年,合作社陆续在合作市颐和广场、西三路、东五路开设“南锣牧场”直营店。合作社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加快“产加销”一体化进程。如今,合作社生产的酸奶、曲拉、酥油、糌粑等产品已经销往天津、北京、上海各地。“今后我们会努力经营好‘南锣牧场’,坚持‘商会+直营店+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动员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到合作社的建设。”索南说。
扶贫车间正式挂牌 陈诗仪/摄
甘肃省一直大力推进“扶贫车间”的发展,制定了一次性奖补、贴息贷款、土地厂房租金减免及用水用电补贴等方面的11项优惠政策。白云合作社也参与到就业扶贫的新模式中。索南告诉了记者一个好消息,2020年7月,克莫白云奶牛养殖农民合作社被合作市认定为扶贫车间,已经正式挂牌。目前扶贫车间吸纳了了12户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以后当地贫困户和困难群体就业更方便了。“我以前在工地上干活,每天130块,但很不稳定,现在在合作社里放牧,一个月能拿2500块,今年比去年还多了1000块。”村民完马才让高兴地说。
随着合作社规模的不断扩大,村民们坚定走特色化养殖的道路,努力经营好“南锣牧场”,向脱贫致富稳步前进。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指导教师王君玲、郭翠玲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