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农家院里的红色精神守望者田军
初见田军,50岁,地道的平凉虎山人,敦厚朴实,说话语速较慢,带有浓重的平凉口音,胸前常戴着鲜红的党徽。
2017年,田军在自己的农家院中开办“虎山红色记忆博物馆”,至今,面积已由30多平方米扩展至800多平方米,展品近六千件。
馆长田军 杨梦甜/摄
“这是我一生最大的信仰”
“虎山红色记忆博物馆”位于平凉市崆峒区柳湖镇。这座博物院是藏品丰富的大馆,却也是馆长田军兼任讲解员,其妻子打理馆内日常事务的小馆。博物馆门口,挂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的银色牌子,我们刚走至馆门口,田军便快步向前迎来。
田军向我们讲述道,“平凉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二十五军转战平凉,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政委吴焕先壮烈牺牲在泾川县四坡村,在此过程中红军与虎山百姓结下深厚情谊。”说到这,田军音量提高。在田军眼里,虎山是个承载着红色精神了不起的大地方。
1971年田军出生在一个父母都是党员的家庭,十岁后,父母相继离世,田军过上了吃百家饭的生活。
一次,田军在亲戚家吃饭,看到盛馒头的瓷盘上写着“北上抗日”四个字,家里的老人见他将磁盘拿在手里反复翻看,便将瓷盘送给了他。“这些事物对我熏陶很大,我逐渐就产生了一种红色爱国情怀和收藏兴趣。”
田军有意识地开始收集,他的藏品越摆越多,有母亲缝给红军儿子的装粮袋,有红军长征期间缴获敌人的战刀,有红军战士使用过的碗……
走至博物馆一楼顶头处,白色灯光下的玻璃罩中,有一只发黄的陶瓷碗,看似普通的碗,却承载着不凡的意义。
这只碗来自庆阳老区。2019年3月,田军用3天时间跨越165公里的山路,一路寻到一位已去世的革命前辈家,最终老前辈的后辈亲手将这只碗递到田军手中。
碗壁上写着“抗日必胜,驱逐日寇”八个字。“我接到这只碗的时候很激动,更坚定了把这件事继续做下去的决心。”
土青花碗 杨梦甜/摄
一些来到博物馆的参观者惊叹于六千件藏品数量,便问田军,这些藏品大约有多少价值?田军告诉我们:“这些红色文物沉淀的是精神、信仰,和金钱没有太大关系。”
“坚持到最后才知道结果”
“物品摆出来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也想让别人检验检验我这样做到底有没有价值。”
2017年6月,金色阳光透过树荫洒在虎山的大地上,田军与妻子、儿女齐上阵,将他的农家院落一间三十几平方米的房间清空,将自己收藏的五百多件藏品一一摆上展柜,挂上墙壁。
朋友相传、邻里相告,越来越多的人和单位来馆参观,多时达到一千多人;小小的三十平方米已不能容纳逐渐增多的人流。
2018年11月,这座农家小院中的博物馆迎来扩建,总共花费三百万元,其中五十万元来自政府“文化大院”项目,其余由田军自掏腰包。
田军曾为博物馆聘请了一位讲解员,但由于资金不足,只能解聘,田军便亲自担任讲解员,向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讲述藏品承载的红色故事。
“先辈进行革命时,谁也不知道前途是怎么样,坚持到最后才知道结果,建设博物馆也一样。”田军说道。如今,经过不断地扩建,这座家庭博物馆面积已有八百多平方米。
建设博物馆并传承红色文化是田军一直为之坚持的理想,亦是田军想要传承的事业。
在田军的熏陶下,田军的儿子也热衷于收集“红色”藏品,一次还专程前往延安,带回了十几件红色文物。“我想让儿子把这个事业传承下去,他自己也挺感兴趣。”田军说道。
红军长征经过虎山,虎山便与红色精神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田军坚守在这座虎山的农家院落中,希望以自己的坚守为传承红色精神献出一份力。
(作者杨梦甜、茹佳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作者哈丹丹、任占超、屈青青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周兆瑜、杜兴彦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21-09-07【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甘州古乐的起源和传承:从散落民间到登上舞台
- 2021-08-27【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一位基层干部牛婧娥的驻村故事
- 2021-08-27【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非遗剪纸筑梦新时代
- 2021-08-20【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杖头木偶戏”传承创新人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