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陇原戏剧绚丽篇章 ——甘肃戏剧事业五年发展综述
原标题:【视点】谱写陇原戏剧绚丽篇章——甘肃戏剧事业五年发展综述
《天下第一桥》剧照
戏剧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近五年来,甘肃省戏剧界坚持以戏剧演出、戏剧研究、戏剧活动为中心,改革创新,服务社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大秦文公》剧照
陇原戏剧从大到强
2015年,在会宁县举办了第四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大赛既激励了全省戏剧工作者的戏剧热情,更涌现了很多戏剧新秀,有力推动了甘肃戏剧人才队伍的建设。
为充分发挥戏剧艺术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提高审美修养、文化素养和开拓创新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16年,省戏剧家协会组织举办了第二届甘肃校园戏剧节活动,全省35所高校的40部作品参加评比,一万多名大学生在现场观看了演出。正是有了校园戏剧节这个载体,校园戏剧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
戏剧发展的核心在于戏剧人才的培养。近五年来,梅花绽放,花香四溢。2013年,苏凤丽、佟红梅荣获第二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14年,边肖、雷通霞、苏凤丽荣获第三届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5-2016年,朱衡荣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文化部第十五届文华奖“文华表演奖”;省陇剧院窦凤霞荣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今年,天水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袁丫丫荣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张添茗、王玉强、乔瑞、何嘉艺、蒲铭婕等小选手分别在第二十、二十一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荣获小梅花“金花”称号,省戏剧家协会获得优秀组织奖。
在全国戏剧评奖改革后,我省戏剧剧目获奖势头不减。2013年,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的秦剧《麦积圣歌》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省陇剧院乐团陇东道情音乐组合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器乐金奖;话剧《天下第一桥》获中国话剧最高奖“金狮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并获文华奖“优秀剧目奖”;2014年,省陇剧院的陇剧《西狭长歌》入选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话剧剧本《天下第一桥》荣获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提名;歌剧《貂蝉》参加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并荣获剧目奖、表演奖、优秀舞台艺术奖等六项大奖,并获得第二十五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集体奖和多个单项奖;在第七届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上,《大秦文公》《夏雪》荣获优秀剧目奖,《轩辕大帝》荣获优秀剧目特别奖,边肖、张小琴荣获优秀表演奖特别奖,袁丫丫、戚贵荣、蒲建民、王宏斌荣获优秀表演奖,杨智、曹锐荣获优秀编剧奖,陈霖苍荣获优秀导演奖,杨长春荣获优秀音乐奖;2016年,大型秦剧《大秦文公》入选中宣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在第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上,我省陇南师专创排的原生态音乐舞蹈剧《池哥昼》荣获“中国校园戏剧节参演奖”“观众喜爱剧目”“校园戏剧之星”三项殊荣;今年,大型秦剧《大秦文公》作为优秀入选剧目,参演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过去五年持续不断的创作和演出,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以及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有力地推动了甘肃文化建设的步伐。
《貂蝉》剧照
理论研究成果丰硕
戏曲文献学是中国戏曲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学科。2015年,我省著名戏剧理论家、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王正强编著的《秦腔大辞典》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该书在词目的确立和词条的释义上,以开阔的视野,充分吸收了近年来发现的西北戏曲各种文献资料和戏剧科研成果,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科学论证,客观地反映了最新的研究成果。2016年出版的《甘肃戏剧史》(王正强著)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从古代到当代的甘肃戏剧历史发展,并联系中国戏曲的总体趋势和甘肃的文化思想进行考察,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论证有力、分析透彻,并发掘出许多罕见的材料和对剧作提出了新的学术见解,很有学术研究价值。王正强的《秦腔考源》也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甘肃戏曲抄本存量众多,今年,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周琪主持的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项目《西北稀见戏曲抄本丛刊》(全10册)正式出版,共选入100种珍贵戏曲抄本,填补了甘肃戏剧文献研究的空白。
评论是戏剧艺术成长的助推剂。近几年来,省内如王正强、肖美鹿、严森林、周琪等,在《中国戏剧》《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辞书研究》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戏剧评论或论文20多篇,有力地促进了甘肃戏剧的全面发展。
《女大学生村官》剧照
扎根人民奉献精品
走向民间、服务群众,把创作扎根在民间,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戏剧作品,是甘肃戏剧始终坚持的态度。近几年,我省推出的《天下第一桥》《民乐情》《女大学生村官》《大秦文公》《问道崆峒》等戏剧剧本获得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资助项目立项。今年,周琪申报的戏曲创作《钱学森》,获得中国文联2017年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立项。与此同时,把舞台搭建在基层,发扬戏剧“接地气”“重生活”的传统,夯实戏剧事业发展的深厚根基,在甘肃省第二届、第三届百姓戏曲、小品艺术节活动中,来自全省的近100个小品进行了展演,让更多的百姓表演人才和丰富的艺术表现走上舞台,展示基层创作的艺术成果,评出了一大批接地气、受欢迎的好作品。
为扶持地方民营戏曲剧团,省文化厅、省戏剧家协会以甘肃梅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平凉德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两个民营戏曲剧团为试点,先后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目展演、研讨;为加强甘肃戏曲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省戏剧家协会在省文化厅、省文联的支持下,扶持甘肃梅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秉承“传戏、传艺、传德”的宗旨上,于2016年成立了全省首个戏曲非遗保护专家组,聘请戏曲名老艺人10名为特聘专家,制定戏曲非遗传承保护规划。从失传剧目、失传表演技巧、失传声腔唱法入手,抢救老艺术家的绝活绝技、绝门好戏,制定培养青年戏曲优秀演员的专项传承计划,并举办了甘肃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传承和演出推广系列活动项目。
五年来,我省戏剧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创作了一批精品力作,涌现了一批品德高尚、艺术精湛、有理想、有担当的戏剧艺术人才,为甘肃戏剧事业发展谱写了绚丽篇章。
相关新闻
- 2017-11-08谱写陇原戏剧绚丽篇章 ——甘肃戏剧事业五年发展综述
- 2017-09-05戏剧名家袁丫丫为清水核桃代言
- 2017-08-12探访文化宁县 小小戏剧头帽蕴含深厚积淀
- 2017-07-14“戏聚中英” ——中英青年戏剧交流项目汇报演出成功在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