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真帮实扶:教育帮扶结硕果
——解析文县教育跨越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记者 白杨 通讯员 司小平
明亮的教室,洁净的校园,活跃的课堂,专注的师生……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却成为了文县大山深处的各教学点司空见惯的一幕。“柳邓小学如今的办学条件可以媲美城里的小学,这是我们做梦都没想到的!”该校校长杨慧明感叹地说,是省教育厅的帮扶,让学校从软硬件到管理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柳邓小学的变化,仅仅是省教育厅对文县双联帮扶的一个缩影。自2012年以来,作为双联行动省直联系文县的组长单位,省教育厅结合文县实际,主动担当、勇于作为,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动文县办学条件向纵深拓展。
发挥优势充实办学内涵
百事俱兴,教育先行。省教育厅在双联行动中立足单位职能,发挥优势特长,首先把助推文县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作为帮扶的重要内容,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倾斜,集中力量帮助文县解决一系列教育发展的难题。
特别是省教育厅突出教育扶贫特色,通过对文县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装备、督导教研等八个方面的22项工作进行详细调研,制定了《振兴文县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并与文县政府签订《文县教育发展备忘录》,帮扶文县教育实现全面振兴。
崭新的电子白板,先进的计算机投影设备,生动的幻灯片课件,老师正在利用多媒体平台上课,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分组讨论问题……这不是哪个高等学府的课堂,而是现在柳邓小学的上课场景。
“班级多媒体学习平台上的配套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老师们也热情高涨教得起劲儿。”杨慧明说道。
三年来,省教育厅先后协调投入项目资金共12989万元,用于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农村学校安全工程、农村高中办学条件改善、农村学前教育等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文县办学条件,增加了优质教育资源存量,提升了文县教育办学内涵。
推进岗位培训壮大“名师”队伍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中的关键。近年来,省教育厅通过多方协调,积极开展各类教师队伍培训,使该县教师的教学水平整体得到提高,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自2012年以来,省教育厅每年安排文县40名校长,分两批前往兰州市区中小学名校挂职培训,三年共计培训校长120名。同时,省教育厅委托兰州市教育局,从兰州市区名校抽调中层领导到文县重点学校挂职指导学校工作,这一举措,为文县的教育管理队伍输入了新鲜血液。
与此同时,省教育厅还为文县建立了教师队伍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每年都要认真组织文县任课教师实施“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并且以陇南市“万名教师”培训计划和县教师进修学校作为业务培训基地,不断加强教师入职和提高培训,推动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积极开展“西部阳光”文县中小学骨干教师心理教育专业培训。三年来,共组织2000人次参加了国家、省、市、县的各类教师培训。
通过积极引导教师在岗学习、岗位自修、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建设学习型、研究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省教育厅的帮扶下,几年来,文县持续推行“名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了一批“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使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这些师资队伍,已经成了文县教育战线上的中流砥柱。
完善设施解决百姓后顾之忧
去年4月,省教育厅在完成石坊乡下柳园村党员活动室、柳邓小学校园建设、村内道路硬化、人畜饮水工程及后续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将帮扶重心转移到任家山村。
任家山地处文县尚德镇东面高半山区,全村辖金半山、沟底下、湾里、岭背后四个村社,仅听四个社的地名,就可以想象的到其所处地形的险峻和相互之间的遥不可及。2015年,任家山村被确定为省教育厅“双联”点后,王嘉毅厅长和省政府总督学李晶先后多次深入实地考察调研,广泛征求民意,在村道拓宽硬化、文化广场修建、村民房屋维修之后,针对该村原有校舍已成危房,当地学生均在县城及周边学校就读,且由于学生年龄偏小,几乎每个孩子都需要家长陪读的现状,再为该村帮建一所包含幼儿教育在内功能齐全的低年级小学。目前,任家山行政村沟底下社村内亮化工程已经完成,任家山初小及幼儿园工程建设项目资金已经下达,文县教育局正在做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距离县城26公里的金口坝小学,“5·12”地震后重建了教学楼和厕所,但没有修建学生宿舍楼,邻近七个社的三到六年级学生,由于没有宿舍,均在横丹小学、尚德小学及县城学校就读,由于年龄偏小,同样需要家长陪读,既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又不利于全县教育的均衡发展。省教育厅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为金口坝小学建一座宿舍楼,用以解决邻近村社100多名学生的住宿难题。
回顾文县近年来教育基础设施发生的巨大变化,教师队伍素质的明显提高,教学质量的快速推进,高考上线率逐年增加,教育工作实现跨越发展,哪一项,都离不开教育厅的真帮实扶,每一个进步,均与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