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论坛”专家学者发言选登(图)

2016-10-20 22:53:43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10月14-15日,在为期两天的“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论坛”上共有近50名专家学者发言,其中10位进行大会主题报告。主题报告会和三组分组讨论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何驽、叶茂林,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邓聪,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主任黄建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春青,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赵建龙主持。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毛瑞林作报告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毛瑞林首先对甘肃临潭磨沟遗址齐家文化墓地的发掘情况作介绍。墓葬区发掘面积约12000平方米,清理墓葬1688座,已发掘清理齐家文化墓葬共计29排。从墓葬结构来看,齐家文化墓葬分为相对较浅的竖穴土坑墓和形式多样的竖穴偏室墓两大类。埋葬方式以土葬为主另存少量火葬现象,葬式分为一次葬和二次葬。随后毛瑞林研究员又对磨沟遗址的寺洼文化墓葬进行简要介绍。最后他提出了对磨沟墓地发掘的新认识,如从磨沟墓地出土的陶器、墓葬结构、埋葬过程以及葬俗等均可以找到寺洼文化与齐家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寺洼文化是在继承齐家文化的一些文化特点后发展而成的一支具有自身文化特点的区域性文化,这些资料均为探讨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水城作报告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水城作题为《未完成“交响乐”—齐家文化再研究》报告。他首先梳理了历史上著名考古学家对齐家文化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如安特生发现罗汉堂遗址、齐家坪遗址,夏鼐先生于广河阳洼湾进行考古发掘,裴文中先生首次提出齐家文化的命名等。随后他以甘青宁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器、玉器,牛羊数量的增加、马骨和大麦小麦的发现以及齐家文化丧葬习俗等为切入点,探讨了齐家文化所引出的一系列学术问题,如其性质和年代以及对探讨中国西北地区冶铜术起源和早期铜器的重要意义等。正是因为齐家文化在早期东西交流以及中国境内南北交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所以中美联合研究项目选择洮河中游作为下一步研究目标。最后李水城教授表示现有的齐家文化研究或许还存在疑难和不足,如齐家文化的年代和分区问题仍待推敲。希望学者能深入齐家文化研究,让齐家文化在广河地区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从而实现考古学家的最终目标。

  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吴浩森作报告

  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吴浩森作为中美合作甘肃洮河流域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文化与社会演进研究项目成员之一,为大家介绍了齐家坪遗址研究方法与2016年发掘简介。中美合作考古队在结束成都平原调查后,将目标转向洮河流域。在洮河中游、陇南地区进行了大范围考古调查后选取遗址分布密集的洮河中游河段作为重要目标,并选择考古学资料丰富且文化序列完整的齐家坪遗址作为探索齐家文化的重点。于2014年开始对齐家坪遗址进行系统调查,将测绘结果与卫星影像结合并绘制3d模型,同时进行全面的地表调查,共计调查234个采集区,采集到8000余件陶片并绘制陶片分布图。2014年夏在齐家坪遗址的四个区域展开地磁探测并于2016年在地磁探测的基础上进行试掘,其目标是以此验证探测结果的准确性。2016年夏共试掘两个单位分别位于磁力探测的Ⅱ、Ⅳ区即T1与T2,T1发现陶窑,T2为大型灰坑,据吴浩森介绍该项目将于明年进入下一个季度的发掘。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朱乃诚作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朱乃诚的报告题目是《齐家文化玉琮研究》。他将齐家文化50多件玉琮的分为扁体玉琮、矮体玉琮、高体玉琮、不规则玉琮和微型玉琮五大类。随后他对玉琮的使用功能问题进行探索,认为微型玉琮可能用于装饰,粗糙大型玉琮可能是礼器,但遗憾的是目前没有足够考古学证据来证明。接着,朱乃诚研究员从玉琮的制作方式入手,对玉琮的文化传统问题进行探讨,比如陶寺文化中刻纹玉琮向素面玉琮的演变的制作特征。在齐家文化分布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玉琮,不是由齐家文化制作的,而是由陶寺文化或通过陶寺文化传播过去的,齐家文化素面玉琮的源头也在陶寺文化。他推测齐家文化的形成,可能与陶寺文化向西的传播与影响有关,期间吸收了客省庄文化、菜园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一些文化因素,所以形成的齐家文化具有多种文化特征,由此可见这可能隐含着公元前2200年前后中原与陇西地区的一段十分复杂而又极其重要的历史事件。

  台湾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史学系教授黄翠梅作报告

  台湾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史学系教授黄翠梅作题为《黄河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及其发展谱系—兼论商周遗址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的报告。玉器在各个考古学文化中所扮演作用不一,作为主次有别的新石器时代玉器文化,被区分为原生型系统和次生型系统两大类,西北系统虽属于次生玉器文化系统但仍隐藏有续生文化的特质。接下来,黄翠梅教授梳理了黄河中上游地区多璜联璧和玉琮的发展:比如陶寺遗址、清凉寺墓地、小河沿墓地和出土的套在墓主人手上、或放置于墓主人胸部的逐渐规整的玉璜或多璜联璧,以及师赵村和喇家遗址出土的扇形璜片;又如西北地区光素玉琮的起源及其发展路径问题,她认为齐家玉琮的渊源应向东追溯到晋陕地区,至于筒状素琮推测是受到良渚多节玉琮的启发。随后黄翠梅教授简要阐述了商周墓葬中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这些玉器不仅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繁盛,又以不同面貌持续对后世产生影响,因此称它隐藏有续生文化特质。在总结中,她表示使用前期玉琮随葬是西周至春秋时期贵族墓葬中明显具有普遍性的文化现象,这很可能被视为标志着文化认同或等级象征的物品。历史和记忆总是以各种直接或间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相关联,而周代贵族则借由遗留下来的齐家文化扇形玉璜或玉琮等物件来承续传统、书写历史。

  日本东北学院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佐川正敏作报告

  日本东北学院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佐川正敏的报告题目是《东北亚视角下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细石叶技术和复合工具的演变研究》。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后段,镶嵌细石叶的矛头形复合工具是最主要的狩猎工具,但到了新石器时代以后这种技术和复合工具逐渐消失,逐渐被以石、骨箭头为主的狩猎工具所代替。佐川正敏院长详细介绍了中国内蒙东部、东北地区、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细石叶技术和复合工具的演变状况。他表示细石叶技术和复合工具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逐渐消失后,这些地区的刀、剑类的石器或骨器是什么仍待进一步研究。其次,西伯利亚出现的两面加工条形石器为复合工具刃部的新方式向内蒙东部和东北地区广泛传播,但西北地区的复合工具却没有受其影响最后被铜刀代替,这也许表明了两个地区的铜刀铸造系统的不同,同时铜刀铸造技术也反应出齐家文化和二里头文化间的相互交流。

  南京大学教授张良仁作报告

  南京大学教授张良仁首先简要介绍了西城驿遗址的概况、具体分期和彩陶器型变化,并以西城驿遗址为例探讨了齐家文化与四坝文化之间的联系。从冶炼到铸造,西城驿遗址已形成了完整的操作链,四坝文化墓地出土的环首刀、铜扣、铜刀等工具的冶金制作技术是从外传入,而利用本地铜矿资源所生产的。从金属器形制、铜料成分组合以及目前齐家文化尚未发现采矿冶炼遗址、金属制造证据等因素判断,齐家文化的铜器和冶金技术有可能是从四坝文化而来,甚至是贸易所得,同时陶器也有可能作为商品进行贸易,除此以外在西城驿遗址中也发现有齐家文化陶片。最后张良仁教授表示想要进一步证实齐家文化与四坝文化间金属贸易和彩陶贸易的大胆猜想,仍需更多考古资料的支持和细致的求证。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邵晶作报告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邵晶的演讲题目是《从“殉女墓”看齐家文化与石峁》。主讲人首先对“殉女墓”这一概念作出解释,即竖穴土坑墓中墓主为成年男性,位于墓室正中仰身直肢,一侧或两侧有侧身屈肢面向墓主的年轻女性,他详细介绍了齐家文化和石茆类遗存中“殉女墓”的发现情况,并表示从考古学层位关系和随葬陶器上来看,齐家文化所发现的殉女墓年代偏晚,处于齐家文化晚期,绝对年代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而石茆类遗存“殉女墓”年代则在石茆类遗存晚期,绝对年代略早于齐家文化“殉女墓”。最后主讲人介绍了2016年6月起对石峁遗址核心区域皇城台的考古发掘工作概况,并对皇城台下瓮城出土的环柄刀模具做简要说明。

  山东美术大学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作报告

  山东美术大学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的演讲题目是《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他认为骨刻文是今天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远古时期创造和使用的一种早期文字。这与虫蛀、草根腐蚀等自然形成的痕迹有本质差别。并将其分为写实物象类、主干分支类、近似圆形类等,并认为这是早期文字的根据。

  陕西省文物局教授刘云辉作报告

  陕西省文物局教授刘云辉通过列举整个关中地区的齐家文化玉器,以及齐家文化一些独有陶器在关中西部到关中东部遗址或墓葬内的发现,来证实齐家文化大致在中晚期已逐步扩张到整个关中平原的事实,但遗憾的是列举玉器不是在经科学发掘的属明确齐家文化地层中出现的。

  除了上述10个主题报告外,与会学者还参与了分组讨论。分组讨论报告内容涉及到以下几个内容如甘青宁地区与齐家文化有关的文化谱系、编年、类型、来源等问题的探索;齐家文化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关系;齐家文化及西北地区早期金属器与冶炼技术的研究;齐家文化玉器的研究;齐家文化与夏的关系;科技考古在齐家文化研究中的应用;宏观视野下对齐家文化的回顾与反思等。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王辉主持闭幕式

  经过两天的热烈讨论,论坛闭幕式于10月15日上午举行,甘肃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王辉任闭幕式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朱乃诚研究员作大会总结。本次论坛是继去年国际研讨会后的又一次齐家文化盛会。尤其是一批前辈学者的出席为论坛增添了精彩。本次论坛的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视野开阔、研究议题增多,地域上除了甘青宁地区外还涉及到河北、内蒙古、山东、云南等地区甚至香港地区。年代上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到寺洼文化直到两周时期。内容上有不仅有遗址、墓地的发掘成果,还有对齐家文化陶器、石器、玉器、铜器和制作工艺的多方面研究;第二研究方法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考古学研究、结合文献资料的研究外,还包括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如利用地磁探测技术对遗址进行调查以及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镜技术在玉石研究上的应用等;第三研究程度深入,此次会议加深了对齐家文化分布区域与影响区域的认识、加深了对齐家文化年代环境、重要内涵和发展程度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加深了齐家文化对中华文明探索以及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的作用的认识,加深了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齐家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所发挥重要作用的认识。相信这会对今后齐家文化研究有所推动。

  总之,这次“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论坛”,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努力下,内容丰富,精彩纷呈。期待各位的积极参与和深入探索能将齐家文化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文章来源:中国考古网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