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非遗+扶贫”拓宽致富路
绣着花、剪着纸、做着馍、看着娃、挣着钱……在山丹县越来越多的贫困妇女和留守妇女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依靠“指尖技艺”实现“指尖经济”,依技脱贫,依技致富。
陈迎霞是霍城镇下河西村的村民,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陈迎霞无法外出,家中日常开销全靠丈夫一人外出务工。2018年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陈迎霞来到余玲邑刺绣非遗扶贫工坊学习刺绣手艺,现在她已经熟练的掌握了刺绣、编织、钩织等技艺,售卖出的工艺品已超过百余件,掌握了挣钱技艺的陈迎霞慢慢迎来了顾家挣钱两不误的好生活。
“婆婆和两个孩子都需要我照顾,出不了远门,现在学会了刺绣,可以挣到钱,也能照顾到家里,真是挺好的。”陈迎霞笑着说,除了把成品交给工坊集中售卖外,最近她还尝试着借助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销售,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可以让全国各地的人了解山丹的刺绣。
杜晓丽是余玲邑刺绣非遗扶贫工坊的传承人,自己也是一名手艺精湛的“绣娘”,除了负责工艺品的销售外,她更喜欢向对刺绣感兴趣的妇女们传授技艺。“从去年开始,我们工坊开始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学习刺绣,通过手把手的教授,让她们逐步掌握了钩编技艺和刺绣技艺,通过售卖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不仅可以增加她们的收入,也可以让她们对生活更有信心。”杜晓丽说,现在工坊总共吸收了8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通过近一年的学习,她们现在都可以独立完成绣品。杜晓丽还说“绣娘”的工资是计件制,工作时间和地点相对自由,很受妇女的喜爱。
丹美工艺美术公司的老员工马永花和陈迎霞面临的困难是一样的,没来丹美工艺美术公司之前,出不了远门的马永花一直在县城打零工,每天五点左右起床去劳务市场,干一天活,工资是70至80元左右,常常活干完回来已是晚上七八点,疲惫不堪不说,孩子根本顾不上。“我很喜欢现在这个工作,每个月都有2000元的保底工资,干的是技巧活,也不累,还可以把家照顾上。”马永花笑着说,从未想过一把剪刀,一张纸也可以改变她的生活。
周玉梅是马永花的“师傅”,也是丹美工艺美术公司的创始人,怀着对地方文化的一腔热血和对工艺美术创作的喜爱,2006年周玉梅创办了丹美工艺美术公司。“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和剪纸,但从1988年才开始真正学习起绘画、烙画、剪纸等民间工艺。”周玉梅说,通过自己反复的练习,她的剪纸、烙画作品越来越逼真,报纸、杂志也开始刊登她的作品,通过媒体的宣传,她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喜爱,这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剪纸之路。2019年,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扶贫办的支持下,周玉梅创办了丹美剪纸·烙画非遗扶贫工坊,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和留守妇女学习手艺,补贴家用。
“现在工坊有10名固定员工,她们大多都是陪伴孩子上学的母亲,我这边时间相对自由,东西也可以拿回家做,特别适合顾家的妇女。”周玉梅说,带着更多喜欢剪纸的姐妹们学习非遗技艺,既能让技艺得到传承,又能让她们通过手艺获得一份收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位于山丹县和谐步行街的千穗“山丹馍馍”店内,诱人的香味扑面而来,石红梅正在和她的工友们加紧制作各色馍馍。42岁的石红梅已在馍馍店上班一年多了,她的丈夫常年外出务工,她带着上高中的一双儿女生活,丈夫的工资不固定,生活也比较拮据。“为了让两个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们一家从农村搬到了县城,每个月的开销都挺大的,我找个活干,多少都可以缓解一下丈夫的压力。”石红梅说,她现在每个月的工资是2100元,工资按月发,足够她和两个孩子生活了。
石红梅工作的千穗“山丹馍馍”店也是一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除了正常的销售外,工坊还大力开展妇女非遗传承山丹馍馍制作工艺培训,力求让县内更多贫困妇女通过学习技艺实现就近居家务工和创业。“除了供应张掖市和周边地区,还增加了很多北京、西安、兰州等城市的供货渠道,一些回头客也经常通过微信购买,不愁销路。”负责人毛志燕说。
随着非遗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妇女通过一双巧手和一项技艺走上了致富之路。目前,山丹县已建成的4家省级非遗扶贫工坊,吸纳贫困户劳动力200余人,人均每月稳定增收1000至2400元。
通讯员 石晶 图/文
相关新闻
- 2020-06-04临泽新华镇:林下养鸡奔富路
- 2020-06-04康县王坝镇:“景景有条”大旅游 红红火火致富路
- 2020-06-02陇西郭有粮:依托农机走上致富路
- 2020-06-01金塔:西甜瓜新品种 开启“甜蜜产业”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