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肥仙女” 代言“金张掖”:张小妹和她的创意民俗插画
“我从小就想当画家。”
张小妹说出这句话时,就坐在自己的画室里,摆满整间画室的作品就是这八个字最好的印证。
张小妹是张掖本地人,艺名张小妹儿,2018年在张掖市中心广场的边上开了一家画室。周一到周五用于自己创作,周末和寒暑假用来开办美术培训班,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画画。谈起这个,张小妹打趣道:“当画家也得吃饭,‘画家’也得开个培训班!”
正值七月,地处西北的张掖也开始闷热起来。“有点热,扇一扇吧。”张小妹一边拿出两把扇子,一边说道。
扇面上印着张小妹创作的“七仙女与丹霞合影图”。胖乎乎的小圆脸,笑得弯弯的眼睛——张小妹笔下的仙女们透露着一股“萌感”,让人看了不禁直呼“可爱”。
《张掖肥仙女》 张小妹供图
“张掖肥仙女”
“我们这边的人都有仙女情结。”
据张小妹介绍,在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马蹄寺,有比敦煌“飞天仙女”更早的仙女壁画,加上自己从小就耳闻的七仙女传说,便在插画中创作出“仙女”的形象与张掖本土文化相结合。
至于仙女为何“肥”?张小妹在“张掖肥仙女特色美食系列”的文案中写道,七仙女在去向王母娘娘祝寿的路上,飞天路过祁连山下的张掖,被此地吸引,便下凡一游。一连数日,品美食赏美景,“贪恋张掖美食后变成了肥仙女……”
张小妹的民俗插画总是创意十足,同时带着点儿自己的幽默。
“炒炮”是张掖的一大特色面食,因“寸段面条,形似鞭炮”而得名。在介绍这一美食的插画中,肥仙女捂着耳朵,一只小猫咪谨慎地点燃了炒炮碗边挂着的一串鞭炮,这样巧妙的设计让“炒炮”的得名原由不言而喻。
“炒拨拉”是张掖又一特色美食,因其制作过程而得名。炒——以油炒羊杂;拨——炒制过程中拨入洋葱、青辣椒、蒜苗等以佐滋味;拉——将炒熟的美味拉至食客面前。制作使用的铁鏊子和炉火一方面使食材不易变冷而失去美味,另一方面方便多人共同享用。
在张小妹的插画中,肥仙女以辣椒、番茄和大葱为头饰,正在炒制铁鏊子中的食物,而她的同伴们正一边吃一边用自拍杆拍照,地上还摆着两瓶啤酒。此插画在还原了“炒拨拉”特色的制作工具和烹饪动作的同时,与自拍、喝啤酒的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烟熏火燎的“炒拨拉”配上啤酒,再和朋友们自拍两张,简直美哉!
看到自己的插画,张小妹也“觉得很有意思”。这样的插画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欢,张小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画让更多的人了解张掖、喜欢张掖。
不只有美食,在张小妹的创作中,以“张掖肥仙女”为形象的民俗插画还包括了张掖的景区、特产、民风民俗等其他不同系列,“张掖肥仙女”成了张小妹笔下的“张掖代言人”。
《张掖肥仙女》 张小妹供图
《张掖肥仙女》 张小妹供图
猪八戒的另一面
“猪八戒可是我们张掖的女婿。”
谈起张掖的特色本土文化,张小妹如数家珍,尤其是讲到“张掖版本的《西游记》”时,张小妹更是来了精神。
张掖是历代高僧去印度取经路过的地方。有史志明确记载,高僧玄奘于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经天水、兰州、张掖,出玉门关,逾葱岭去印度取经。至贞观十九年,东经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回到长安。
“《西游记》的故事就发生在河西走廊。我跟吴承恩干了同样的活——搜集民间传说后进行整理创作。”张小妹截取了《西游记》中与张掖地名相关联的故事,并结合当地的神话传说,绘制成创意插画。
与名著《西游记》中猪八戒好吃懒做的形象不同,在搜集了当地神话传说之后,张小妹认为,“在张掖版本的《西游记》中,猪八戒勤快、忠厚,对高小姐一心一意,虽然跟着玄奘取经,但对张掖和高小姐都念念不忘。”
在张掖还遗留着很多“西游元素”,张掖市甘州区的大佛寺的壁画上生动地描绘了《西游记》的故事,《西游记》中出现的很多地名和张掖的地名十分巧合,比如高老庄、流沙河、牛魔王洞等。
“但都没能被很好地宣传。”说到这儿,张小妹的语气中不免有些遗憾,“张掖的民间神话、文化历史资源非常丰富,但最出名的是七彩丹霞,很多人奔着这个地质公园来到张掖,看完就走了,难以真正地了解张掖的文化。所以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画扩大张掖文化的影响力。”
张小妹认为,将创意插画与地方文化相结合,会让一个地方的宣传更具吸引力。她将《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现代化改编。在她笔下,唐三藏会举着大喇叭扩音器指挥大家干活,猪八戒是要常常与高小姐打视频电话的“宠妻狂魔”,牛魔王则变身常常举着哑铃健身的“大力牛魔王”……
《西游记》 张小妹供图
《西游记》 张小妹供图
“我不想做网红”
大学毕业之后,张小妹就回到了张掖。
刚毕业时,在大学主攻美术学水彩画的她并没有从事这一专业,直到2018年才继续画家梦想,开办画室。“一开始就是纯艺术,画水彩,后来发现比较困难,独特性比较差。加上我对地方文化非常感兴趣,就摸索了插画这种形式。” 张小妹说。
而对于民俗插画的创作,则是源于张小妹对家乡的感情。自身对于美术的热爱和对于当地文化的兴趣,成为她不断搜集资料以获取创作灵感的原始动力。张小妹坦言,自己在创作时会“有意识地传播本土文化,也会在这方面引导来上课的孩子们。”
“张掖在节日方面有很多习俗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本土的张掖人或许脑海中有这些印象,但时间久了,传统文化就在嘈杂的城市中淡化了。”张小妹介绍道,“比如过年之前要扫房、祭灶,惊蛰时要吃面蛋子,正月二十为纪念女娲补天要吃家里自己做的煎饼……这些张掖人都知道。”
张小妹借用“张掖肥仙女”的形象,展示了传统节日中张掖特色的各种民俗活动。这些插画也勾起了很多张掖人儿时的回忆。
当前,张小妹的插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自媒体行业的人找我,可我不想当网红,我都拒绝了。”除了画室的经营,张小妹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插画创作。疫情期间,她以张掖红色文化的代表——高金城烈士的生平事迹为创作源泉,完成了90集的连载插画。
谈及未来,张小妹表示,希望能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将张掖的文化资源以更多有创意的形式表达和传播出来。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张华、张春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