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网
5月10日,人民日报发了一则很有意思的新闻,湖南省省长杜家毫提出:城市,别让自行车行路难。
这位省长对此有切肤之痛。他在长沙买了一辆自行车,几乎一路挨骂,“骑车上路,一会要骑上人行道;一会路断了要扛着车子过天桥;一会被交警拦住,他也不知道我是省长,还教训几句;我转弯做个手势,提醒后面机动车注意,出租车师傅还把我拦住,摇下车窗,说你摆什么谱啊?又把我骂两句。你说这自行车还能骑吗?这说明我们的公共服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骑车族行路难,不独湖南,很多地方都有。道路是被谁分割得支离破碎的呢?杜省长一语中的:“我直话直说,大家千万不要被有些地产商、建筑承包商绑架,坚决防止以经营城市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
我国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打从终结计划经济,房地产就成了城市管理者们手中最重要也最好用的一粒砝码。“经营城市”这个词,在很多领导者的讲稿中频频出没。他们在征地拆迁中贯穿利益博弈,一方面为地方财政谋取最大利益,另一方面给开发商分一杯羹。
确实,在经营城市的旗帜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迅速有了“现代化”的模样,标志就是林立的高楼大厦、堂皇亮丽的商业中心、挤占了河边与林荫的中高档新建居民小区……但是,普通百姓的出行便利、社会交往、文化生活以及公共服务等等,却在很多地方被淡化甚至严重缺乏。这是很多大中城市走过或者还在走的弯路,一些管理者仅仅看到城市的市场属性,仅仅着眼于“经营”而非“服务”,“以经营城市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显然埋下了诸多城市病的隐患。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大不易,最好的资源让渡给豪华商区和富人小区,大楼大路大市场傲然割据,让升斗小民举步维艰,生活休闲空间和出行等越来越逼仄和不便。像杜省长骑车挨骂的场景,只是城市百姓生活的诸多难处之一。
不久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规划如何“以人民为中心”,如何推进“精细化管理”,如何提升“微循环能力”,这是衡量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标尺,这一切,要制度创新,也需要管理者具备同理心,关注群众诉求,体察百姓疾苦。这其中就包括和老百姓一起骑骑自行车、挤挤公交车,一起买菜买早点,才能知道城市通不通透,微循环畅不畅通……
城市生活着大批低收入人群。他们看得见现代化的衣香鬓影,却困顿于社会底层。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就要让这样一批人也能更好地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让城市在经济腾飞的巨变中,在安全的法治环境下,依然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留住“妈妈的味道”,留住市井的烟火气,也留住慢慢踱步、顺畅骑行的风景线……以人为核心、让市民衣食住行舒心、社会交往和谐、文化生活丰富的城市,才是真正意义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