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退休环卫工有个心愿身故后捐献遗体器官
魏孔英正在因胃病住院
中国甘肃网10月21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首席记者 张鹏伟文/图)10月20日,经过本报牵线搭桥,本报读者魏孔英在兰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填写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和《甘肃省遗体捐献登记表》,成为在该会登记的第71例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终于成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完成了我的心愿,我也能舒坦地过个晚年了!”魏孔英说。
心声
“我一直觉得应该把遗体器官都捐出来,拯救更多年轻的生命。”
“您好,我想登记捐献遗体器官,不知道晚报能帮忙联系吗?”10月19日,市民魏孔英致电本报,急切的表达着自己捐献遗体器官的意愿。
随后,记者联系兰州市红十字会,该会遗体捐献办公室主任胡靖国十分高兴,称将全力配合完成魏孔英的心愿。
10月20日,记者会同胡靖国前往省人民医院探望魏孔英(她因胃病住院)。见面后,正在输液的魏孔英端坐起来,甚至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今天报社帮忙,我终于可以实现心愿了。”
魏孔英今年64岁,兰州人,家住新港城。1982年起,魏孔英在城关区环卫局工作。
“做环卫工是天天为城市美容,但我一直觉得这还不够,应该把遗体器官都捐出来,拯救更多年轻的生命。”工作期间,魏孔英是一个标准的管闲事大妈,看到行人的垃圾没扔对地方会上前呵斥,看到夫妻俩吵架也会上前制止……
2002年退休后,管闲事大妈又变身精神抖擞的运动“健将”,喜欢上了打羽毛球、骑自行车、爬山,她甚至在几次业余羽毛球比赛中摘得奖杯。
“打羽毛球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医生,我就问怎么登记捐赠器官,可我最后跑了好几次,都没有搞定。正好前两天看到晚报报道的遗体捐献活动,我就立马给晚报打电话了,希望牵线搭桥完成我的心愿。”魏孔英说。
魏孔英的性格开朗,头脑十分清楚,言谈中的真诚让人感动。
胡靖国还在认真倾听讲述,魏孔英却催着填表。于是,在胡靖国的指导下,魏孔英一笔一划的填完《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和《甘肃省遗体捐献登记表》。同时,魏孔英的儿子赵振亚也专程前来在两个登记表上签字。
“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一直不同意老妈捐赠遗体器官,可老妈说这是她的心愿,我不答应她就会不高兴,慢慢的我也想开了。这也是好事情,我得向老妈学习。”赵振亚说。
大爱
1名捐献者最多可挽救7个人的生命给两人带来光明
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兰州市红十字会从2013年底开始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工作,当年即有一名市民登记(未计入市民在省红十字会登记人数,下同),2014年全市有12名市民登记,2015年有36名市民登记,2016年截至昨日有22人登记。而魏孔英则是在兰州市红十字会登记的第71例遗体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
同时,截至目前,在兰州市红十字会登记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中,有3位已去世。其中,2例器官捐献志愿者去世后器官因衰老无法移植,1例是遗体捐献志愿者,去世后,遗体由甘肃中医药大学接收用于研究。
据了解,登记在册的志愿者病危时,家属或医院会通知红十字会,红十字会随即通知器官捐献专门评估组织(我省只有省人民医院、兰州军区陆军总院、兰大一院、兰大二院4家医院有资格),评估组织在志愿者死亡前开展器官评估工作。主治医生正式宣告志愿者死亡后,相关人员集体为志愿者默哀、致敬,随后立即提取评估后能够移植的器官。同时,相关人员及时将相关资料上传到“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站,网站会依据器官所需情况、申请方所在区域、排队先后等因素分配捐献器官。
在我省,凡是完成器官捐献或遗体捐献后,逝者的名字都会镌刻在兰州沈家岭的甘肃省器官与遗体捐献者纪念园的纪念碑上。若器官捐献者家庭贫困,还会受到红十字会的人道救助。
据了解,一个人身体上的心脏、肝脏、肾脏、肺脏、胰腺、小肠等器官和角膜、皮肤等组织均可捐献。一个人捐献的器官最多可以挽救7个人的生命,给两个人带来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