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正文
投稿

第九次玉帛之路考察之高栋深宇筑堂造屋 凤翥龙泉飞土逐宍(组图)

2016-02-22 15:19:46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责任编辑:张文良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第九次玉帛之路(关陇道)文化考察活动

第九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

  作者:丁虎生

  华亭咀子庄遗址在汭河流域策底河北岸山坡上,华亭县博物馆杨庆宁先生说:这是华亭目前发现居住人口最多的齐家遗址。当地在这处遗址的坪地边缘修了一条简易坡道,坪地边缘山脚曾有当地住民挖的两孔窑洞,现已坍塌废弃,而这两孔窑洞正好挖掘在齐家文化白灰层上,沿着路旁崖边可以清晰地看到数米长的白灰层,水平通过距窑顶一米的位置。沿坡道上行,一路上随处可见白灰层,说明先民在这片山麓坡地上依势而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传说黄帝筑作宫室,高栋深宇,其实就是把支撑屋顶的柱子加长,把地穴部分拓宽加深,使房屋的高度、深度有所增加。齐家文化房屋的平面形状为方形、长方形或凸形、多边形,房屋的地面及近地的墙壁抹一层白灰面,光洁平整,防潮消毒。白灰的原料主要是料姜石,或烧制成石灰,或直接研磨成粉与沙子混合。陇山两翼的黄土地里,有大量料姜石。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人关节痛或腿脚生了疥疮,就会在盆中盛入清水,搁一把头发,把烧红的料姜石投入其中,清水就会立即滚沸,用此水泡洗几次就会痊愈,原来也是齐家古法。

  上古先民为聚落择地,最重视靠近水源而又可免水患。而崇信梁坡遗址的齐家人,有一部分却住在高山之上。梁坡遗址位于汭河北岸二级台地上,分布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1.8至4.4米。暴露在断崖上的遗迹有袋形、锅底形灰坑和半地穴式白灰居住面房屋。发现的遗物石器有斧、刀、锛、铲、凿、环、网坠等工具;陶器有尖底瓶、钵、盆、罐、瓮、豆、盉、纺轮以及制陶工具等。令人称奇的是,在梁坡村的靠山凤翥山右翼,还有一处占地1000平方米的龙泉寺遗址,其文化层距地表2.4-3米,目测两层白灰层相距约60公分,有烧陶窑址及袋形灰坑。透过塌陷形成的三角形缝隙,隐约可见室内近地立墙上粉刷白灰的痕迹。地面白灰层是硬化铺陈,有相当的厚度,才能起到隔潮作用;而墙壁是粉刷美化,薄薄的一层,使房间更加亮堂。当听说在远离汭河谷地的山梁上还有齐家遗址时,大家都以为搞错了。而当登临遗址才发现,凤翥山腹部岩层水溢,形成多处自然泉群,清泉汩汩,碧流淙淙,不免感叹古人的智慧,原来这里生活着一个喝矿泉水的齐家聚落!

  风翥山通体为红色砂岩丹霞地貌,距齐家文化遗址50米开外,悬壁高耸,飞岩欲坠,岩层间清泉四溢,形成数十米水帘贯珠景象。时值隆冬,水珠冰冻形成壮观冰瀑,而石坎向阳,冰瀑下衬着碧绿苔藓,真是赤壁丹崖、苔藓衬绿、寒冰姝异、珠帘玉洁的神奇景观。当地人用塑料桶接取这里的泉水泡茶熬汤,说可治百病、可保长寿,视为神水。我们也寻来纸杯,品尝一番,与齐家祖先共享龙泉的清冽甘甜。

  居住条件的改善,是人类进化史上十分重要的事件。《墨子·辞过》记载:“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远古时代,人们能够“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做“有巢氏之民”,比现在农民工进城拿到房本子伟大多了,这是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完成的一次生活方式的伟大转型。这个时代,也许与传说中的黄帝甚至尧舜禹的时代相合。黄帝就是从神话传说中脱胎的历史人物,他的身上附着了早期人类发展的许多重大成就,如创度量体制、炼石为铜、筑作宫室、创制文字,甚至问道广成子等。从这些信息看,黄帝时代已经结束了结绳记事、口耳相传的大传统时代,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小传统”时代,但我们至今没有发现仓颉的文字。《太平御览》引述了《春秋内事》的一段话:“轩辕氏以土德王天下,始有堂室,高栋深宇,以避风雨。”看来,伐木构材、筑作宫室的成就不容置疑。

  第二天,崆峒区博物馆的同志陪同我们一起考察安塬坪遗址,遗址位于崆峒区四十里铺镇嵋岘村。汽车上到半坡,就因坡陡湾急、积雪路滑停止前进,我们步行上安塬坪,坪上有庙宇古城,地面耕地比较平整,随处可见陶器残片。地埂上暴露白灰面、灰坑、灶坑、火种坑等。在一处地埂底部灰坑附近,大家很快就搜集到一堆陶器残片,叶舒宪先生和博物馆的同志蹲在灰坑面前,端详许久,从灰坑上部的灰土中取出一枚灰色陶丸,像一只碳化的核桃,上面有密密麻麻的小孔,大家争相观看,但它是干什么用的?谁也说不准。我却想起一首据传是黄帝时代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同肉。我们在考察的路上看到一群羊,冯玉雷先生说:看山坡上有一群“手抓”,“手抓”是西北人对手抓羊肉的简称或昵称。情同此理,古人看到奔驰的动物,也觉得是“肉食”,因此以竹制的抛掷工具远程打击,实施围捕,竹鞭断了,续好再来,不断抛飞弹丸,追逐不舍的是那锅“鲜肉”。短短八个字,多么激烈的狩猎场面,多么让人回味不尽的远古陶丸啊!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 责任编辑:张文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