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绚丽甘肃】洮砚:石头和人的深情对话(组图)

17-11-22 09:11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狄东阳

  原标题:【绚丽甘肃】洮砚:石头和人的深情对话

卓尼洮砚

喇嘛崖

  洮河日夜奔流,流经有“中国洮砚之乡”美称的卓尼县。这里,出产被誉为中国传统四大名砚之一的洮砚。穿越1300多年的历史,经风沐雨的洮砚始终焕发着勃勃生机。一代代砚工砚匠,以他们心中的热爱,延续着刀尖上的传承,深情演绎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记者 赵梅

  洮砚之乡:洮水流珠砚如玉

  “谁把珠玑万斛倾,严寒水面走盈盈”。每至冬季气温骤降,湍急的洮河水溅起的浪花迅速凝为冰珠,散落水中随波逐流,这便是堪称奇观的“洮河流珠”。

  以“洮河流珠”闻名的洮水,日夜滋润着洮砚石料。

  洮砚,又名洮河绿石砚。卓尼古为羌戎之地,汉时属洮阳郡所辖,宋、元属洮州所辖,又因石料矿带紧临洮河,故称为洮砚。

  洮砚之所以出名,主要在于石质。洮砚石料石质细密,手感润滑,耐磨,不脆,软硬适中,墨汁不挥发,不渗水,正因为此,它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等齐名。

  东经104度45分,北纬35度08分。这是洮砚石料产地的地理坐标。

  在卓尼县境内,从洮河东岸的喇嘛崖起,到藏巴哇乡的鹰子嘴为止的范围内,在直线距离长约25公里,宽约2.5公里的崖、峰、谷、壑的深处,贮藏着洮砚石料矿带,矿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

  据初步鉴定,洮砚石料矿带在地质上属于古生代的泥盆系。形成期约开始于四亿年前,结束于三亿五千万年前。

  洮砚石料矿的开采历史近千年。北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洮、岷、河、湟诸处最高军政长官王韶将当地部落敬献的洮砚馈赠朝中权贵及文人墨士,被苏轼、黄庭坚等文士所赏识,洮砚身价倍增。

  在之后的100多年中,洮砚石料和刻制的砚台通过洮州、岷州、河州设立的交易场所向全国流通。后因战事纷沓,交易渠道滞涩,洮砚石料的开采以及制砚业几乎中断。明永乐二年,原洮州十八部归土司管辖,对矿区严加管理,乱采滥掘现象得到控制。民国时期,洮砚年需量猛增,到1936年前后,年流通量近千方……

  现已开采的洮砚石矿脉大多数三面环水,很多地方还处在原始森林状态。区域内植被覆盖,小溪、河流、山泉到处皆是,脉矿经年被水浸泡,受湿润之气滋养。

  现开采的矿点和已经勘察的露头矿体,有喇嘛崖、水泉湾、纳儿、卡古直沟等多处。其中以喇嘛崖下层洮砚石料矿带上宋代老坑中所产石料“窝子石”最为名贵。

  喇嘛崖位于洮水东岸,看上去形似喇嘛僧帽,处于纳儿村与下达窝村之间。自唐宋开采发掘,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尤其在宋代发扬光大,故称为“宋坑”,是洮砚石料的正宗老坑之一。

  喇嘛崖的东北方与山体主峰相连,与东南方的苟巴崖、正南方的卡古崖形成一座形似笔架的山峰。

  洮水紧贴喇嘛崖石壁而流,洮砚石料矿分上、中、下三层夹在岩石之中。岩脚直插水底,下层矿脉当时距水面仅数米,明清时曾在此处乘木筏掘坑采石。那时洮河两岸的植被覆盖良好,水源充足,洮河水位很高。下层矿坑紧贴水面,洞窟也与水面齐平。采石时要等到枯水期才能靠近石坑。中层矿脉距下层约30米,据说是宋代的老坑,但因旧洞口被流沙所掩埋,无从寻找。现仅有1958年凿开的两个洞窟,因洞内无支护设施,洞道狭窄,现已废弃。上层距中层约50余米,矿层的有用厚度居三层之冠,约在0.6米至0.9米之间。

  距离喇嘛崖不远的纳儿村村民们以手工采石。今年60岁的纳儿村村民杨世勇二十几岁便开始采石,一采三十年。

  地里的庄稼播种后开始采石,直到庄稼收割;收割打碾完采石,直到过年。他刚开始在喇嘛崖采石时,老坑洞只有一米深。

  背篓里装上钢钳、铁锤,村民两三人、四五人一起,爬上三面环水的险峻山崖,采石工们用煤油灯或蜡烛照明进洞,在约一米高的坑洞里弯腰躬背,凿石采掘,好多天采不到一块砚石是常事。

  除了喇嘛崖“宋坑”的砚石料,水泉湾的“水泉石”也因石质优良而闻名。

  纳儿村村民查宗武也有三十几年的采石经历,在喇嘛崖老“宋坑”和水泉湾都采过砚石。他说,水泉湾的坑洞里有水,因此砚石细嫩温润,色彩也比“窝子石”稍深,有白色、奶油色和黄色的石膘。

  “洮砚贵如何,黄膘带绿波”。于洮砚而言,石膘是夹杂在石料矿体中的细晶岩类,这也是识别洮砚石真伪的标签,也是鉴别石质等级的依据之一。

  雕刻技艺:刀尖上的完美传承

  历经千年的发展,洮砚独特的雕刻手法、工艺流程、艺术风格与生产经营已自成体系。

  洮砚的雕刻历史和砚工的鼻祖及其传承,起自何人何时何地,无从可考,但民间的传说流传至今。

  据传宋朝时,在九甸峡口的城中,一名雕刻技艺精湛的山西籍卢姓军人,寻得矿床石料刻成砚台献给主帅,主帅命其授徒刻砚。后因无法忍受欺凌而辞军退役,在石料矿地附近修寺出家。他收了许多僧俗徒弟,既传经卷教义又传授刻砚技艺。据说,如今在洮砚石料矿带附近的喀日山、纳儿、上达窝、卡古、丁尕等村最早就是当年徒弟们繁衍的后代聚居而成。

  砚工传承至金、元时期,因居民迁徙,加之当地只传子孙、不传外姓的传承戒律,致使刻砚者不断减少。洮砚民间砚工普及性的传承活动开始于明洪武年间,砚工给朝廷刻制贡品,给土司、官府刻制礼品,还自售砚台养家糊口。明清时期,洮砚雕刻艺人中一支以产地附近村寨纳儿、喀日山、丁尕、卡古为中心,逐渐向石门峡外的哇儿沟、古路坪、峡地一带发展,是历代刻制贡品砚的民间砚工,另一支沿洮河西岸以新城为中心发展。

  走进洮砚乡,只要大门外放着洮砚石,家里必有刻砚人。随便走进一户,就可以看到身穿白大褂忙碌的刻砚人。

  推开村民张成海家的大门,沿着楼梯攀上厢房的楼顶,敞开的平台便是他的工作室。他和妻子杜素霞正在全神贯注雕刻砚台,刻好的砚台依次罗列在新修的二层楼房里。

  张成海已经刻了二十多年砚台,妻子嫁过来后便跟着他学习,现在夫妻二人在农闲之余配合着刻砚。于他们而言,雕刻砚台是生计也是爱好。

  “全家上阵,老幼皆能,谁闲谁动手。”家庭作坊是历代洮砚生产实体中最基本的组合形式,多数产品是利用农闲季节、天阴下雨时,甚至茶余饭后的空闲制作而成。

  家庭作坊也是现有洮砚生产实体中产量最可观,产品销路最畅通,价格最稳定的实体。

  随着家庭作坊的发展,自然形成了一条产、供、销流水线。

  小小的刻刀飞转,刀起刀落间,一个个灵动的画面跃然石上,洮砚便绽放出了新的生命。

  包述吉老人今年68岁,从曾祖父、祖父、父亲到他已是第四代刻砚人,他还是习惯将刻砚称为“铲砚瓦”。自1963年开始“铲砚瓦”至今已50多年,要不是眼睛看不清,他还会铲下去。而今,他是儿子的指导老师。

  包述吉老人至今还清楚记得,自己13岁时,父亲包含文被认定为甘南州砚台雕刻艺人。父亲拿了石匠钻磨的钻子,还有老头、老斧头,去老坑打砚石,5天后背着5块砚石毛料回家,又去铁匠处打了雕刻工具,自己装上木柄,在墙根支起土坯和木板雕刻砚台。

  由此,也开启了他接触砚台的序幕。父亲给他一块截了的废石料,一把小刀子,他便开始琢磨雕刻。

  过了一年,父亲去甘肃省工艺美术公司分厂带徒弟。又过了一年,父亲回到距离老坑石采矿点不远的纳儿村里办的甘肃省工艺美术公司加工点。包述吉便跟着去厂里“铲砚瓦”。

  包述吉从古砚和宫廷砚的制作开始学起,50多年铲了多少块已经记不清了。包述吉继承了父辈的传统技法,又自己钻研,作品纤巧细腻,构图有古风,是洮砚民间传统工艺的正宗流派传人。

  新中国成立后,洮砚生产才出现了以厂社形式集中生产资料、集中砚工的生产实体。

  随着国家对民间工艺事业的重视,砚工队伍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各类联合体的工厂、车间式的授徒方式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子承父业、祖辈沿袭的授徒方式。

  包述吉老人见证了洮砚从家庭作坊发展至工厂的历程,他还保存着“卓尼县洮砚工艺厂”的印章。

  1964年5月,甘肃省工艺美术社创建了洮砚乡纳儿洮砚生产合作社。1970年起,洮砚被定为甘肃省工艺美术厂的重点产品,洮砚车间扩大生产规模,在原有技工的基础上,又从洮砚产地招收了数名民间砚工。在1975年至1985年的十年中,省工艺美术厂洮砚产品作为该厂的支柱产品,每年向东南亚出口砚台近千方,国内销售千余方,年创产值数百万元。

  卓尼县洮砚工艺厂是卓尼县唯一的洮砚生产厂家,1983年9月筹办。聘用当时的洮砚名砚工李茂棣、刘文林、张建材等人为技术骨干,招收民间具有一定刻砚基础的技工10人、徒工30人。

  次年,于县城洮河南岸选定厂址,建成了占地6400平方米的新厂房。当年生产砚台500方,还开发试制了以洮砚石为原料的印章、眼镜盒、酒具、茶具等产品。卓尼县洮砚工艺厂自成立以来,年均生产洮砚近千方,创下了厂社集体生产的最高纪录。到1990年时,厂内已拥有十余台玉雕机械设备,代替了部分手工劳动。产品数量在县内、州内均居首位,产品远销东南亚市场。

  非遗之路:焕发新的艺术活力

  千百年来,洮砚雕刻技艺通过民间艺人口口相传,洮砚文化源远流长,能工巧匠辈出,实现了刀尖上的传承。

  选料、下料、制坯、下膛、取盖、合口、落图、透空、精雕、打磨、上光……制作洮砚大致有十余道工序。

  洮砚雕刻手法以透雕和浮雕为主,辅以线雕、圆雕、突雕等多种手法,图案内容非常丰富,有花草、人物、山水、鸟兽、亭台等。故宫博物院藏有宋代的“蓬莱山砚”,还有一方椭圆形洮石大砚,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有明代的“十八罗汉洮河石砚”。1997年,《九九归一》巨砚作为甘肃人民的庆贺礼品赠予香港特区政府,更使洮砚声名远扬。

  今年41岁的马万荣,是洮砚传承传习继承人。

  喜欢绘画的马万荣,从小给父亲打下手磨坯,耳濡目染。自1996年跟随洮砚雕刻人王玉明到西北师范大学洮砚商社雕刻砚台起,就正式踏上了制作砚台的道路。

  在雕刻砚台过程中,马万荣不断提升自身绘画功底、文学素养,不断拜师学艺,勤学苦练,形成了雕刻自然型砚台独树一帜的风格。

  一块看似有瑕疵的砚石,到了马万荣手里,缺陷能得到很好的利用。一条线可以做成竹竿,黑点变身雨点,黄色杂石变成月亮……利用砚石上天然的构造构思、设计,成为天然去雕饰的成品砚,这是马万荣的一大突破。

  《嫦娥奔月》便是其中之一。马万荣去一位村民家串门,见村民将制作九龙砚失败的砚石丢弃,马万荣用水浇湿了砚石蹲着研究,便有了利用已刻成的主龙和不慎钻透镂空部分的椭圆砚石制作“嫦娥奔月”的构思。而《回娘家》则是根据砚石整体情况,将砚石上的黑点幻化为雨滴,刻上了女子雨中撑伞回娘家的图案,构图巧妙,意境优美。

  除此之外,《静夜思》《一个和尚有水喝》等都是经典之作。

  “这就是石头跟人的对话,人和石头能结合到一起,才是完美的。”马万荣说,做砚要静心,不能拿来石头就切。要琢磨给它赋予什么生命,把天然形成的东西利用起来,充分利用天然的东西设计后,这砚台就活了。

  从制作到雕刻,一方洮砚融合了砚工匠人的才智情思,从选材到造型构思,到刻制花纹,都沉淀着历史风尘与文化气息,一方小小的砚石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折射出藏乡洮砚厚重的文化雅韵。

  古路沟村村民杜九天自1995年起经营砚台,开始也像传统经营者一样收购砚台后运到兰州等地推销,后来他走上了电商之路,2012年起开办了网店,如今线上销售已至全国各地。

  1995年,洮砚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民间雕刻)之乡”;2004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卓尼洮砚工艺被列为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洮砚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卓尼县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命名为“中国洮砚之乡”。经风沐雨的洮砚始终焕发着勃勃生机。

  为保护洮砚文化的独特性和地域性,卓尼县在2009年至2014年间,先后注册了“宋坑洮”“洮砚之乡”“喇嘛崖”“水泉湾”“洮河砚”“卓尼洮砚”等商标,成立了洮砚协会和洮砚雕刻技艺传承基地,并对老艺人给予生活补助。

  卓尼文化馆也对洮砚雕刻工艺进行挖掘整理,全面细致地开展了收集整理工作,并举办洮砚爱好者培训班,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会,通过现场展示,推介宣传洮砚雕刻技艺。

  洮砚雕刻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身口相传的方式得以延续。如何让这一民族瑰宝永续流传,仍是洮砚文化发展之路上需要面对的课题。

精彩推荐

  • 【绚丽甘肃】洮砚:石头和人的深情对话(组图) 【绚丽甘肃】洮砚:石头和人的深情对话(组图)
  • 风劲扬帆正当时 庆阳市华池县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风劲扬帆正当时 庆阳市华池县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 砥砺奋进谱新篇——庆阳市镇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走笔 砥砺奋进谱新篇——庆阳市镇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走笔
  • 甘肃省委网信办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体党员干部大会(图) 甘肃省委网信办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体党员干部大会(图)
  • 岷县陶艺加工技艺被确定为甘肃省级非遗项目 岷县陶艺加工技艺被确定为甘肃省级非遗项目
  • 【西部地理】陕北靖边波浪谷:黄土高原上凝固的万顷赤涛 【西部地理】陕北靖边波浪谷:黄土高原上凝固的万顷赤涛
  • 兰州环卫工路边捡到“钱包” 近2000名同事朋友圈里接力“喊来”失主 兰州环卫工路边捡到“钱包” 近2000名同事朋友圈里接力“喊来”失主
  • 轿车隧道抛锚 兰州安宁交警迅速处置现场(图) 轿车隧道抛锚 兰州安宁交警迅速处置现场(图)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兰州市关于干部任前公示的公告
2   2018年“国考”今日9时开始报名确认 截
3   【领航新征程】永昌:一个全国文明家庭
4   庆阳:车辆坠河沟5人被困 警民联手救援
5   甘肃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各院校
6   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追授李钢、冯小平同志
7   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全线隧道实
8   胡泽君在甘肃省宣讲十九大精神时强调:
9   【领航新征程】陇南师专电商学院:培养
10   2018年“国考”今日9时开始报名确认 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