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探寻初心|陇右工委革命运动:信仰之火 可以燎原
位于陇西县的陇右工委纪念馆。 本版摄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盛学卿
观众在临洮县陇右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
陇西县陇右工委纪念馆展出的部分革命文物。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邱暄美 温 波 薛 砚 文 洁 新甘肃·兰州晨报记者 邢剑扬
“陇右”一词由陕甘界山的陇山(六盘山)而来。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临洮、渭源、陇西均为陇右大县。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在这片土地上播撒下革命的火种,点燃了陇右人民的革命斗志。
信仰之火,可以燎原。陇右秘密党组织以这方热土为根据地,领导陇西、临洮周边数十县人民群众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走向解放,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
革命堡垒“红窝子”
1943年1月,在红军长征的影响下,甘肃省南部的汉、回、藏、东乡族人民在进步分子王仲甲、肖焕章等的领导下,发动了“甘南农民起义”,起义遍及陇西、临洮、渭源等20多个县,参加者达10万余众。因国民党的残酷镇压,起义最终失败。
甘南农民起义失败后,幸存下来的毛得功等起义骨干人员,在敌人的追捕中四处躲藏,后经可靠人介绍,辗转住在了陇西县云田镇马家山倾清洁家。
倾清洁的父亲倾永祥心地善良,乐善好施,是当地群众口中的“倾善人”。毛得功等革命者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实际行动影响了这家人,使其一步步从吃斋念佛、与世无争的传统家庭转变为敢冒杀头风险、勇敢地为革命者提供食宿、掩护行动,坚如磐石的“红窝子”。
随后两年,郭化如、杨友柏、高健君、牙含章、万良才等共产党员也陆续隐藏在倾清洁家,发展党组织和展开统战、武装斗争等工作。
2021年3月的一天下午,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这间“红窝子”。三间土房几经风雨剥蚀,仍保留原貌。大门一侧有一间陇西当地常见的“高房”,一层放杂物,二层住人。高房一般修建在大门口,可用于守护庄院和观察外面的情况。顺着窄窄阶梯拾级而上,进到高房探看,房间不足十平方米,床铺上方的墙上有一个小窗,窗口正对着进村的山路,只要有人进山,透过这个小小的窗口,早早就看见了,是个绝佳的观察点和隐蔽点。
坐在这个院子里,倾清洁的孙子倾志义讲述了这间高房背后的故事。
当时国民党大肆遣令地方反动武装开展“清乡”,千方百计搜捕共产党员。一天深夜,正在开会的郭化如和万良才从高房的小窗观察到,山上有敌人要下山“清乡”。当时,有的参会同志认为应该尽快撤离,但郭化如十分镇定,他判断,这个庄子人烟稀少,敌人不熟悉地形,相反隔壁一处村庄地势更近且人员活动较为明显,所以敌人肯定首先选择从另一个村庄展开“清乡”。果不其然,敌人选择了另一条小路下山搜捕。
这样惊心动魄的危急时刻很多,但郭化如等共产党员都能机智应对,化险为夷。
1946年10月,中共平东工委联络员吴友奎在临洮县开展革命斗争工作,秘密发展熙宁镇公所户籍干事魏发科入党,并建立了平东工委临洮城区直属支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定西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
1947年2月,中共陇渭支部在倾清洁家成立,开启了陇右地区革命斗争的崭新一页。
很快,这样的“红窝子”遍布陇西城乡。
在陇西双泉乡坡坡屲山腰,住着一户原姓人家,主人原治业为人厚道,支持革命,很快被接纳入党。这个农家院落,当年有座宽大的南房,炕上能住十多人。陇渭支部成立后,这里常常成为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员开会、食宿的地方,被称为“大店里”。“大店里”经常“宾客”盈门,“高朋”满座。
1947年8月,高健君、毛得功传达中共甘肃工委指示,根据斗争需要,将中共陇渭支部改建为中共陇渭工委,原治业家成了党组织的重要指挥所。
1948年12月,中共甘肃工委决定将陇渭工委改为陇右工委,由陈致中任书记,万良才、牙含章、毛得功、郭化如、杨友柏为委员。陈致中、高健君一同来到陇西,在另一处“红窝子”首阳镇菜子坪陈子俊家传达了中共甘肃工委的决定,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陇右工作委员会。
在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里,一个个“红窝子”扎根在陇右地区,成为革命斗争的坚固堡垒,也是红色信仰的摇篮,更是承接革命火种的圣地,为陇右地区全面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处革命遗址就是一个红色印记。遍布全县的革命遗迹就是党领导陇西人民翻身解放的红色足迹,它们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进入新时代,红色遗迹焕发新生机,成为陇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助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源泉。”中共陇西县委党史办主任王小忠说道。
大智大勇建奇功
在陇右这片红色土地上,燃起了希望的火种,凝聚起同心的力量,更浸透着烈士的鲜血,红色的旗帜上镌刻下了无数大智大勇、坚忍为党的英雄的名字。
在开展秘密革命斗争中,党员们利用各自的合法身份向陇右工委领导提供情报和通行证件。党员包吉庆利用临洮县玉井邮政代办所工作的便利,随时向陇右工委提供已获得解放的城市名单;党员杨怀祖、王宜之以临洮县民教馆工作人员的身份作掩护,秘密收听陕北新华社广播,将全国解放战争进展情况及时汇报给陇右工委领导;党员魏发科利用临洮县熙宁镇户籍干事的合法身份,机智巧妙地搞到临洮县政府签发的100多张身份证、通行证,为陇右工委负责人牙含章、陈致中等进行革命斗争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运筹帷幄展奇谋,陇右临洮秘密党组织多次巧使妙计,广泛开展抗兵、抗粮斗争活动。
1948年2月26日晚上,临洮县城突然四门紧闭,全城戒严,国民党挨门逐户抓了30多名壮丁,民怨沸腾。次日,魏发科迅速动员马殿选、王奎等上层人士出面,鼓动群众闯进县政府,以“兵役法规定不征学生、独子”为由据理力争,迫使县政府释放了被抓壮丁。
“中共陇右工委领导下的临洮秘密党组织,从建立发展到迎接解放的3年多时间内,顶着白色恐怖,克服重重困难,勠力同心,领导全县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斗争,为陇右地区全面解放贡献了重要力量!”临洮县陇右革命纪念馆副馆长魏发问说道。
要取得革命胜利,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陇右工委在秘密革命活动中,积极与社会各阶层人士广交朋友,为开展党的活动扫清障碍,为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年初,渭源县庆坪乡地主任北亭、蒲川乡大地主罗华如欣然接受党的主张,为共产党提供开会、隐蔽和食宿的方便。陇西县商会会长苟少五主动掩护陇右工委领导干部,为陇右游击队捐赠钱物,西北野战军过境时主动担任总兵站站长,日夜筹集粮草。临洮帮会头目马殿选把自己家设为陇右工委秘密联络点,为共产党提供掩护和帮助,自己和妻子、女儿均加入了党组织。
为有牺牲多壮志
革命年代,信仰在热血与牺牲中淬火而生。在形成燎原之势的陇右革命运动中,涌现了无数顶天立地、可歌可泣、令人敬仰的英雄,他们以坚定信念为党的事业赴汤蹈火,用生命诠释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倾海山、王炳全、杨六五分别出生在陇西县云田镇倾家门村、渭阳乡三王家村、永吉乡岘儿湾村。三位烈士几乎有相同的经历:1947年4月、5月间,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1月参加安远镇反霸斗争后,因叛徒出卖被捕,三人在狱中受尽了种种酷刑,为了严守党的秘密,他们的头颅仍然高昂着。王炳全临刑前怒视着敌人,坚定地说:“共产党人是杀不完的,越杀越多!”
1949年4月3日,陇右工委军事部部长郭化如率领24名武工队员在漳县蔺家湾为党筹措经费,截击自卫队,在桦林山战斗中为掩护队伍撤退时壮烈牺牲,年仅39岁。郭化如同志的牺牲使中共陇右工委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员。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分左、中、右三路大军挺进陇右地区。
1949年8月6日,通渭县解放。
1949年8月7日,陇右工委在文峰镇阴湾村“红窝子”邸建邦家召开会议,决定成立陇右人民游击队。8月8日,陇右工委负责人和200多名共产党员集中在安阳山党支部书记王发源家的麦场上,陇右工委书记陈致中宣布陇右游击队正式成立。由此,陇右党组织转入公开活动,举起了中共陇右人民游击队的旗帜,吹响了解放陇西的号角。
8月9日晚,陇右人民游击队向陇西县城开赴。陈致中、万良才、毛得功先到魏峻家,邀集“八大绅士”王仲阳、苟少五、张和平、宋步蟾、侯豫洲、张济生、王蔺如、柴庆丰,共商陇西和平解放大计。双方签订了和平解放陇西的《五项协议》,不打一枪一炮,于8月10日和平解放陇西城。
1949年8月12日,漳县解放。1949年8月14日,渭源县和平解放。1949年8月14日,定西县解放。1949年8月15日,会川县解放。1949年8月16日,临洮和平解放。
红色的足迹汇成革命的道路,红色的旗帜指引前进的方向。近年来,陇西县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抢抓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良好机遇,高质量推进中药材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带领广大农户依靠产业持续增收,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洮河岸旁的临洮县在大力发展马铃薯、百合等产业的基础上,狠抓环境整治,保护洮河湿地生态,打造美丽乡村风貌,广大群众在好山好水中迎来好光景。
回望历史,荡气回肠。陇西、临洮、渭源等历经革命风雨洗礼的红色热土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担当奉献,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以更自信的面貌展望未来、以更果敢的担当创造未来,奋楫逐浪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历史回音
传承红色基因 奋进新的征程
王小忠
陇西是一片红色的土地。1935年9月至1936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和红四方面军相继过境陇西,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唤醒了广大民众。因不堪忍受国民党政权的残酷剥削压榨,1943年,甘肃南部爆发了十余万人参加的甘南农民起义。尽管起义在国民党的残酷镇压下失败了,但起义的骨干力量保存了下来,为陇右秘密党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7年,陇渭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陇渭支部在陇西成立,从此,陇右革命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陇右革命斗争推动了1949年8月陇西和平解放,为支持兰州战役和解放西北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根植陇右、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陇右革命精神。
近年来,陇西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要求,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活动,赓续精神血脉;举办党史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推动党史宣传教育“七进”活动走深走实;多方筹资对县内红色遗址进行立碑保护并开发利用,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一定要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深入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搞好红色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和党史专题资料征编,发挥好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用,奋力谱写新时代陇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一百周年。
(作者系陇西县委党史办主任)
记者手记
誓言无声 信仰永恒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 洁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亘古不变:高悬在我们头顶的日月星辰,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情怀和信仰。
翻开党的隐蔽战线历史,革命先辈们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无数动人心魄的故事。
中共陇右秘密交通联络站——“赵家店”联络员、杨友柏的妻子赵菊芳,曾多次面对敌人的刺刀,遭受敌人的毒打,她无所畏惧、坚贞不屈,用血肉之躯守护交通联络站的安全,体现了革命先辈的赤胆忠诚和理想信念。
共产党人倾海山、王炳全和杨六五,在参加安远镇反霸斗争后,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敌人对他们用尽酷刑,他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严守党的秘密,为革命的成功和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革命年代,信仰在热血与牺牲中淬火而生。
在陇右大地,还有很多像赵菊芳、倾海山、王炳全和杨六五这样的英雄。他们有的隐姓埋名、忍辱负重,长期战斗在秘密战线;有的直面危险、出生入死,用生命践行共产党人的誓言……
采访中,聆听他们的革命故事,真切感受到共产党人如何用钢铁般的意志坚守信仰。正是这样一群有坚定信仰的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让我们拥有了今天美好的生活。革命先辈如山的理想、如磐的信念、坚定的志向,始终是引领、鼓舞、鞭策我们前行的动力。
信仰之火,熊熊不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