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评论 正文
投稿

评论:何以迎接一个“家庭化迁移”的时代

2016-10-20 08:25:02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何以迎接一个“家庭化迁移”的时代

  10月19日,国家卫计委正式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18%,相当于每6个人中有1个是流动人口。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司透露,“我国人口迁移流动家庭化的特点越来越突出。人口流动的特点首先是青壮年独立流出,接着是夫妻两人流出,然后赶紧把孩子接过来,最后就是整个家搬进来。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已经进入以家庭化迁移为主要特征的阶段。”

  尽管有着现实的感知,但如果不是媒体的透露,大概很少有人能够知道,与2013年相比,2015年流入人口家庭规模增加了0.11人。超过一半的家庭有3人及以上同城居住,人口的流动越来越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这其实是一个可以想象的过程,伴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当年轻的夫妻开始从农村来到城市,又或者是从故乡来到异乡,当在城市里生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日常状态,为了生活和日常照料的便利,他们必然会把其他亲人接到城市,“家庭化迁移”由此形成。

  同样可以想象的,是此种“家庭化迁移”所带来的现实影响。一方面,家庭化的迁移让日益增加的居民来到城市,必然有利于推动城市化的发展,譬如拉动城市消费,譬如消化城市商品房的库存,再譬如为城市居民提供保安、钟点工、餐厅服务员等日常服务;另一方面,家庭化的迁移,必然会让大量进入城市的人口面临诸多生活问题,譬如孩子的上学,譬如医疗问题。而那些不愿意跟随子女进城的老年人口,他们让农村的空心化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国家卫计委明确地指出“家庭化迁移”的特征,事实上也是提出一个严肃的公共话题:如何让这些伴随父母或子女进城的居民,能获得更稳定与可预期的城市生活?这显然需要各方面发力。具体到城市,虽然对流动人口的子女异地就读甚至是异地报考政策日益宽松,但在一线城市里,门槛和壁垒依旧还在,它们急需打破。至于医疗领域的异地报销,与如何让“新市民”获得平等的城市福利,它们都仍是“硬骨头”一块,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具体到农村里,因为“家庭化迁移”造就的更严重的空心化,以及“留守老人”的日常照料问题,一样不应该被忽略。必须得看到,某些因为重土重乡而继续选择生活在农村的老龄人口,他们是最脆弱和需要物质精神双重照料的群体之一。子女与后代都已选择了进城,传统的照料力量日益弱化。此时最应该承担此种公共照料责任的,当是地方政府和国家福利。不少地方都出台了对“留守老人”的特别眷顾责任,但是它远未成为一种稳定的制度安排。

  流动是社会的活力所在,没有流动的社会,孕育不出希望与未来。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一个“家庭化迁移”的时代都在扑面而来,并且日益深化。何以迎接一个“家庭化迁移”的时代?这需要的,或许仍是从权利的角度来行动。既让进城者拥有越来越丰满的“市民权利”,也让那些仍然留守在农村的未流动人口不被遗忘。当每个人的权利都被丰富与补全,当每个人都被流动社会所打量到,流动也就更加具有了意义,社会也就具有了更多发展的后劲与可能。

  (王聃)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责任编辑:张玉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