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 转变作风赢民心 改善民生促发展 ——我市以党建为引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原标题:【砥砺奋进的五年】转变作风赢民心改善民生促发展——我市以党建为引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陇南日报记者 罗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心系人民、造福人民,始终把民生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来,我市作为甘肃脱贫攻坚主战场和全国特殊贫困的地区之一,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在实干苦干中,切实抓好党建工作,不断改进干部作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使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向全面小康不断迈进。
强基固本夯实基层党建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民生工程硕果累累、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百姓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在陇南283万人民向更加幸福的道路迈进中,总有一面旗帜指引着方向,鼓舞着士气,这就是飘扬的党旗。
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为主线,聚焦重点难点、分类施策发力、强化推动落实,有效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组织保障。
治国安邦,重在基础;管党治党,重在基层。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神经末梢”,如何更好地扎根泥土、生根发芽,考验着市委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魄力和智慧。
只有责任到位,管党才是真管,治党才能真严。为了强化责任落实,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近年来,我市从严述职考核,落实党建工作责任,严格程序步骤,强化督查指导,有效推进工作任务落实。
据了解,去年以来,我市分层、分类开展了全市356名党组织书记就履行基层党建职责进行述职,1569名党员群众参加会议并进行现场测评。
为消除贫穷、摆脱贫困,我市着眼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开始了一系列针对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改革,加速精准扶贫的步伐,在真扶贫、扶真贫上出力使劲。省、市、县区先后选派1013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任职,实现了贫困村第一书记全覆盖。积极组织村党组织、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建立了“四项”脱贫带富机制,截至目前,全市组建合作社(公司)4199个,带动贫困户44089户,脱贫带动机制的辐射带动效应已开始显现。
与此同时,我市还动员组织乡镇党委、建档立卡贫困村党支部争创“脱贫攻坚先锋号”,广大共产党员争创“脱贫攻坚先锋岗”,村组干部及致富带头人争创“脱贫带富标兵”,到村任职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和大学生村官争创“脱贫帮扶之星”等活动,助推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此外,我市还把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升“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水平、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培养等工作作为抓好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打基础、补短板、促提升,基层党建工作在创新实践中进一步夯实加强,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驰而不息转变工作作风
干部作风,是检验党群干群关系的“晴雨表”,更是提高党和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积极开展作风建设,把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用自己的“作风指数”换群众的“幸福指数”,让群众的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形成了“捧出一颗心来服务群众”的浓厚氛围。
驰而不息地纠正“四风”,自觉担当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一大批“四风”问题和不严不实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些举措都透露着同样的信号:“必须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驰而不息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让党员干部带着感情想问题、做决策、抓工作,是我市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始终不变的要求。
记者从市经济林研究院了解到,从2014年开始,每到核桃树嫁接时,全市各级领导和干部纷纷深入各自联系点,和群众一起干活,一起吃饭,一起聊核桃树嫁接的技术,聊核桃产业发展的未来和存在的困难。三年时间,完成了核桃树高接换优1014.74万株。
核桃树高接换优,成活率是关键。我市严格技术员考核,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把嫁接质量与报酬挂钩,并逐地指定技术员负责嫁接后指导农户开包放风、解袋、插竿、松绑等后期管理,确保嫁接一片,管好一片,成活一片。
昔日艰险蜀道,今成北南通衢。如今在陇南交通发展现状图上,国道、省道,县、乡公路纵横交错,高速路、一级路、二级路连接贯通,兰渝铁路穿城而过,一条条大道犹如一道道彩练飘舞在陇南大地上,陇南交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振奋人心。还有文化广场、党员活动室,一村一景,一村一品,让更多的群众共享发展带来的硕果。
乘着互联网的快车,如今陇南的核桃、土蜂蜜、山野菜等土特产,卖到了全国各地。村民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悠闲度日,而是人人思富、人人思进,积极投身发展大潮。
改善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之本、加快转型之源、促进和谐之基。
走进康县平洛镇团庄村,只见房前屋后绿树掩映,小溪穿村而过,仿佛诉说着茶马古道古老的往事。老人们在树下闲聊下棋,孩子们在广场上嬉戏玩耍,笑语晏晏,其乐融融。在这里,不禁让人忘却城市的喧嚣,只想静下心来享受乡村田园的静谧。
这是我市改善民生,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按照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要求,加快社会事业改革与发展步伐,在建设进程中,始终把民生社会事业建设作为有力抓手,坚持重民生、解民难、保民安,努力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能有其业、幼有所教、老有所乐”的目标,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
数据显示,2015年我市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较2010年底实现了总量翻番。5年来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6万户7万多人。
在教育、医疗、文体等方面,我市也频出“大手笔”。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体育、残疾人、档案、党史等各项事业协同发展,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获得感明显提升。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超过80%。
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优化基层卫生资源配置,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2%。
西和县石堡乡上坝村村民王二娃的妻子患病以来,从合作医疗中报销医疗费80%,解决大病救助3000元。他逢人就说:“党和国家的政策实在好,妻子的病治好了,粮食补贴解决了化肥和种子款,低保解决了全家生活用钱,现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同时,我市把鼓励创业与促进就业有机结合,出台支持大学生、务工人员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等系列创新创业优惠政策。
老有所养,在城乡居民全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围的同时,城乡低保标准逐年提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市棚户区改造扎实推进。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实现全覆盖,建成“乡村舞台”2092个。
如今,我市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市民从发展中受益,从巨变中获得幸福,在陇南山乡书写了一份温暖的“民生答卷”。
相关新闻
- 2017-10-31陇南市康县神奇“扶贫车间”带来山村新生活
- 2017-10-31陇南徽县泥阳镇人口信息核查扎实准确
- 2017-10-31陇南市西和县“农特电商进高校” 为电商扶贫开辟新途径(图)
- 2017-10-31外国驴友迷路被困 陇南武都交警热心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