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杖头木偶戏”传承创新人徐宁
晚上九点,音响发出的乐声响彻张掖市甘州区甘泉公园,攒动的人群汇集到公园南门,伴随《梨园芳华》的节奏,身穿红褂的徐宁擎着杖头木偶缓步走上舞台,背对观众开始了他的表演。
带有明显裕固族服饰风格的木偶被徐宁灵活地摆弄出各种动作,“舒展双臂”“挥舞衣袍”“颤动身体”。由后向前,从左到右,徐宁的脚步不断,木偶的动作不断,在那些音乐节点就会停顿几秒,而后出现奇异的木偶“变脸”。“好啊!”台下不时传来观众的呼喊声,近五分钟的表演竟出现白脸、猴脸、双色脸等八种脸谱变换,每一种脸谱各代表一种心情。最后,徐宁面带微笑地鞠躬致谢,豆粒大的汗珠布满脸庞,又一场公益演出结束了。

徐宁表演木偶戏 (王硕/摄)
从小对电子琴、二胡、小号等器乐具有浓厚的兴趣的徐宁在2011年成功考入四川师范大学,学习西洋乐器小号。在大一迎新晚会上他第一次接触到川剧变脸,但就像电影《变脸》中所展现的那般,“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是老一辈川剧艺术家所普遍遵守的规矩。为了学到变脸,他多次乘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去拜访蔡少波这位川剧艺术家,甚至跑到对方的工作单位中“拦驾”,最终他的坚持打动蔡少波,决定收他为徒。
徐宁如愿以偿地跟随师傅学习川剧变脸的同时,也接触到了三大木偶门类之一的“杖头木偶”,但此时的他并没有过多关注。人的变脸是木偶变脸的基础,徐宁正是在求学时满足了“木偶变脸”其中的一个条件,并成为他传承《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的一个契机。

木偶吐火(受访者提供)
大学毕业后,徐宁回到家,在杖头木偶戏的传承与创新上发光发亮,他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的传承人。他怎么也没想到原本只是副业的“杖头木偶戏”竟成了主业,杖头木偶戏早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张掖本地的《邵家班子木偶戏》老一辈艺术家传承人不断离世,而他们的后辈由于这项技艺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加上“听不懂、看不懂”而不想传承,“后继无人”的杖头木偶戏逐渐变成“濒危”非遗项目。
《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中的吐火绝技早已失传,但在徐宁的努力下,耗时三年最终将“木偶吐火”绝技打磨成功,并融入到本地戏剧中,并结合当地裕固族特色,制作出裕固族杖头木偶。既有传统的木偶表演,又有“木偶变脸”和“木偶吐火”相融合,推出带有张掖特色的木偶剧《奇偶出彩》在《乡村大舞台》节目上嗨爆全场。

徐宁进行公益演出(受访者提供)
怎样才能演好木偶戏?徐宁表示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做到“人偶合一”。杖头木偶需要表演者亲自制作,包括构建躯体,勾勒线条,搭配服饰等。表演时需要高举几十斤重的木偶在舞台上来回跑动,表演者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经过细细打磨,这不仅包括木偶本身的动作,还需要表演者的步伐配合。徐宁摆动木偶的同时,一张张脸谱进行变换,灵巧的木偶还会作揖眨眼,甚至能够开口吐火,活像一个真正的人。
“小木偶,大文化”徐宁表示未来会结合丝路主题、湿地文化、铁桥文化、西游记等当地特色设计剧情,并通过讲课的形式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杖头木偶戏,了解张掖,了解西北。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王硕;指导教师王臻、阴雨永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21-08-17【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高台“农民书法家”苦练毛体书法40载 气势磅礴独具一格
- 2021-08-02【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一碗“拉面”走出化隆致富路
- 2021-08-02【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老党员李少华和他的乡村记忆馆
- 2021-07-27【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武柄权:通过教育扶贫实现乡村振兴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