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李金生:长出来的院子,没有停工期
7月20日,正值炎暑时分。为了探寻“肃云香庄”创始人李金生的院子文化和“香道”,记者前往这个位于北滨河东路19号的仿古院落。从酒泉市肃州区往近郊行驶,二十分钟就抵达了目的地。车停在乡间的土路上,路两侧被树木遮挡,望不见一般“景区”高高的招牌,穿过树间小道才看到空地上一座朴素的门牌:“肃云香庄”。香庄里,在徐徐升腾的品香中,李先生侃侃而谈。提起院子,他的双眼炯炯有神,越说越起劲,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早已深深扎根于西北大地的民俗院落。
院子是长出来的
刚一踏入“肃云香庄”,入眼尽是古朴老物,一件一件摆放得恰到好处,好像它们天生就在那里。李先生还没来,工作人员把记者引入席间喝茶,从寒暄中得知他叫陈鹏胜,刚来这里工作一个月。屋子里吊扇呼呼地转,带来阵阵暖风,桌椅上各有一只小憩的猫,老物件散发着淡淡的香,一切都很安静,陈鹏胜轻叹:“真想一直待在这里。”
香庄里,一只猫儿正安静地小憩 何格格摄
集餐饮、民宿、文化功能为一体的“肃云香庄”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安宁、静谧,好像是从土地里自然生长出来的。这正体现出李先生修筑院子时所秉持的理念:“怎么做成一个活态的院子?第一个不能复古,复古就与时代脱轨了。所以说既要有古味又要贴合现代人的生活。要让院子更漂亮、更接地气。”
在李先生心中,好的院子一定是从这里“长”出来的,而不是修出来、设计出来的,“如果院子的出现让人觉得突兀——水泥瓷砖又光又亮,修得再漂亮,这种感觉都是不对的。不记得这个地方什么时候有个院子,这个院子才是接地气的。”
李先生的儿媳妇,也是“肃云香庄”的“小管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一家人在这儿其实都是在过自己的日子,每天就把这里当成家一样在经营。
写进血液里的热爱
在当代,想要建筑这样原汁原味的民俗古院,困难可以想见:材料缺乏、古院落几乎绝迹、工匠手艺断代等等,这些都让小院的建造面临困境。李先生只好亲自去南方观摩古院落,再回到酒泉就地取材,运用自己当美术老师时积累的知识充分利用原料,在实用又美观的理念下,看着这个“孩子”一点点“成长”起来。旁人可能无法理解这样的执着,在李先生看来答案却非常简单自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院子梦,也是田园梦。
“田园院子是我们中华民族流淌在血液里的,这是我们先天的底蕴。”说起自己的热爱,李先生兴奋起来,眼里也闪烁着光彩:“你流淌的是什么血液,它就会督促你去做一些事情。我从小喜欢手工,我们小时候所有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我们的情感就在这。”
李先生还承包过多年的装饰工程,凭借着自己的审美和做工,把每一份活都做得质量与美感兼顾。在此过程中,李先生看到了国家对乡村文化旅游的提倡,并深觉这样的政策正契合他的爱好,就萌发了建造“肃云香庄”的念头,“我就想做一个活态的、民俗的、喝茶的、休息的、唱歌的、质朴的院子,让很多人来。”
李先生在谈公事 廖婉莹摄
人与物的缘分
据不完全统计,李先生收藏的老物件有五千余件。这五千余件,每一件背后都有故事。
院子里成堆的手编筐来自一位集市上的老人。几乎无人光顾的小摊上,无人欣赏的编筐,唯独被李先生看中,他把所有的筐都包下来,并对老人家说,“这段时间只要你愿意编,能编得动,你完成的都送到‘肃云香庄’来。”这样的手编筐今年批量收了很多,一想到这种老手艺可能因为老人去世而失传,李先生就觉得它们特别珍贵。
采访前两日李先生又收了一辆自行车,他不告诉别人这从何而来、价钱多少,拿回来后就自己细细地把每一根车条、轱辘条都擦干净,然后再给车拍了照片。据“小管家”回忆,几乎所有的东西收来的时候都是肮脏的或破旧的,先生自己细心擦拭冲洗,之后若依然有不太满意的地方,就找老木工或者自己把它修好,最后就变成游客眼前看到的这个物件。
香庄里的老物件 廖婉莹摄
收藏这些在别人看来是废品的老物件就像是李先生的使命,而这样的“使命”带来了李先生和物品之间的特殊缘分。在谈及修建老院印象深刻的事情时,李先生感慨道:“因为这个院子是活态的,修到某个地方,需要老物件来烘托、提色,想到这的时候不出三天就能碰到。真心喜欢一个东西就一定能找到。”
“在国内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有心人。只要是能想象到的老物件,总会有一个人把它保存下来。他们知道这个东西是有用的,总会找到让它有用的人。”“因为你爱它,它就是有生命的,每个老物件都有灵性、都有生命。你每天用它,它就会有原来那个历史的味道,烟火味会再次出现的。”他如此形容人与物的关系。
人和院子都需要沉淀
“肃云香庄”对员工的要求很低,也很高。
喜欢在乡下待,要有耐心,这是仅有的两条要求,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却很难办到。面对繁华如流的城市喧哗,很少有人能放下花花世界来到乡间经营小院。幸运的是,有陈鹏胜和“小管家”这样的人,愿意远离繁华,体验淳朴真实的生活本味。院子也会通过香、物、文化对员工进行感化,不止来到这里的人给院子带来烟火气,院子本身也为人们提供反向的滋养。
李金生手书“肃云山庄” 廖婉莹摄
院子是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中转变而来的,里里外外的事务每天都很繁琐,要种地、要打理、要养猪鸡鸭、要侍弄花草……没有耐心很难把院子经营下去,“小管家”也感慨:“其实田园生活里有很多东西都是大家看不见的、比较辛苦琐碎,甚至有时也会有很多压力。比如这个院子每年的维护费用和发放工资带来的压力就挺大的。但是收获总比辛苦多一点,你会觉得那些收获因为辛苦而变得更加珍贵。”这或许就是沉淀的魅力。
而关于沉淀,李先生是这样说的:“只要有人在,院子就是活的,永远没有停工的一天。实现关于院子的想法不能随心所欲,院子需要沉淀,院子里的人需要沉淀,你对院子的文化、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和提升需要时间,你的思想净化也需要时间。”也正因此,李先生开始举办每周一次的文化沙龙讲座,邀请当地有名的学者来为大家讲授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片土地上曾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
不能靠院子赚钱
“院子是发不了财的。”
问到院子的经营情况时,李先生用这句话总结。
香庄的日常收入是很适当的,在“发财”和维持温饱之间。李先生把院子当成生活在做,而生活在满足与不满足之间。“你想赚钱就不要在院子里头待,但是我们院子里必须赚钱。理想和现实还是要平衡的。”
提起院子未来的发展,“小管家”表示她和先生都愿意继续发展下去:“今后院子的发展方向,我们肯定是希望两方面走,一方面是希望保留好我公公婆婆他们做这个院子的初衷和情怀,另外一方面是让它变得可复制化,使它传播出去。”
关于老物件的未来,老先生也颇为欣慰。许多人因为自己越来越有那种喜欢老物件的想法,然后就会开始在意和收集生活中这些老物件,使之被人们看见,他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古人的故事、喜欢上历史的痕迹。
记者也相信在这样的经营理念之下,会有更多的人回头看到时光里闪亮的记忆,并把它们保留下来,被更多人看到,让这样的感动沿着时光永不褪色。
采访结束正值傍晚,陈鹏胜候在一旁,猫儿已经睡醒了,在门口踱着步。回头看过去,“肃云香庄”静静立在那里,像它的主人一样朴实而充满温度。
“肃云香庄”静静伫立 廖婉莹摄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指导老师阴雨永、王臻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