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兰州 正文
投稿

兰州:占道经营屡禁不止私装地锁遍地开花

2016-04-26 08:24:10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雷轶涵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占道经营屡禁不止私装地锁遍地开花人行道缘何成了“人难行”

  地锁、地桩遍布,车辆随意停放,让兰州一些路段人行道行人通行的空间越来越少,且安全隐患重重。如何根除人行道上的不安全因素,确保人行道畅通,是城市管理部门亟须解决的难题。

  通行不畅的人行道

  在人行道上行走,不仅要绕着车,而且得留心地面上的地锁、地桩及一些被拆除的障碍物遗留的钉子、钢圈。在兰州市,不少市民都有过这样的出行经历。

  记者日前在甘肃银行白银路营业网点门前的人行道上看到,被拆除的地桩遗留下来的钢圈和铁钉,距离地面足有二公分长,加上周边无序停放的汽车,给行人通行带来严重安全隐患。“走在这样的人行道上,太堵了不说,还得提防临时停车场突然落下的挡车杆,留心自己的安全。”市民马女士说。

  随着机动车数量大幅增加,不少人行道都成了停车场,行人只能从密集停放的车辆缝隙中通行。在两辆车中间,对向行走的两人侧身都很难通过。有的路段短短十米左右的人行道上停了五六辆车,人行道几乎全部被占用,行人只能在夹缝中侧身行走。

  在兰州雁滩科教城两边的人行道上,记者看到,不少汽车装潢店直接在人行道上装饰车辆,各种带着电线的工具摆得满地都是,给过往行人带来极大不便。“每次送孩子经过这里,都必须小心翼翼,比过马路都还担心。”市民刘先生说。

  同样,在雁滩外国语高中旁,建材市场的人行道上,商户直接在人行道上装卸建材,过往行人不得不从机动车道绕行,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记者走访发现,在城关区,随处都可看见人行道不通畅的现象。

  占道现象愈演愈烈

  人行道成了停车场,成了摊贩和沿街铺面经营者的自留地,让行人通行的空间大幅缩小。

  “那天我办事,在白银路附近一临时停车场停了一天车,被收了34元的停车费。”市民张女士说,公共场所停车按小时计费,交的停车费去哪里了谁都说不清。好多收费最终成了个人或一些单位的收入,人行通道成了一些个人和单位牟利的工具了。

  针对这种乱象,去年12月16日和今年3月16日,兰州市城管委先后两次对影响车辆行人正常通行、日常管理不规范、市民投诉率高等不符合设置标准的138处停车场予以撤除,撤除停车泊位达5000多个。

  借助兰州市城管委的整治,一些被撤除的人行道临时停车场被附近单位迅速“霸占”,部分商户或个人私自安装地锁、地桩等违规现象更是遍地开花。如今,人行道上地锁、地桩等障碍物和被拆除设施的遗留物随处可见,有的人行道的地砖被机动车碾坏破损。有些已经被明令取缔的停车场还在收费。

  与人行道停车乱象相比,占道经营这一老大难问题依旧存在。在鱼池口小商品城,106路、22路公交车站附近,马路一侧的人行道被小商贩全部占完,摆摊做生意,附近另一条马路的人行道也沦为货运部接收装卸货物的场所,行人只好在机动车道通行。由于人多往来车辆多,这里时常发生堵车现象。

  此外,在兰州城区,一些路段的人行道成了临时停车场或临街铺面的经营场地,一些经营者设置的地锁、地桩以及破椅子、锥形桶等阻碍通行的障碍物遍布,严重影响了市民的通行和人行道的美观整洁。

  还路于民需要加大处罚力度

  针对被取缔的人行道临时停车场死灰复燃,疯狂加装地锁地桩乱象丛生这一现状,给人行道“减负”,把人行道还给行人的呼声越来越高。

  家住雁滩的程斌告诉记者,对于人行道被违规占用现象,城管和相关部门一整治就能好转几天,但过不了几天,又是原样,甚至愈演愈烈。

  针对部分沿街单位、商户及个人在人行道等公共区域私装地锁或其他障碍物,侵占公共资源作为私用的行为,近日,兰州市开展了“集中清理市区公共区域内私装地锁等装置”行动。兰州市城管委发出通告,要求私装地锁等装置的单位、商户及个人限于4月15日之前,自行拆除。凡不自行拆除的,由辖区城市管理执法部门依法拆除。

  通过兰州市城管委、交警支队、治安大队的严厉查处,记者在城区看到,部分私自加装的地锁等障碍物已被清理了。但在106路公交车终点站等局部地方,占道经营的现象依旧存在。在部分街道,机动车依旧违规停在人行道上,阻碍行人正常通行。

  对此,程斌认为,要做到还路于民,关键还是要城市管理部门共同协作,把集中执法与动态巡查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监管到位,巡查到位,对违规行为零容忍,加大处罚力度。(记者 吴正楠)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雷轶涵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