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枸杞村”脱贫致富记
瓜州县双塔镇金河村是整建制移民村。村子多为盐碱地,板化严重,条件艰苦,种植作物杂,收益低。近年来,在村委会、党员干部的引领下,金河村不断探索枸杞的种植与产品开发,如今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枸杞村”。
双塔镇金河村枸杞加工无人机航拍全景 韦子羿/摄
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
“要把基层党组织发动起来,把党员们的枸杞卖出去,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帮助更多的枸杞种植户销售枸杞。”双塔镇金河村党总支书记杨生祥说。
金河村有73个党员,这73位党员在村内枸杞种植、加工车间的建设和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上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2016年3月,瓜州县祥龙生态枸杞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村委会鼓励农户加入合作社,集中农户建立规模种植基地,以枸杞产业为龙头,培育无公害绿色枸杞。同时,村委会充分调动金河村党员的积极性,成立了非公经济党支部,党员带头联系产业发展户和贫困户,从资金上、技术上、劳力上支持全村经济发展,让群众富起来。
瓜州县祥龙生态枸杞农民专业合作社外貌 毛帅清/摄
杨生祥介绍,全镇共有35000亩土地用来种枸杞,枸杞销售主要是以外商企业为依托,但前些年当地的销售和加工市场的不足成为了制约瓜州枸杞业发展的短板。
为稳定客源,解决湖北、广东、新疆等地客商餐宿问题,这里的集镇上建立了瓜州枸杞交易中心,设立30间客房和标准化餐厅,此举不仅稳定了客源,也带动了当地餐饮等消费,经济效益明显。
金河村枸杞长势喜人 毛帅清/摄
金河村的党员齐心协力带动富民以及当地党建经济共荣的成功实践,不仅壮大了当地枸杞产业,也为周边乡镇发展产业提供了经验。
双塔镇枸杞产业示范园区外貌 毛帅清/摄
把品牌树在产业链上
瓜州枸杞肉质肥厚、糖分多,色泽鲜艳、口感好,近年来广受好评。2012年,“瓜州枸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当前,双塔镇种植的枸杞带动周边乡镇辐射种植的枸杞地将近7万亩。然而,由于没有统一的加工和自己的品牌,销售渠道受限,加工也大打折扣。
2016年,瓜州县世纪红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100万,建筑面积5000平米,种植红枸杞2000余亩,员工30余人,形成苗木培育、枸杞种植、技术推广、销售为一体化的枸杞产业链。
世纪红公司所选用的枸杞均来自于双塔镇。这里的枸杞以“无公害、有机农药、绿色健康、零农残”的优势吸引了大批客商。
世纪红公司生产的枸杞已形成品牌效应,销售额不断增长,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管理更加规范,逐步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运输+餐饮住宿”的一体化供产销链条。
枸杞车间内的筛选机器正在运作 毛帅清/摄
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何会明是金河村一位枸杞种植户,2009年从陇南礼县迁来村里。4年前开始自己种植枸杞,现在一共种植了12亩地的枸杞,年收入能有7-8万元。
“我们老家那里比较穷,是山区,也没什么好土地,刚来这边(金河村)的时候打工每月也就挣个4000多。”何会明如是说。
2016年,何会明在村里党支部的带领下开始自己种植枸杞,并在2018年成功脱贫,同年还翻修翻盖了自家的房屋,日子终于有了起色。
何会明给前来购买枸杞的客商称重打包 毛帅清/摄
他家有五口人,媳妇和他会在农闲的时候去世纪红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打点零工,两个女儿都在上小学,他的母亲有时也能给家里帮点忙,小日子过的也算红火。
何会明的两个女儿在喝奶茶 毛帅清/摄
金河村共有5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世纪红公司中跟着干的有78户,扶贫带动的有521户。在政府的扶持和补贴下,世纪红公司吸收了村内每户的富足劳动力为劳工,平均一家会出一个劳动力。面对劳动力不足甚至无劳动力的家庭,合作社会租用他们的地,每年支付相应的租金,从而确保了“土地有人耕,群众有报酬”。当枸杞价格走低时,合作社会以高出市场价一部分的价格收购村民们剩下的枸杞,再进行加工、向外销售,从而将村民们的损失降到最低。
目前金河村的贫困人口每人年均收入有一万一千元,更好一些的能有一万二千元左右的收入。
枸杞车间工人在晾晒枸杞 毛帅清/摄
如今的双塔镇已成为“枸杞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和“创造社会效益”三大项目的产业示范点。杨生祥说:“我们下一步要进行更规范化的管理,把我们的标准再提高,把规模再扩大,让枸杞成为瓜州的一张‘名片’,将来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指导老师周兆瑜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