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提升“软实力”支撑“硬发展”
——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综述
记者 张宏勇 马丽
秋日的凉州沙漠公园,风景宜人,在武威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博览城项目建设现场,曾经的沙滩地上,一座座造形独特、各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亭台楼阁等建筑群拔地而起,艳丽的色彩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辉;在各建筑体,施工人员或铺设琉璃瓦,或预制木料,建设场景紧张有序。该项目的落户建设,是我市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立足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突出项目带动,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的重大成果,也是我市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我市打造武威金色大道·马踏飞燕大景区的重要支撑。
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紧紧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等重大机遇,以建设特色文化市为目标,坚持保护“祖业”、推进事业、发展产业并举,加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武威项目区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迎来了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的新局面,以文化“软实力”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硬发展”。至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4.65亿元,占GDP的比重1.12%。与2010年相比,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增长了1.49倍和0.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2.82亿元,增速14.94%。2015年,全市接待游客786.47万人次,同比增长24.57%,是2011年的3.1倍;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9.89亿元,同比增长25.47%,是2011年的3.4倍。今年1至9月,共接待游客904.83万人次,同比增长24.8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98亿元,同比增长25.61%。
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我市在立足和突出现有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路,把在经济领域发展的成功经验移植到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招商引资、重点扶持、培育一批辐射力强的大项目,挖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以项目建设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2015年,我市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形成了武威金色大道·马踏飞燕大景区战略规划,并引进签约了武威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博览城项目,为大景区建设增添了一个举足轻重、带有战略意义的产品和品牌。该项目由长城影视集团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35至50亿元,主要包括文化遗产博览城、影视基地、游戏动漫项目和大型游客集散中心,以及配套的星级酒店、演员公寓、明星楼、动漫楼、名编名导楼、入园文创企业办公楼、各类文创专业人才住房、影视动漫培训学校等综合设施。项目精心打造以影视、动漫、游戏、旅游四大文创旅游产业为核心的原创和集聚高地,积极对接金色大道·马踏飞燕大景区和房车营地建设规划,努力把武威建成河西走廊旅游总部和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今年9月6日,中国·河西走廊第六届有机葡萄美酒节(武威·中国葡萄酒城)在我市隆重举办,国内外葡萄酒大师、投资商、经销商等各界嘉宾、朋友齐聚武威,共享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积极推动武威葡萄酒产业向国际化发展。凭借悠久的酿造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优势、强劲的发展势头,2012年,武威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全国惟一的也是第一家“中国葡萄酒城”称号,之后更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成为我省“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的永久举办地,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我市依托独特优势,振兴传统工艺,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着力打造“中国葡萄酒城”文化,培育、引进葡萄酒生产企业,规划建设莫高·中国葡萄酒城等一批重点项目,使武威“中国葡萄酒城”的名片享誉国内外,是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向特色文化产品转化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我市以产业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大政策引导力度,统筹谋划文化产业发展,制定印发了《武威市“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武威项目区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了“一核”、“两轴”、“四区”、“七园”,规划建设“十三板块”的建设思路,规划储备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武威项目区项目259个,总投资581.7亿元。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利用深圳文博会、兰洽会、省文博会、中国葡萄酒城葡萄美酒节等节会积极开展文化旅游项目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洽谈。“十二五”期间,全市招商引资累计签约文化项目67个,签约金额342.84亿元,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博览城、莫高·中国葡萄酒城等46个项目落地实施,到位资金71.51亿元。今年1至9月,全市招商引资签约文化项目35个,签约金额103.08亿元,到位资金34.52亿元。协调组织实施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基础设施、乡村旅游等涉旅项目124项,累计完成投资104.7亿元。塔儿湾冰雪嘉年华一期工程、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天马湖景观治理工程、天祝石门沟景区基础设施等一批项目建成投用。莫高·中国葡萄酒城文化产业园、雷台文化产业园、塔儿湾冰雪嘉年华二期工程、松山古城及赛马场滑雪场、民勤朗福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今年全市旅游项目计划投资10.62亿元,1至9月,实际完成投资7.47亿元,占计划投资的70.34%。
大力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企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全市有8家文化企业进入全省2013年度100家骨干文化企业,甘肃利川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进入全省2014年度文化企业30强。全市建成文化集市生产加工基地11个、固定经营点9个、青年电子商务培训基地5个,武威沙漠公园被定为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
同时,加快文化创意、出版印刷、广播影视、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民间民俗工艺品加工等产业发展,鼓劲引导文化产业与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科技、旅游、物流、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利用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平台,加强文化交流合作,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月的武威,秋高气爽,走进天祝县华藏寺镇栗家庄村,只见路边屋舍错落有致,沿途村庄干净整洁,文化广场设施俱全。村民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享受着文化娱乐设施带来的诸多便利。“以前由于文化体育设施缺乏,村民们娱乐除了喝酒就是打牌,现在建设了文化广场,大家空闲时间可以一起打篮球、跳舞,开展各种活动,既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也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栗家庄村村民刘健喜说。
在凉州区高坝镇蜻蜓村农家书屋,记者看到整齐的书架上分门别类地摆放着一册册图书,村民们有的在埋头看书,有的在翻阅报刊。“在书屋里又能学科学、学文化,还能和乡亲交流农业种养经验,‘既富了脑袋,又富了口袋’。”村民严有德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方文化事业发展的标志,更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必要载体。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城乡居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加快推动我市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转型升级发展。
不断加快重点文化设施建设,至目前,市体育馆建成投用,市博物馆、影剧院等正在加紧建设。强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全市共建成4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9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服务站、1114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873个“乡村舞台”。完成了1469个行政村、自然村等农家书屋和3个数字影院和10个农村固定放映点建设任务。实施了15万户的“户户通”工程和15.1万户的“村村通”工程。市、县(区)10个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9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9个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深入开展“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百村千人”农村文艺人才培训工程、“送文化下乡”等辅导培训工作,先后培训辅导农村文艺人才4800多人次。“民族民间文艺汇演”、“千台大戏送农村”、“文化惠民演出”等文化活动全面开展,各类书画、摄影作品展览丰富多彩,极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以“书城不夜·书香武威”为主题,广泛开展了文明机关大讲堂、青春大讲堂、国学经典讲堂、“书香伴我行·读书圆我梦”读书演讲比赛,不断推进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实施文艺精品创演工程,重点创作了大型歌舞《西凉乐舞》、《梦幻西凉》、《盛世欢歌》、《拎着马扎听贤孝》、《凉州会盟》及长篇小说《凉州往事》、《末代紧皮手》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繁荣了文化市场,提高了武威文艺创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围绕城市旅游功能要素,着力抓好特色景区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全面实施金色大道·马踏飞燕大景区规划和天祝民族风情山水生态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大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改善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升服务管理层次。初步形成了以雷台、文庙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天祝三峡、藏土风情等为代表的民族风情山水生态文化游,以莫高·中国葡萄酒城、威龙沙漠绿洲有机酒堡等为代表的葡萄酒特色文化游,以沙漠公园、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青土湖等为代表的沙漠生态观光游,以特色林果基地、天马湖、农家乐等为代表的绿色休闲度假游,以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凉州战役纪念馆、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游等六大产品系列。培育了民勤县陶中现代农业示范园、凉州区磨嘴子神泉山庄、五一度假村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专业旅游村33个、农家乐905户。天祝县天堂镇天堂村、古浪县古浪镇丰泉村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22户农家乐获得“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称号,27人获得“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称号;凉州区高坝镇蜻蜓村、天祝县天堂镇天堂村被农业部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凉州区高坝镇同益村、天祝县天堂镇天堂村创建为“省级专业旅游示范村”。
同时,强化旅游宣传推介,通过在央视、甘肃卫视、《读者》杂志等多个平台开展宣传,参加“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国内旅游博览会等活动,借助河西五市旅游联盟、丝绸之路城市旅游联盟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武威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天马故乡·葡萄酒城”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增强。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传承保护好历史文化,是使命更是责任。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核定的数据显示,全市现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102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95处。全市境内汉、明长城共计629公里。全市共有国有文物收藏单位20家,共收藏各类文物5171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85件,二级文物367件,三级文物952件。“‘一马’(马踏飞燕)、‘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罗什寺塔)、‘一庙’(文庙)、‘一堡’(瑞安堡)”多姿多彩,是我市的文化旅游宝藏。
坐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何发挥优势,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紧抓国家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文物保护项目,2012年以来共争取文物保护项目资金21443万元,先后组织实施了武威文庙、雷台汉墓、白塔寺、海藏寺、天梯山石窟、瑞安堡、圣容寺、大云寺、秦氏民居、东镇大庙、三义殿等文物保护单位的本体修缮、安防、消防、防雷等文物保护项目,实施了凉州区、古浪县、民勤县、天祝县长城遗址抢险加固工程,实施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18家,西夏博物馆、雷台汉文化博物馆等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天马湖景观治理工程、海藏湖生态治理工程、钟鼓楼历史文化街区、罗什寺周边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大力挖掘整理文化资源,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和传承创新,先后公布了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两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截至目前,武威市民俗博物馆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全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项、代表性传承人5名,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7项、代表性传承人50人,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86项、代表性传承人105人,县(区)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21项、代表性传承人479人,构建起了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建成非遗传习所25个,培养传承人近千人。争取非遗专项保护资金635万元。认真做好非遗宣传普及,先后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全国性非遗展示展演及国外和港澳台展示活动20多次,连续举办五届“武威市民族民间文艺汇演”以及“凉州贤孝大奖赛”“民勤小曲戏调演”“万人锅庄舞表演”“古浪民间文艺大奖赛”等各种群众性非遗文化活动,年参与人数达十万多人。全市共出版非遗成果专著49部,拍摄专题片22部,征集实物资料98件(幅),征集文本资料70册,拍摄视频及录音资料424.9万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