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坚持改革引领为“三农”发展注入新动能
山丹县始终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改革创新,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聚焦规模集约生产,变“小块田”为“大块田”
近日,走进位奇镇四坝村的水肥一体化项目施工现场,高标准蓄水池蓄水测试工作已完成,首部系统管理用房正在紧张施工,土地深松等春耕前期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作为全县第一个水肥一体化项目试点,该县以打造“精品工程”为目标,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着力打造集约型、高效型、智慧型现代农业。
该县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土地改革的关键举措,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耕地集中连片区和乡村振兴示范带、贫困村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立足项目区现状,对项目区土地平整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积极试点推行“一户一块田”“到册不到户”模式,通过去除田埂、水沟、田间路和互换并地等方式,将小块田变成大块田、多块田变成一块田。目前,该县建成高标准农田27.83万亩,打造了位奇镇四坝村“一村一块地”和陈户镇岸头村、刘伏村“一户一块田”示范样板。
此外,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积极推广实施水肥一体化项目,全县2021年计划建设水肥一体化面积1.98万亩,项目建成后亩均可节水100立方米以上、增产80公斤以上、省工省肥100元以上,将实现节水、增收、省工、省肥的一体化效果。
聚焦产业结构调整,变“分散化”为“产业化”
近年来,该县连续出台县委一号文件,针对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多项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全力支持农业农村全面发展。
坚持科学布局,立足沿山冷凉和干旱特点,以水定产业、以水调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壮大马铃薯、油菜、优质牧草、中药材、食用菌、肉羊肉牛六大区域特色产业,全县累计建成特色作物万亩连片种植基地28个、牛羊饲养量达到133.8万头(只)。坚持把示范建设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以312国道县城过境段、S590二级公路、祁连西路为产业布局轴线,重点打造集产业培育、美化绿化、环境整治、风貌改造等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带,配套实施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绿化美化等重点项目36项,以点带面引领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全县特色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以上,粮经饲结构比调整为74:22:4,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60%以上。
聚焦人居环境改善 变“脏乱差”为“绿美净”
走进东乐镇城西村生态宜居村庄,宽敞的文化广场上,文体设施齐全,文化墙上的“村规村约”字样格外亮眼。不远处,统一的徽派风格建筑小院整齐排列,青瓦白墙与远山青黛、绿树红花相映成趣。这座从 2019年开始建设的高标准、高水平宜居乡村,让村民们享受到了现代化的高品质生活。而这只是该县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生态宜居村庄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县坚持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全面开展农村环境“14乱”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推动“三大革命”“六大行动”,重点抓好村容村貌改造提升、危旧房拆旧复垦覆绿、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绿化美化保洁等工作,持续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大力推行“社保洁、村集中、乡(镇)收集、县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累计新建改建卫生户厕9696户,常住户改厕率达到67.8%,改造农村土炕6950户,创建清洁村庄75个,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同时,针对农村“空心化”日益加剧和农村危旧空置房、破旧圈舍等问题,坚持“视觉贫困”消除与生态宜居村庄建设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宜居村庄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明确拆危复垦3000元、1万元补助标准和发放宅基地资格证、腾退复垦土地经营权证等政策性措施,全县累计摸排鉴定并拆除危旧空置房2697户,C、D级空置危旧房全部拆除;新建生态宜居村庄6个,开工建设生态宜居房348套,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空心化”及“视觉贫困”等问题。
通讯员 窦玉洁 曹亚栋
相关新闻
- 2021-02-07西和:“三农”工作成效显著
- 2021-01-12西和:科技特派员助推“三农”工作成效显著
- 2020-07-06庄浪:惠农补贴为“三农”保驾护航
- 2020-06-23张掖:农业保险为“三农”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