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高校综合

【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蜀绣大师孟德芝:一针一线绣出千年底蕴

21-09-09 11:30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赵满同

【专题】兰州大学第十一届新闻学子重走中国西北角

  很难想到,坐在我们面前这位蔼然可亲的温柔女性如今已经60岁了,更难想到她的半生都与一根小小的绣针有关。命运给她一条未曾设想的道路,她亦抓住机会成就了如今的自己。倘若她高考时填报志愿顺利,如今大概是一名即将退休的教师;倘若她在蜀绣厂倒闭之后便放弃蜀绣,也许如今也没有那幅陈列在人民大会堂的巨作《秋色高原》;倘若她选择将技艺保留,也许蜀绣这项非遗技艺就无法走向学校、走向农村,无法使众多学生、农村妇女、下岗工人以及残疾人接触到蜀绣并以此为业。

  她就是蜀绣大师孟德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经过40年对蜀绣的学习钻研,她已经熟练掌握蜀绣的独特技艺和多达122种的全部针法,并尝试打破传统框架,积极向外拓展寻求跨界合作,让有着千年底蕴的蜀绣更富有时代特色。

  当谈及她与蜀绣的关系时,她眼中闪着光,回答道:“蜀绣成就了我,我的生活完全融入在这里面。”

兰大学子采访孟德芝 陈许龙/摄

  “我是在绷子下长大的”

  孟德芝的外婆是新都的民间绣女,母亲是原成都蜀绣厂的高级绣工,尽管出身于刺绣世家,但家人并没有刻意培养她对蜀绣的兴趣,在耳濡目染之下,孟德芝主动在母亲地指导下尝试刺绣。孟德芝从小就喜欢丝线的五彩斑斓,喜欢看彩色丝线随着指尖的绣针在丝缎上上下穿梭,勾勒出一幅幅诗与画。记忆中在端午节的时候,孟德芝的母亲就会教她如何用丝线来缠住粽子,当视线从一个个饱满的粽子上移,一条条不同色彩的丝线从深到浅排开,看上去美极了。

  但孟德芝在18岁时还未将蜀绣纳入自己的人生规划之中,成绩优异的她梦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1978年,正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在孟德芝所在的文科快班中,七十多名学生中只有孟德芝与另一位男同学过了录取线,孟德芝的分数比他高了十余分,这名男同学最终去了四川美术学院,而孟德芝却因为志愿填报太高而未能被录取,与大学梦失之交臂。孟德芝没有放弃学习,报考了四川青年自修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把学习资料领回家进行自学。

  1979年5月,恰逢母亲从蜀绣厂退休,孟德芝便顶替母亲进入成都蜀绣厂,师从蜀绣名家肖福兴进行专业学习,再续了她与蜀绣的不解之缘。初进蜀绣厂的孟德芝很快就展现了自己在刺绣技艺方面的过人天赋,从小就接触刺绣的她对蜀绣有着浓厚的兴趣,悟性高,学习又刻苦,很快就成为了同批新绣工中的佼佼者。1981年,也就是进入蜀绣厂的两年后,作为肖福兴的得意弟子,孟德芝与蜀绣厂的其他几名大师级绣工一起参加绣制了巨幅双面绣“芙蓉鲤鱼”,那是她第一次接触双面绣,被选中的孟德芝又兴奋又紧张,全身心投入其中。这件艺术品绣成后,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被蜀绣界引为自豪。1992年,孟德芝被评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和“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孟德芝工作室 吴淑敏/摄

  “蜀绣成就了我”

  成都蜀绣厂在20世纪80年代处于繁荣期,改革开放开拓了蜀绣的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也一片向好,当时所有来四川的旅游团都要到成都蜀绣厂参观并购买产品,许多国际国内的政要还会到成都蜀绣厂参观。到了20世纪90年代,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蜀绣开始走下坡路,销量日渐低迷,许多人离开蜀绣厂,投身到其他行业中。由于经营不善,加上人工刺绣受到廉价工业品的冲击,苦苦支撑到2005年的成都蜀绣厂倒闭,孟德芝的许多同事就此彻底放弃了蜀绣,担任厂工会主席的孟德芝,也一夜之间成为了下岗工人。孟德芝打趣自己说:“我那个时候又是下岗的省大师,又是下岗的工会主席”。

  但其实,那是孟德芝记忆中接触蜀绣以来最为艰难的一段时光,自己下岗了,丈夫也下岗了,孩子又刚考上大学,孟德芝的心中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为了找到出路,她冷静分析了自己的情况:已经44岁的自己只有蜀绣这项技术,那就要靠蜀绣来生存。2005年底,孟德芝租下一间小门面,招收愿意学习蜀绣的学生,一开始只有两名年轻人向孟德芝学习蜀绣,门店的收入也十分微薄。后来在金牛区政府的支持下,孟德芝成立了蜀绣工作室,并在2006年获得了来自政府提供一笔7万元的创业基金,协助孟德芝建立了成都梦苑蜀绣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2006年6月,首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开幕,孟德芝和学生在现场绣制作品《太阳神鸟》,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并与来场客商签下了第一批大订单。同年10月,文殊坊开街,在街上特制的玻璃房中,在来来往往的人们的关注下,孟德芝带领16位绣工连续7个月绣制了一幅55平方米的《老成都地图》,创造了“题材最新”“面积最大”“绷架最长”“参加人数最多”四个第一。2007年,领衔绣制的巨幅蜀绣《老成都地图》被成都会馆收藏。

  这对于孟德芝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开启了她从一名下岗女工走向了非遗传承人的转型之路,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她、报道她,她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以前蜀绣厂的老同事也纷纷加入她的公司,重新拿起绣针干起了老本行。十多年过去了,孟德芝创立的成都梦苑蜀绣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已发展成长为蜀绣界的品牌企业,建成了集创作、教学、生产、经营蜀绣工艺品为一体的经济实体。

  孟德芝与蜀绣相伴几十载的过程中,共绣制了蜀绣竞品200多幅,在这些作品中,对她意义最为重大的莫过于如今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秋色高原》。《秋色高原》本是一幅摄影作品,在孟德芝及其团队的巧手下,成为了美轮美奂的蜀绣巨制,油画般的画面色彩丰富,气势恢宏,层林尽染的画面充分展现了川西高原绚丽多彩的壮美秋色。该绣品长7.5米,高3.4米,由孟德芝与33名技法精湛的蜀绣艺人历时109天,用了1200多万针绣成。

  尽管孟德芝也参与过不少巨型蜀绣的绣制,如《芙蓉鲤鱼》和《老成都地图》,但此次《秋色高原》是代表蜀绣,与苏绣、粤绣、湘绣一起作为党的十八大献礼陈列在人民大会堂,“这不是代表我个人,是代表我们整个蜀绣”,孟德芝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幅堪称四川历史上难度最大的巨幅蜀绣之一的《秋色高原》,难度体现在诸多方面,首先是时间紧,为了保证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孟德芝需要先在绣制前统一针法和色彩,再进行分组分工,孟德芝在绣品绣制前期安排了早、中两班,后期安排了早、中、晚三班,绣工们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绣工们有换班的时候,但孟德芝必须每一班都亲自带着做。“那个时候就没办法,就像打仗一样,我们就是打仗,必须完成。”其次是绣制的难度大,传统蜀绣经常绣国画题材作品,主要以平针作为基本技法,而这次却要绣出油画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孟德芝聘请了四川工艺美术所专家进行共同探讨,将传统针法运用到极致,又融入了现代工艺的技术,最终不仅再现了这幅摄影作品的丰富层次,更使作品富有立体感。

兰大学子与孟德芝合照 蔡雯欣/摄

  “我们当初是为了生活,他们是因为喜欢”

  2019年8月9日,李子柒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以蜀绣为主题的短视频,至今已获得了63万的点赞和近9万条评论。为了制作蜀绣,李子柒自学了半年多的蜀绣针法,但由于蜀绣针法多样,难度大,她最终选择向孟德芝请教。

  孟德芝在教李子柒的过程中感受到她是一个手巧的女孩子。“你们看她的视频,运针很流畅。”此外,李子柒还很“倔强”,尽管来学习的时候正值夏天,但她并不愿意在有空调的工作坊里刺绣,“她就在走廊上绣,很少喝水,可能她也有计划,很用功。她拍着拍着流汗了就用布直接擦擦脸,随便抹一下。”对此,在李子柒的公众号推文中,似乎可以看出原因:“(我)一般绣花都不会在晚上绣,伤眼睛,都是在自然光线下,这样更能看清绣线颜色的过渡,晕针如果颜色过渡得不好,也称不上是一幅作品。”

  视频发出后受到了很多网友的喜爱,甚至孟德芝在国外的朋友半夜给她打来电话,告诉孟德芝自己在李子柒的视频中看到了她。

  李子柒曾接受过人民网的独家采访,对于网友好奇自己怎么能掌握那么多生活技能,李子柒回答道:“大家眼中的生活技能,只是我的求生本能。以前是为了生存,现在是生活。”李子柒之所以制作关于蜀绣主题的视频,也是源于她对蜀绣的兴趣。对此,孟德芝也有相似的回答,“刚开始是为了生存,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我)是国家级传承人,身上的责任比较大。现在很愉快,有一种荣誉感、成就感,我的生活完全融入在这里面”。

  孟德芝的儿子龙超大学所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进入银行工作。孟德芝从未想到儿子会接自己的班,没想到儿子在偶然的尝试中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蜀绣,后来又购买了艺术类的书进行学习,逐渐系统地学习蜀绣及其相关文化,并致力于将自己关于产品推广、公司运营、品牌营销等相关现代理念融入到蜀绣中,孟德芝感到很欣慰,也很支持儿子去做各种尝试。“年轻人适应能力强,想法很前卫。这个是自己干的事,我们当初是为了生存,他们是因为喜欢,成就自己的一些想法,这样干起来就会更有劲。”

  要在蜀绣这个领域有所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尽心尽力地扎实积淀。同时,“坚守匠心不仅需要能持之以恒,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若想在新时代实现创新,更需要年轻人来为传统手艺注入新鲜血液。”孟德芝欣于看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走近蜀绣、尝试蜀绣,目前也正在与国内大学建立合作,以期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非遗的队伍中。在孟德芝的工作室,她所招收的学徒要符合以下几个标准:首先要真心喜欢蜀绣,其次要有端正的人品,在热爱这项事业的同时,还需要是一个善良的人。“蜀绣靠的是手的劳动,仅靠嘴说是成不了气候的。想要学好蜀绣的人必须要能沉得下心来,一步一步学。”刚到孟德芝工作室的学生无需交学费,也没有工资,孟德芝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的性情和心态磨炼好,再慢慢引导他们把蜀绣作为自己的事业。

  在数字时代,孟德芝深刻意识到借助新媒体手段来传播非遗的重要性,也非常期待年轻人能够加入到传统艺术行业中,展现自己关于传播与推广的独特理念。“非遗传承过程中手艺与推广是并重的,我很愿意给有不同技艺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开拓自己天地的平台。我会尽我所能在背后为他们提供支持,让蜀绣这门技艺能在一代代人手中传递下去。”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吴淑敏、蔡雯欣、陈许龙、张沁,研究生常亚金;指导老师李娟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四川战旗村:盘活资源,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四川战旗村:盘活资源,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 【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张掖:戈壁多彩稻田 描绘乡村振兴 【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张掖:戈壁多彩稻田 描绘乡村振兴
  • 【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蜀绣大师孟德芝:一针一线绣出千年底蕴 【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蜀绣大师孟德芝:一针一线绣出千年底蕴
  • 【“一会一节”精彩回顾】经贸文创:推动互利共赢 扩大丝路红利 【“一会一节”精彩回顾】经贸文创:推动互利共赢 扩大丝路红利
  • 【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记者手记:守护曾经那抹迷彩,他们青春正好 【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记者手记:守护曾经那抹迷彩,他们青春正好
  • 【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七年风雨扶贫路——记“脱贫攻坚四川好人”黄虹秀 【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七年风雨扶贫路——记“脱贫攻坚四川好人”黄虹秀
  • 甘肃千年马蹄寺石窟群启三维数字重建 甘肃千年马蹄寺石窟群启三维数字重建
  • 【城事】兰州:“双减”落地 让孩子更快乐 【城事】兰州:“双减”落地 让孩子更快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甘肃省法院及直属法院队伍教育整顿领导
2   接地气 有人气——甘肃省讲师团系统创
3   【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四川战旗村
4   【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张掖:戈壁
5   【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蜀绣大师孟
6   省法院及直属法院教育整顿查纠整改环节
7   平凉森林消防员与死神赛跑勇救落水女子
8   张掖市首起洗钱案在山丹县法院公开审理
9   【“一会一节”精彩回顾】经贸文创:推
10   【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记者手记:
11   2021年甘肃省“园丁奖”先进集体和先进
12   张永霞王国先会见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副局
13   天水花牛苹果品牌推介暨产销对接系列活
14   【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七年风雨扶
15   甘肃是我心灵的故乡——访敦煌学者冯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