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正文
投稿

陇南市电商扶贫成果惊艳亮相“2016全国百家网媒甘肃行”(图)

2016-06-26 10:32:51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责任编辑:张文良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脱贫决胜看陇原-2016全国百家网络媒体甘肃行

拍【

  媒体行记者参观陇南大数据政务中心

  中国甘肃网6月25日讯 (本网记者 王若瑜 文/图) 6月24日,“脱贫决胜看陇原”2016全国百家网媒甘肃行记者团离开天水麦积山,来到了陇南市。在接下来的两天内,记者们辗转四个县,参观8个示范村、企业、合作社,深入了解了陇南市电商扶贫的成果。

  据了解,陇南市委市政府将发展电子商务作为精准扶贫、助农增收的重要举措,经过不懈努力,成效显著:截止2016年5月底,全市开办网店9104家,累计实现销售39.16亿元。

  土鸡蛋、土蜂蜜、木耳等农产品卖出了好价钱,助推了贫困户增收脱贫,康县涌现出许多典型案例,如两河镇贫困户巩兵州从2014年8月起通过电商销售农产品30多万元,纯利润接近6万元,实现了脱贫。

  以花椒、核桃、苹果、中药材等为代表的陇南特产在网络上销量持续上升。其中礼县苹果一度在淘宝网水果大类中销量全国第一;2015年在全国苹果丰产,价格下跌普遍滞销的情况下,礼县通过电商不仅销售完本地苹果,而且从外地进货销售,营业额达到3.6亿元。

  记者在体验店询问商品价格

  媒体行的记者们在西和县何坝镇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广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西和乞巧文化传习袭所等西和县精准扶贫项目。毫不起眼的中药、马铃薯能赚大钱让记者们感到意外,在听到西和药材远销国外时,有记者立马围自己也购买了几瓶便宜又实惠的西和药材。在参观西和乞巧文化传习所时,展示区墙上展出的乞巧节照片引起了记者们的好奇。他们围着讲解员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这个古老民俗的信息。实际上,西和县能在短短三年内让那么多老百姓受益,除了大力发展民俗和当地农业种植优势之外,通过电商实现线上线下运营也是西和县的一大致富法宝。合作社+电商的运营模式让农户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利益。他们只需要在加盟初期缴纳一定的加盟费,剩下的就是种植农作物,等待收获分红。

  在成县,记者们参观了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学校体验店体验线上线下购买陇南特产。国务院扶贫办将陇南列为全国唯一的“电商扶贫试点市”、商务部将陇南列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成县、礼县、宕昌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今年在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读书的高秉宏告诉记者他从去年开始在网上卖礼县苹果,现在已经雇佣自己的两名同学做客服。他说遇上双十一这样的日子,一天可以卖出去两万块钱苹果,纯利润可达到三千多元。

  花桥村生态旅游建设

  随后记者们又来到陇南康县长坝镇花桥村,据了解,康县已建成多个电商扶贫示范点,仅长坝镇目前就有23家网店正在经营。在这些网店上陇南所有的特产都可以找到:北部的花椒、中部的核桃、南部的茶叶和中药材。长坝镇党委书记杨寿松介绍说长坝镇从2014年初开始发展电商扶贫,目前开店的人都已经脱贫,还拉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这些人的经营模式活,什么产品都能卖出去。对于这些电商来说,整个康县都是他们的生产地,可以极大的压缩成本。

  康县电商中心副主任张燕介绍说,目前电商扶贫主要是“农户+电商”、“农户+企业”两种发展模式。“农户+企业”主要靠政府和公司合作,康县县政府已经和康县兴源土特产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但相比和企业合作,农户和电商合作能赚到的越多。长坝镇党委书记杨寿松告诉记者,一般的电商月收入能达到三万,想这种电商两个人就可以开店。他们个人成本低,只需要负责包装就行,周围的农户只需要把自家产品拍照让电商挂在网上就行。等到商品成交之后,电商只收取一定的费用,其余的全部给农户。“相当于这23家都是我们长坝镇的窗口,全镇都是淘宝店的加工厂,这样效益会更加显现。”杨寿松这样说。

  康县的电商扶贫已经形成一个大的循环体系。电商从公司提取货物有保证人,电商网上下单,公司负责邮寄。但是会在单子上注明电商名字,一旦出了问题,就可以责任到人,节省时间和成本。谈到以后的发展,杨寿松说:“长坝镇电商扶贫将在总规模上更加规范,产品精细化,管理理念提升,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发展电商扶贫对整个陇南市人民的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陇南市网信办工作人员李子娟说:“以前买东西快递不发达,基本都是邮政。自从发展电商扶贫以后,也带动了快递发展。”她还说陇南的特产无污染品质好,但就是走不出去,通过电商,手工挂面土鸡蛋可以卖到很远,就连芈月传里一闪而过的崖蜜现在也成为大热产品。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 责任编辑:张文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