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圆梦·看甘肃】永靖:椒香八月,黄河岸边的花椒又红了
通讯员 聂存博 张峻祥
乡村发展振兴,产业策马先行。八月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永靖县到了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街道上行人稀少,鲜有喧嚣,而在永靖县三塬镇下塬村兴康苑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承包的千亩花椒树林中却是一番丰收的热闹景象。漫山遍野的花椒树正值收获季节,红灿灿的花椒挂满枝头,空气中散发着浓烈的花椒香气。裹着头巾的椒农们正繁忙地穿梭于花椒树丛间,熟练地采摘分拣。狭窄的山道边停着数十辆农用三轮车,椒农们一边高声说笑,一边将成袋的新鲜花椒装上各自的三轮车......
因地制宜,花椒种植守住绿水青山
“花椒耐寒,喜阳光,对土质要求不高,非常适合西北地区种植。我从小就喜欢花椒树,喜欢花椒的味道。现在成立了合作社,有机会带领大家一起种花椒,我要把零散的花椒种植联合起来,在这片山地上种出花椒园、花椒林。带着乡亲们通过种植花椒都过上好日子。” 兴康苑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肖希平说。目前,该合作社初具规模,已经吸纳附近五百多户椒农入股,有机认证的花椒种植面积达到3300亩,经营着大红袍、八月椒、小红椒等数个品种。
“这里之前是一片荒山,合作社成立之后,我们陆续在这里承包种植了近千亩花椒树,把荒山逐渐变成了青山。花椒树从夏初开始抽芽长叶开花,之后这里就一直都是绿茵茵的。”肖希平一边轻轻地捻着枝头的花椒,一边自豪地说。行车经过三塬镇,极目远眺,笔架山脚下兴康苑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的花椒林郁郁葱葱、格外引人注目。
新型运营,花椒创收打造金山银山
合作社创立之初,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不过七八户,总种植面积也仅有两三百亩。很多椒农对新的“党建+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还有所观望,肖希平一方面耐心向持观望态度的椒农讲解加入合作社的好处,另一方面对已经加入合作社的椒农提供大量支持和帮助,邀请农林专家到地头亲自教授花椒种植、养护技术,帮助椒农进一步提高产量。
因地头零散销售模式,三塬镇的椒农一直存在增产不增收的难题。于是,从八月花椒逐步成熟,肖希平便指导椒农对已采摘的花椒进行分类筛选,将花椒分成四个级别进行晾干、储存。与此同时,他积极联系各地花椒采购商,帮助椒农争取合理公道的花椒收购价格。今年,通过合作社销售的优质干花椒每斤比椒农地头零散销售要高3-5元,售价提高了近10%,让椒农大大受益。
“以前这里是荒山,现在种上了花椒,就成了我们的金山银山。去年,通过合作社对外销售了优质干花椒1万多斤,销售额达到50余万元,受益于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外销售农产品免征增值税这一税收优惠政策,给我们合作社免除了近3万元的税费。”肖希平喜滋滋地说。“我们用节省下来的税费用于从外地引进新的“无刺”花椒品种,今年,合作社已经试种了近50亩,现在已经成熟。新品种不单是单棵产量高,最大的优点就是无刺易采摘,极大地提高了采摘效率,让椒农的单日采摘量翻了一番。很多椒农已经尝到了甜头,现在我们正在协商,争取到明年种植更多地无刺花椒。”
产业兴旺,花椒产业铺开致富之路
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幼小衔接的大背景下,黄河岸边花椒产业正逐步发展壮大,从当初的“地埂模式”到现如今依托于“党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下的“规模连片”发展历程,花椒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花椒产业发展带来的不仅是花椒种植户的增产增收,而且也对附近村镇采摘花椒的务工人员带来了收益。
“我一天能摘四十多斤花椒,能挣一百八十多块钱。”来自附近村镇王台镇的采椒工马美月乐呵呵地说。随着合作社的花椒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花椒种植户自家忙不过来,便开始在收获季节雇佣采椒工,吸引了大批附近村镇的采椒工到这里就业,下塬村原本很多外出务工的妇女都回到了家乡,也加入到了采椒的队伍。
“规模化的运营模式让我们尝到了甜头,下一步,我们合作社打算将优质花椒进行包装销售,让我们的初级农产品再升级,附加更多地附加效益,让我们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肖希平介绍道。
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科学精细的种植管理模式、农产品税收优惠政策再加上合作社全体农民的辛勤付出,合作社种植的花椒连年丰收,品质上佳,市场反响良好,合作社的椒农和采椒工们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相关新闻
- 2021-08-02永靖:税收助力花椒产业花开富乡邻
- 2021-08-02【小康圆梦·看甘肃】武都:花椒红了 腰包鼓了 椒农乐了
- 2021-07-30【小康圆梦·看甘肃】西和大桥镇:小花椒成为致富大产业
- 2021-07-27【小康圆梦·看甘肃】武都:发展花椒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