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香包传承人刘兰芳:飞针走线,传承匠心
2021年7月16日,记者来到庆阳仁民香包博物馆采访刘兰芳。刚踏进庆阳仁民香包博物馆,就看到一位身着烟青色旗袍,头发整齐地绾在脑后的女性,正在向游客介绍着馆内的香包,她就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技艺传承人刘兰芳。
刘兰芳是庆阳人,8岁起跟着外婆和母亲学习香包绣制,从2006年庆阳香包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如今,刘兰芳不仅建起了庆阳香包绣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领贫困户和生活困难的留守妇女走出贫困,让更多人了解了庆阳香包、传承了香包文化,还探索出了一条庆阳香包市场化的发展之路。她始终坚持香包的纯手工缝制,每年都有十几款创新的香包作品。她的作品“驴敢当”、金玉满堂都深受人们欢迎。
刘兰芳设计的“驴敢当” 屈青青/摄
带着敬仰的情怀践行文化传承
“我们是躺在老祖宗的功劳簿上过活的。”是刘兰芳在讲述她的故事时说过最多的一句话。
在继承香包绣制技艺时,刘兰芳发现老一辈人绣法主要追求的是用刺绣还原生命的最真实状态。过去绣制花朵时至少会使用三种颜色过渡,用渐变的手法还原它在自然界中最真实的样子,一朵花瓣在太阳照射下的阴阳两面,新叶和旧叶的颜色差别。
有一次在庆阳文化培训会上,刘兰芳的爱人张仁民结识了于莲凤老师,刘兰芳向她请教刺绣时,学会了一种花心的新绣法。“她绣制的作品让我内心充满了感动与敬佩,它是有情感、有语言的,我仿佛看到了她在绣制的时候满心的美好。”在说到于老师为绣制的作品编小调、做诗歌时刘兰芳表示,自己把这些还会抄写下来。在向老一辈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刘兰芳也见到了很多有创意的香包。
言及此,刘兰芳向记者展示了一个外观呈现葫芦状的糊涂虫香包。“在过去,它是存在了一种辩证关系的,考验一个绣娘、一个媳妇是不是聪明伶俐。”说着,刘兰芳拿出香包向我们介绍,这款香包呈葫芦形,中央有一只蝴蝶,蝴蝶翅膀张开呈飞翔姿势,但是它的肚皮是和脑袋跟葫芦身体是连在一起的。考验绣娘技艺的地方在于,蝴蝶的翅膀和葫芦所用的是同一块布料,不能单独缝上去。
“这就是老一辈人的厉害之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大智慧,现在会绣这个的人啊,真是少之又少了,我即使知道其中的奥妙,也绣不出来了。”刘兰芳指着糊涂虫香包说。
刘兰芳向记者介绍“糊涂虫”香包 屈青青/摄
在艰难探索中讲好中国故事
在创办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时,刘兰芳经历了很多困难。2002年,刘兰芳和爱人张仁民创办了庆阳歧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此时的庆阳香包没有多大销路,地方性差异大,会手工绣制的又多是农村妇女,难以实现系统化管理,在公司创办之初困难重重。
有一次,刘兰芳和徐州的曹氏香包合作,对方要求按照比例填充自己提供的香料,刘兰芳就把这个工作交给了自己最信任的员工来做,但是交接订单的时候发现香包都不合格,香包中香料没有按照比例填充。刘兰芳只能一边赔礼道歉一边想办法补救,但订单还是黄了。“我一向坚强从来不掉眼泪的,但是那次我就忍不住哭了。”回忆到这里,刘兰芳不好意思的低头笑了笑。
公司屡屡出现问题让她感到迷茫,但刘兰芳没有放弃。她背上香包闯市场,参加国内民博会、非遗展销会、文化博览会,去北京、杭州、上海等地拜访几十位民俗专家,对庆阳香包进行二次改良,逐渐的,香包销量大增,品牌有了知名度。
2015年4月,刘兰芳受邀再次前往美国,在耶鲁大学等5所名校开设讲座,讲述庆阳香包的故事,将黄土高原的香包一步步推向世界舞台。当刘兰芳讲到绣娘为自己的绣制香包编唱歌曲,用飞鸟来比喻离家的游子时,一位美国中学棒球队的队长很感动并且拥抱了她,“在我的影响中,中国人很少会自我创作,多是照搬。但是我在您讲述的绣娘身上看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智慧,看到了中国母亲的伟大。”回忆起他说的话,刘兰芳很感慨,原来庆阳香包走出国门不仅仅承担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也反映出了中国女性的智慧,向人们讲述着中国故事。
回国之后,刘兰芳就开始挖掘有关香包传承的文化,从图腾等各个方面去学习,“我要让我们的香包走得更远,让世界都认识我们的香包。”刘兰芳抚摸着手中的香包说。在复活节时,刘兰芳就制作了一批南瓜香包,还在上面绣制了秦腔脸谱,改进了庆阳香包的设计图样,使庆阳香包具有“中国味儿”的同时拥有“国际范儿”,更好地促进了香包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刘兰芳接受采访 屈青青/摄
守望间探寻香包传承新出路
年轻人不接受、不传承,香包文化就会湮没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地域受限、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快餐文化加剧,这些问题都不仅冲击着庆阳香包文化,也冲击着刘兰芳的心。
庆阳香包原本就是劳动人民发源于生活的产物,不应该让它变成奢侈品高高挂起,成为生活必需品才能给予非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虽然现在陇原有很多香包传承人,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香包文化的流失。”刘兰芳说。
刘兰芳去年在兰州理工大学讲授庆阳民间艺术传承的课堂上,一位福建的学生也提出关于庆阳香包的南北之说,“我是很诧异的,福建的孩子知道庆阳香包的南北之说,但是我们台下来自庆阳的两个孩子却不了解香包。”所以怎样吸引年轻人加入香包传承中,让庆阳香包摆脱依附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局限的族群,让传统的香包与时俱进,变得年轻化,是刘兰芳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她现在一直探索的出路。
(作者任占超、屈青青、哈丹丹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作者茹佳、杨梦甜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指导老师周兆瑜、杜兴彦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21-09-07【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甘州古乐的起源和传承:从散落民间到登上舞台
- 2021-08-27【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一位基层干部牛婧娥的驻村故事
- 2021-08-27【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非遗剪纸筑梦新时代
- 2021-08-20【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杖头木偶戏”传承创新人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