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耕读为本忠孝传家——最美家庭代表岳兴文
岳兴文,岳飞后裔三十一世,出生在榆中最贫瘠干旱的北山地区。
“8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临终前给子女亲笔写的一封家书‘耕读为本,忠孝传家’,这是给后人的一份珍贵遗产。”岳兴文说,我的读书启蒙老师就是我的父亲。父亲生前是当地有名的窑匠、窖匠,村里家家户户的窑洞,水窖,都是父亲掏挖,制作的。幼时,父亲就用土疙瘩、榆柳条教会我识数认字。一次,父亲得病后在土墙庄院里的地上,教他写“田”字,教了几遍我还不会写,父亲就狠狠的在我的屁股上打了一巴掌,这一巴掌使我疼痛难忍,但幼小的我没敢吭一声,只是眼眶里的泪水在直流。父亲去世以后,渐渐长大的我才感悟到,父亲的那一巴掌,是要我传承岳家的“耕读为本,忠孝传家”的家风。
岳兴文说,后来,我成家有了一双儿女后,经常教育他们,从小要爱书、读书,传承岳氏家族“耕读为本,忠孝传家”的家风,“荣宗耀祖,教子有方,重道明德,礼义廉耻,团结亲邻,和睦家庭,精打细算,克勤克俭”等家训,“不要撒谎,不要违法”等28条家规,“家财聚散,明理做人”的岳家精神来做人做事。读书在我家是头等大事,在北山地区却是奇事。当地人都说,饭都吃不上,还读书?然而,正是因为读书,生于斯长于斯的我精神上一直充沛而富裕。
岳兴文说,9岁时,村里的一所由庙宇改办的教学点读书,每天晚上,我都在一盏小煤油灯下读《岳飞传》、《三字经》、《弟子规》,母亲一边纳着鞋底,一边陪我读书。那时是上世纪60年代,山里人靠天吃饭,家里极为贫困,母亲只能靠两只鸡的屁股里攒下的鸡蛋给我凑学费,但怎么也凑不够。我当时年纪虽小,却深深的知道母亲要把父亲留下的家撑起来的艰辛。母亲凑的不仅仅是学费,而是一种让我读书的梦想。小学毕业后,不忍母亲艰辛的我偷偷辍学,开始了在煤矿、打井队打工并且自学的读书之路。2014年4月,我家获得首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我代表甘肃省在北京同来自全国31个省市、解放军、新疆建设兵团的33个代表参加了颁奖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