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乡绽放幸福花
——省发展改革委结对帮扶助推精准扶贫纪实
记者 沈丽莉
初秋时节,走进礼县永兴乡捷地村,秦汉风格的农家小院整齐排列,干净宽阔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傍晚,袅袅炊烟还未散去,村民们便三五成群地走到文化广场,妇女们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跳起扇子舞,笑容在每个人脸上荡漾……
捷地村是省发改委在礼县的帮扶点之一。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省发改委坚决贯彻省委决策部署,认真履行省直组长单位统筹协调、组织推动、示范带动、督查落实等职责,与礼县县委、县政府一道,从解“难心事”、鼓“钱袋子”、转“老脑筋”、引“生力军”等方面入手,努力破解影响当地脱贫致富的瓶颈问题,全面加快了礼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
大力改善基础设施解决群众“难心事”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礼县滩坪乡杨坝村的乡亲形容当地交通、出行难的一句话。一直以来,行路难的问题始终成为乡亲们脱贫致富的一道坎。自然条件差,贫困人口多,文化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些不利条件严重制约着杨坝村的发展。
面临同样困难的,还有礼县石桥镇石碑村。
双联行动开展后,省发改委将捷地村、杨坝村、石碑村这三个在礼县最为贫困、最为典型、最具工作挑战性的村作为联系村,组建了“长流水,不断线”的工作机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及“下得去、蹲得住、走得勤、说得来、想得实、做得好”的要求,与两委班子和村民促膝谈心、了解情况,分析、比较对照各村村情。
经过多次深入认真调研摸底,谋思路、定规划,最终确定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危房改造、小额贷款、土地整理等12个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他们先后协调落实资金4580万元,在三个村大力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公共服务保障工程。实施水、路、房、堤、广场、舞台、村级综合服务设施、生态、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89项,大力改善了联系村发展条件。
“咱捷地村的群众可谓是吃水不用担、走路泥不沾,村容大改变,日子也越过越红火。”说起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村民赵小方高兴地说。
项目统筹“无盲区”产业带动大发展
解决“难心事”,只是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如何才能鼓起群众的“钱袋子”,是省发改委双联的着力重点,也是当地群众的热切企盼。
在捷地村,实施平田整地工程,建成山地苹果标准园1500亩,并完成了山地果园灌溉工程;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自筹资金建设的5000吨苹果气调库续建工程已完成主体框架,苹果市场建设项目已完成基础垫方,苹果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在杨坝村,投资144万元实施土地整理项目,筹资新栽核桃和柿子苗1.5万余株,并聘请科研单位在实地调研后编制《礼县滩坪乡杨坝村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
在石碑村,核桃高接换优技术的推广作为提高核桃产值和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措施,实现核桃等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几年来,省发改委共筹集资金3500多万元,实施产业培育开发项目42项,扶持群众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举办农业科技、劳务技能培训28期,受训人员达4000多人次,帮助输转劳务工1200人次。通过真情帮扶、精心打造,3个联系村均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人人有致富技能的产业培育促增收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保持了两位数增幅。杨坝村两年内实现“脱贫摘帽”,把捷地村打造成了“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全市特色产业示范村”;石碑村成为市级双联工作示范点。
在“因需安排、先急后缓、能统尽统、科学实施”的原则指导下,省发改委高效统筹各类帮扶项目达1800多个,实现了项目统筹“无盲区”和项目资源向礼县特困片区及重点贫困村户的聚焦,实现了帮扶项目投向的精准性和项目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除此以外,坚持“县域项目安排一盘棋”理念,截至2016年8月,省发改委为帮扶项目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大的23个省直单位联系村统筹安排了村道硬化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达236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