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平凉崆峒:座座蔬果棚 育出致富路
七月,火辣辣的太阳照射在大地上。在蓝天与白云、日光大棚与绿植的映衬下,汽车一路前行,首先来到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花所镇信河村村委会。
在当地村干部们的引领下,记者分别来到花所镇信河设施蔬菜基地、西瓜种植基地,以及白水镇的泾河川现代农业产业园。炎热的夏日里,大棚里的蔬菜水果在静悄悄地生长。它们目睹着这里的变化,诉说着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一座座种满蔬菜水果的大棚,创新发展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育出了一条乡村振兴致富的道路。
蔬菜大棚里的棚产大亨
最初见到棚产大亨王勤录,是在蔬菜基地的一张照片上,照片中的他给人一种和蔼的感觉。正式见到王勤录是在办公室里,正如最初的感受一样,他亲切、平易近人。
王勤录是平凉市崆峒区华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最早在安国镇修建了300多座大棚,2018年3月在花所镇流转300座大棚,除此之外,他在柳湖、四十里铺镇也有自己的大棚。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多年从事该行业而积攒的丰富经验、成套的设备、比别人低的成本,这些都为王勤录在花所镇大规模流转土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花所镇为四县(区)交汇之处,交通便利。镇里的青壮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留在村子里的大多都是老弱妇孺。近年来,针对全镇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花所镇实施了党建工作模式“微改革”,提出了“村域联合、村企联合、产业联合”的“党建+产业联盟”的发展思路。村民们不仅可以流转土地以获取收入,还可以受雇到大棚里工作,一方面来获得一些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学到一些技术。
参观扶贫车间 渠涛/摄
每到忙碌的时候,王勤录就会从周边的农村找农民来务工,当地的扶贫车间负责联系想要务工的人员。建档立卡户每天的工资比别人多10元,而这中间的差价,是由政府和王勤录来负责提供的。
费力但前景好,是王勤录对这个行业未来的评价。
瓜棚里的守望者
“对于我们种植精品瓜来说,你们这个地方的西瓜上市的时候,是错峰上市,这样瓜的价格就有了。”何来美向记者解释着为什么会来平凉租大棚、种西瓜。
何来美是浙商,看到了在平凉种瓜的利润之后,他来到了平凉。他们种的是甘美4K西瓜、美都等,主要供往一线城市。甘美4K西瓜也叫“站神”,因其外皮结实,成年人站在西瓜上但西瓜不会开裂而得名,并且这种西瓜甜度高达15%。
“我们这个瓜是无籽西瓜,切开以后根本看不到那个黑籽,除非是被蜜蜂趴过的西瓜才有籽。”看出了记者的疑惑,何来美解释说,他们的西瓜是人工进行授粉,而不是虫媒授粉。
“我一看就能知道棚里面有多少西瓜,个数和斤数我都知道。”何来美告诉记者,“这一个棚里差不多有240左右个西瓜,差不多2000斤。”何来美望着瓜棚,细说着里面的西瓜。接着,他又走进了屋子里,端出几盘子的西瓜,盛情邀请记者品尝他种的西瓜。盘子里的西瓜又红又甜,还不用吐籽,吃起来十分的过瘾。
在花所镇,还有很多像何来美一样的外来商户,在政府的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下,破解了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难题,调动了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形成了“建得起 、管得精、效益好”的标准化管理运营模式。
温室里的新天地
泾河川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投资两千多万,已经建成了3座智能温室和10座日光温室,并配套建成了智能温室和日光温室水肥一体化和无土栽培种植设施、供热、物联网环境控制等内部设施。
“这个园区是崆峒区的示范核心区,它在全市起到一个示范和引领作用,主要是示范无土栽培模式,是全市的领头羊。”
无土栽培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作物栽培的新技术。作物不是栽培在土壤中,而是种植在溶有矿物质的水溶液里;或在某种栽培基质中,用营养液进行作物栽培。
与传统种植法相比,现代农业种植更加先进,它能够自动控制,调节棚内温湿度、二氧化碳等,并且它的土传病较少,更适合植株的生长。
朱会文介绍物联网系统 渠涛/摄
“我们这个是物联网控制系统,包括每个棚里都有它的监控。这个系统上面显示着温度、湿度、光照度、土壤湿度、水分、二氧化碳这些。上面是数据显示,下面是曲线显示。”在采访的最后,朱会文向记者展示了物联网控制系统。
作为平凉市的无土栽培示范模式,泾河川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全市将继续发挥带头作用。农业与科技相结合,带来发展的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致富,政府政策扶持,各行各业共同努力,专注大棚产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依旧在不断前行。
(作者渠涛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指导老师周兆瑜、杜兴彦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宗瑛为平凉市崆峒区新媒中心老师)
相关新闻
- 2021-09-07【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甘州古乐的起源和传承:从散落民间到登上舞台
- 2021-08-27【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一位基层干部牛婧娥的驻村故事
- 2021-08-27【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非遗剪纸筑梦新时代
- 2021-08-20【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杖头木偶戏”传承创新人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