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玉帛之路专家手记丨环子午岭考察之十七:环县六记2(冯玉雷)
作者:冯玉雷(《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作家)
二、皮影中的“山海经”
早知环县是中国皮影之乡,童年也曾看过皮影戏,但第一次看到皮影精品,深入了解是在环县《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展》上。震撼,陶醉!各类头像、动物形象内含丰富,美妙精巧,表出现宏大场面的《康熙出行图》堪与敦煌壁画《张议潮出行图》媲美,也有绥德汉朝石刻表现载胜归来情景的神韵。而皮影完全在牛皮平面上镂刻出的立体感极强的运动场面!皮影中还有神怪头梢,各具形态,生动传神,尤其是两幅风格不同的《刑天》和《降魔天神》让人自然而然联想到《山海经》里记载的奇人怪兽。不知何人首创?因何创造?细究下去,可能会发掘出深厚的人类学价值。
新时期乐器比较普遍,全国大多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址都出土石磬、陶铃、陶鼓等,它们的功能不可能仅仅在祭祀或庆典中发挥。史前人类生活节奏缓慢,尤其在暖煦煦的漫长冬季,怎么可能隔三岔五地敬天祭神?岂能没有消遣寂寞时光的娱乐?在轻松愉快的游乐活动中,会不会有皮影的萌芽?青海柳湾出土的一件乐舞陶器可资证明。还有很多仰韶、庙底沟、齐家时期的陶塑人像,表情专注,似乎在陶醉于歌唱。有些蒙古学者理念先行,认为它们是古老的萨满“呼麦”艺术。不敢苟同。“呼麦”难度较大,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复杂的表演技巧。作为史前民间娱乐,“呼麦”也不可能像流行歌曲一样普及。更何况,“呼麦”与原始的、严肃的萨满教密切相关,不可能用于娱乐。甘肃礼泉出土的一件仰韶时期陶塑人像,正在激情歌唱,她胸部袒露,两手轻松放在前腹处,头上是自然盘起的发辫。很显然,这是娱乐活动中的模样,就像现代社中的皮影戏传人表演,只是为了娱乐,是一种生活方式,是“非艺术”,不一定要附加太多的想象和功能。那样就没趣了。
关于皮影戏起源,民间传说与秦二世胡亥有关;另说汉武帝思念王妃,方士剪纸演戏慰藉,遂流传,宋朝时与宫庭音乐演变而成的地方音乐“道情”交融,珠联璧合,诞生了集雕刻、美术、表演、音乐、讲唱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与一体的皮影戏。根据道情音乐编排的陇剧《枫洛池》曾进京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现在,环县仍存活着50多家戏班,演出皮影戏剧本118种。有些大剧通常要唱七八个小时。但现在生活节奏快乐了,与时俱进,多唱折子戏。为让大家感受这古老艺术的魅力,县上特意邀请国家级非物质传承人、曾上过央视“东方之子”栏目的史呈林先生(74岁)率领戏班表演文戏《白玉楼挂画》选段《苦节图》、武戏《青石岭》及诙谐剧《王岐怕老婆》。都是折子戏,每场20分钟。音乐响起,念唱开始,群声应和,禁不住热泪盈眶。大家都感受到了“一口唱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的强烈艺术感染力。易华兄将《王岐怕老婆》误听为《王岐盼老婆》,一字之差,意义迥然有别,演出结束,他两眼通红,哽咽不能语,真性情中人也!
环县皮影并不仅仅在本县演出,以前曾在陇原大地上“游荡”,给贫乡僻壤中的人们带去欢乐和慰藉。现在,不但在省内外演唱,还漂洋过海,走向世界,黄土高原孕育出的古老艺术打动了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欧洲人。在意大利演出时被赞誉为“东方魔幻般的艺术”。说起这种艺术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互动式艺术感染力,有个悲怆故事:1920年,海原发生大地震,因在冬天半夜,损失惨重。后来人们在甘肃靖远发现一座坍塌古窑,里面伤亡者全是皮影戏班演员和老少观众。他们遇难多日后还保持着专注表演和专注倾听的姿态,令人肃然起敬!
相关新闻
- 2017-05-06第十一次玉帛之路|考察团路过被历史遗忘的青冈峡(图)
- 2017-05-06第十一次玉帛之路专家考察手记|环子午岭考察之十六:环灵大道上的“玉门关”——青岗峡(冯玉雷)
- 2017-05-06第十一次玉帛之路专家考察手记|环灵大道多节点 青冈峡道在哪里?(张多勇)
- 2017-05-06第十一次玉帛之路专家考察手记|为何重走青冈峡?(叶舒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