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投稿

第九次玉帛之路考察之迢迢关陇道 苍茫云海间

2016-02-06 17:21:38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责任编辑:刘姗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作者:冯玉雷

  离开书斋,走向广阔田野,非常快乐!第九次玉帛之路(关陇道)文化考察活动从2016年1月25日下午开始,2月2日结束,历时八天。

  2月2日上午,清水县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张秀丽带领考察团沐浴寒风,参观赵充国陵园、清水县宋墓博物馆及鲁公姬造像碑。

  之后,匆匆赶到天水,看过博物馆,在伏羲庙来鹤轩召开总结会。天水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胡江、天水师院教授雍际春、天水博物馆馆长高世华及天水作协主席王若冰等人参加。前一天晚上,叶舒宪先生加班加点写了2000多字稿子,对此次玉帛之路(关龙道)文化考察的意义进行总结。发言时,他又进行一次提炼。雍际春教授是陇右文化研究资深专家,对玉帛之路概念虽系首次接触,但高度认同。丁虎生研究员强调接地气的重要性。高世华、王若冰的天水话比易华湖南娄底话还难懂,发言稿尚未整理出来,我不得要领。

  午后,叶舒宪、易华等将乘车经西安回京,其余人员沿天定高速回兰。至此,最艰难的第九次考察顺利结束。回想这次考察的点点滴滴,百感交集。

  2013年3月,我和叶舒宪先生自静宁往通渭途中,意外看到玉关、碧玉、碧玉河等地名,泊车访问,得知牛洛河上游就有古代玉矿。那个线索很重要,此次得到通渭县收藏家南强帮助,走颠簸山路,寻访到碧玉镇丁家沟玉矿,可以肯定是齐家时代重要玉料来源地之一。虽然行路难,有重大收获,欣喜!前往碧玉时,看到一只落单的白鹤,异常优雅。

  接着赶夜路驰往庄浪。星河灿烂,荒原深邃。

  1月27日考察完庄浪刘坪堡遗址,翻越小关山,前往华亭,看博物馆,考察两处齐家遗址和千河支流上关河东岸的石拱寺。与途中看到的关山落日一样,令人震撼。

  1月28日在崇信县博物馆发现刻有“月氏”的钱范。叶舒宪先生写了一篇文章。月氏人擅长商业贸易,曾为你商、周贩运玉石等货物。崇信既为周人祖地,又处在商贸大道的枢纽,我推测,最初,月氏人基于气候、饮食、习俗等原因,在此建立中转站,接应月氏人后其他从商民族。后来,随着贸易发展,中转站人数增多,他们购置土地,娶妻生子。周朝为了施行有效管理,同时鼓励商贸,便设置月氏道,并允许他们铸造货币。安置战俘之说似难成立。后来,汉武帝派遣张骞去遥远的大夏联合月氏共同打击匈奴,可见中原人与月氏人的友谊源远流长,有历史传统。另外,周朝之所以特别设置月氏道,或基于对玉石资源的依赖。

  庄浪、华亭、崇信、平凉等地博物馆里发现很多常山文化陶器和玉器。目前,由于学术界对齐家文化与常山下层文化没有明确厘定,大多博物馆将常山下层文化文物混为一谈。此次考察,明显看到两种文化之间的联系,由此引发1月30日对镇原常山文化遗址考察。陇东学院教授张多勇兄驱车赶到镇原,陪同考察,在红杏园参加完座谈会之后,连夜返回西峰市。他正在申报一个重要课题。1月31日,前往泾川途中考察了北石窟寺及其附近的丝绸之路古道遗址。

  2月1日,考察团翻越陇山,绕道陕西千阳县到达陇县。这两处博物馆虽看没看上,但对千河河谷及关陇古道的感受煞是深刻,尤其是于尧有关的系列地名,或有文章可做。

  2月2日清晨,因为一个美丽误会,得以拜诣固关镇和固关峡,然后沿省道翻越陇山主峰—关山。站在寒风凛冽的骆驼谷向西远眺,莽莽苍苍,景致完全不同于陇山之东的关中平原。古代将陇山以西地区泛称凉州。甘肃与“凉”有关的地名、古国名有凉州、平凉、西凉、前凉、后凉等。凉州究竟指哪里?凉州古来原是一个广泛的地区,两汉以来凉州指陇右,《后汉书》凉州刺史部下列有陇西郡、武都郡、金城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等,刺史郡治在陇城,三国后才移治武威。据《后汉书》所载,陇西郡有城十一,武都郡有城七,金城郡有城十,武威郡有城十四……全部凉州所属总计约八十城。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现存鹯阴城、柳州城两座相邻的城曾经做过县治、郡治。鹯阴古城最初建于西汉,为鹯阴县治,东汉沿用,晋太元元年(376年),前秦灭前凉后设立平凉郡,在鹯阴古城西南建立郡城——凉州城;后秦(384年—417年)又移鹯阴县于今华亭县西部,设平凉郡;由此可见,凉州原来就是横跨黄河的,是从关陇一带逐渐向西推进,最后定格为武威别称。王之涣《凉州词》闻名遐迩,但他从未到过关陇地区,完全基于想象。唐靳能评价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暇今极关山明月之思。带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由此似乎可以推测,王之涣与大多唐人遥想中的凉州,也是指大凉州概念。

  张家川、清水、天水博物馆的文物是对关陇地理文化的权威诠释,如果说龙文化比较玄远,马文化却实实在在,触手可及。马自中亚传入,不但催生了真正的游牧民族及其文化,并且对农耕文明产生巨大刺激,“龙马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与此相关的虎文化、鸮文化、熊文化等也颇有意味,它们作为浓缩多种文化的图腾符号在民族大融合中保留下来。关于鸮、熊,叶老师谢过较多文章,这里省略。我们在崇信、灵台、清水三县的博物馆都看到战国、唐朝、北周时期的虎子,造型奇特。清水虎子器形较为抽象,美术家张国荣认为是狗的造型,仿佛“画虎不成反类犬”。《酉阳杂俎》记载,虎子最初发明者是飞将军李广。这位“讷于言、敏于行”军事家曾任职陇城,他射杀猛虎的地方“冥山”已失载,不知今为何地。李广一生活动地域大概在陇山、内蒙古、山西等地,与匈奴对抗。通渭县鸡川东南角有老虎山,平凉北部的山以前叫虎山,还有很多以虎命名的关、山都应该都与北边的匈奴或其他异族有关。与其说是广发明虎子,不如说后人以巫术心理希望汲取李广与老虎的威猛。汉朝权贵使用的虎子用玉雕成,死了后葬之。这种风气延续到西晋、南朝,虎子转为青瓷,作为葬品,其功能仅仅是溺器,最初的文化意义丧失殆尽。

  其实,在齐家文化有类似陶虎子的器形,如果能够证明其功能确实是溺器,那么,我们队创造淳朴典雅玉礼器的齐家人就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不但崇尚朴实无华的礼仪,又能够优雅简约地规范形而下的现实问题,不动声色地做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苍茫云海间我们终于看懂了齐家人的文化表情与深沉期望!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 责任编辑:刘姗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