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的七月十五是汉民族祭祖古俗、道教中元节、佛教盂兰盆节的混合节日,民众会在这一天祭祖先、斋僧道、超度亡魂。而七月十五也与三月三、清明节、十月初一并为中国的四大鬼节。鬼文化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并且至今仍然是许多社会或群体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想想身边的影视作品、坊间闲谈中:谈鬼、信鬼、怕鬼、祭鬼、驱鬼、扮鬼等常常出现。
鬼文化与佛教中国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看看以下的词汇:孟婆汤、奈何桥、鬼门关,猛鬼判官、上刀山、下火海、分尸勾魂……,就不难发现佛教的影响。敦煌莫高窟作为佛教艺术的宝库,在塑像、壁画,甚至藏经洞出土的绢画中也有很多“鬼”。
一、什么鬼
因为谁也没见过鬼,所以自古就有“画鬼易”之说(见《韩非子·外储说》)。还有一些鬼是古代画师兼顾佛经描述的同时,极富想象力地进行艺术创作。比如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绢画《降魔成道图》(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品第17655号)中出现的鬼怪,则令人叹为观止。(这幅绢画宿白、孙机、热拉·贝扎尔(法)等学者考订为五代时期的作品。)
降魔成道在佛陀的一生中,是件非常重要的事件,是佛陀从凡俗转化为觉悟者的转折点。降魔成道在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里都备受重视。在各种三藏中都有详细的叙述,也是佛教艺术中最常见的描绘题材之一。不论是大小乘的“八相成道”还是“四相成道”,降魔成道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这幅降魔成道图中的佛陀结跏趺坐于画面中央,手施降魔印,头顶上有巨大的华盖。在上方云彩之上有三面八臂明王(降三世明王),四周描画的是由魔王魔罗(Mara)率领的众多妖魔鬼怪为阻止佛祖成道向其进攻的场面。这些妖魔鬼怪的形象非常恐怖,但其实在巴利文佛教典经中,将魔罗(魔罗是世间一切有碍涅槃的物质和精神而人格化的人物)的十支魔军称为贪、厌、饿、渴、欲、懒、惧、疑、怒、骄。这幅绢画里众多妖魔鬼怪还没有被学界明确的定名,但是其形象极具视觉冲击力,那就让我们一同仔细看看它们是什么鬼?
1、图像中的人物手持轮子一样的武器,身着铠甲,两臂上举,两眼圆睁瞪着前方。身边的有两个宫女仿佛在苦苦阻止他向前冲。
2、绢画的右下角有数身动物形象,根据《修行本起经》,魔王让魔众“变成狮子子熊罴兕虎象龙牛马犬豕猴猿之形”。
3、同样根据《修行本起经》,魔众里有“虫头人躯”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它手持的火器,学者考证其名为“猛火油喷火器”。根据文献记载,其实中国早在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就已把石油用于战争中的火攻,在五代时期的919年,开始出现了以铁筒喷射火洞的“喷火”。
4、这幅图像中的鬼怪,人身上长有三个蜥蜴头,双手举一个小鬼。小鬼手持弓箭,引弦待发。
5、根据《修行本起经》,魔众里也有“或一颈而多头,齿牙爪距”的形象。图中的鬼怪何止颈上多头,连胸部和腹部都是头面。
6、同样是根据《修行本起经》,魔众向即将成道的释迦牟尼进攻时是“担山吐火”。图中的鬼怪举起巨石准备砸向前方。
7、图中鬼怪人身兽头,手举火盘,火焰向左上方飘动,使人感觉鬼怪正在向前冲去。
8、根据《修行本起经》,魔众里向佛陀进攻时“擭持戟鉾”。图中鬼怪一手上指,一手持斧。更为可怖的是鬼怪的脸上居然紧贴着一个小人。
9、图像中的鬼怪瞪眼咧嘴,屁股撅起,从中喷出三股火焰,造型诙谐。
二、地鬼
地鬼-盛唐-莫高窟第46窟
敦煌莫高窟除了上述绢画中出现的“妖魔鬼怪”,在唐代彩塑中还有地鬼,它虽然被高大威严的天王踩在脚下,形体卑小、面目丑陋,充当着配角或丑角的形象,但地鬼的神情却是肃穆、沉静的。据学者研究,促成地鬼神情与形象反差的原因,可能是出于佛教忏悔轮回观念的影响,体现万物皆有佛性,以及营造洞窟肃穆、宁静的整体氛围的需要等。
三、善鬼
怒目药叉-西魏-莫高窟第288窟
鬼其实有很多种,比如“善鬼”就是在鬼域世界中专做“善事”或维护“正义”的。佛教里称这些鬼怪为“药叉”、“夜叉”等。根据佛典记载:“夜叉(异类)又曰阅叉,新作药叉、夜乞叉。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见佛学大辞典:“夜叉”条)。应该说“药叉”能“食啖人”中的人,指的是吃那些做了很多坏事的人。莫高窟第428、248、285、290、288等窟的药叉,就使观者感到其威猛有力,有的还会让人觉得十分可爱。这些形象夸张生动、线条奔放有力。
四、恶鬼
罗刹食肉-晚唐-莫高窟第85窟
鬼域世界还有一种“恶鬼”,佛经里称为“罗刹”。佛典记载:“罗刹,(异类)又具曰罗刹娑、罗叉娑,女曰罗叉私,恶鬼之总名也,译为暴恶可畏等”。慧琳音义二十五曰:“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也”(见佛学大辞典:“罗刹”条)。
罗刹难-隋-莫高窟第303窟
一如前文所提:中元节是祭祖古俗、道教中元节、佛教盂兰盆节的混合节日。虽然本期微文是谈敦煌石窟中的“鬼”,但更是想通过一些较为引起公众注意的方式,让大家转化“说鬼”的视角,强调中元节“孝敬亲人、乐善好施、救苦扶难”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