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夹河镇黄案滩自然修复区:初探民勤自流井
“民勤夹河镇黄案滩有自流井,和平常的井不太一样,会自己往外冒水。”在我们出发去武威的前一天,民勤的同学向我们提起当地一种“不寻常”的井,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决定前去一探究竟。
7月23日,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天色阴沉,空气中带着些许凉意。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第十届“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武威小分队带着好奇的心情,在夹河镇干部刘世春的带领下,来到了距离民勤县21公里的黄案滩自然修复区,去看一个陌生的民勤场景——自流井。
穿过大片的梭梭树和红柳,眼前空旷的土地被铁丝网围绕起来,使黄案滩成为了与世隔绝的无人区。区内齐腰的芦苇连接成片,随风轻轻摇曳,一眼望不到边,生机勃勃的红柳点缀着粉紫色的花朵,繁茂的沙枣树传来阵阵清香。
将黄案滩“与世隔绝”的栅栏 (王晓峰/摄)
黄案滩内的芦苇 (张海燕/摄)
黄案滩内的湿地 (张海燕/摄)
黄案滩内的沙枣树 (张海燕/摄)
车子在一眼自流井前停了下来,自流井内清澈的泉水汩汩流出,围绕井口周围形成了一条狭长的水域湿地,滋养着周围的植被,井口附近长了厚厚的绿苔,雨落在井水中,荡起一层层涟漪。
井旁立有一块1米见方的碑,大大的“关”字清晰可见,上面的文字刻着“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关闭机井”。自流井的四周,则是成片的芦苇,还有梭梭、沙枣等植被旺盛生长。
自流井 (张海燕/摄)
自流井 (张海燕/摄)
写有“关”字的石碑 (张海燕/摄)
“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关闭机井” (张海燕/摄)
清澈的井水从井底冒出,倒映着我们的影子,我们不禁掬起一捧喝了起来,井水合着雨水,一股清凉沁入心脾。
“这些井原来是用来灌溉的,但是为了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关井压田后水位上升,就从石头缝里流出了井水,形成了自流井。”刘队长指着眼前不断涌出井水的自流井对我们说。
在夹河镇工作了20多年,刘世春亲眼见证了黄案滩的沧桑变化:“原来的黄案滩看不见绿色,看见的绿色只有瓜秧子,葵花叶,一到冬天和秋天,光秃秃的没有一丝绿色,春天一刮风,黄沙漫天飞,沙子打在脸上生疼,有沙尘暴的时候天都是黑洞洞的。”
刘世春给记者讲述自流井 (王晓峰/摄)
20世纪90年代实行的开荒打井,为日后的生态恶化埋下了隐患。
“那时候一心要把经济搞上去,所以实施了大规模的开荒,忽略了生态方面的建设。”刘世春提起上世纪90年代对黄案滩的开荒打井,显得有些痛心。
“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朝为庄园夕沙压,流离失所奔天涯”,这首广为流传的民谣成了民勤县的真实写照。
在各项有力保护措施的实施下,黄案滩自然恢复区内不仅陆续出现了7眼流着涓涓泉水的自流井,关井压田区域内植被也得到有效保护,出现了以前难得一见的绿色。
民勤县夹河镇人民政府向我们提供了黄案滩自然修复区相关的数据:2006年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以来,民勤县累计关闭机井3018眼,压减配水面积44.18万亩。黄案滩是全县实施关井压田最大的区域,累计关闭机井275眼,压减配水面积3.8万亩,同时,严格执行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禁止放牧、禁止乱采滥伐、禁止野外放火“五禁”决定,裸露的土地日益减少,地表植被覆盖日渐增多。2008年关闭的96眼机井中有7眼自流成泉,芦苇、白刺、梭梭、沙枣等10万亩植被群落逐步恢复。植被覆盖度由2006年的28%提高到现在的58%,区内地下水位平均埋深由2006年的5.4米回升到现在的3.1米。
此刻的黄案滩笼罩在绵绵的细雨中,仿佛蒙上了一层面纱,有朦胧的美感。“我们这地方相当干旱,今天还下了些雨,今年雨水比起往年算是多的了,现在这里环境也好多了,有水了,草木旺盛了,也能看见绿了。”刘队长开心地说道。
黄案滩内的植被 (张海燕/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民勤长久以来的命题,只有保护好生态、尊重自然,才能实现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迈进。
小雨还在下着,自流井还在流着,这样不寻常的民勤场景,让我有了一个决定:明年走西北角,我一定再来这里,二探民勤自流井。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老师:甘肃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主任杨德灵、甘肃省广电总台驻武威通联站站长卢昕;带队老师王晓红、韩亮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