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贫困 换个活法——崆峒区群众脱贫一线见闻
通讯员 魏丽
临近晌午,马文喜的老伴将切好的洋芋块和牛肉入锅翻炒,瞬间香味四溢。
马文喜是崆峒区西阳乡下马村的贫困户。早年间,因为人力单薄、手头没有余钱,无力翻修岌岌可危的老房子成了老马的心病。3间窑洞、11口人,50多年来像一把锁,把一家人困在原地……国家的危房改造政策,让他们一家看到了希望。
“天一下雨,就怕窑塌了,一点办法没有,心里真是愁。”刚搬进新居的马文喜提及当年的景象,依旧历历在目。现如今,新房子宽敞明亮,紧挨村道,出入方便,老马脸上已然没了当年的愁苦与烦闷。
“一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三五户,少则一两家。”这曾是下马村群众的居住实况。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崆峒区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实施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山沟里的群众找到了出路,和老马一样住进了新房、换了新业。
说起如今,59岁的下马村村民陈广省两眼放光,“以前有‘三愁’:吃也愁、住也愁,行也愁;还有‘三不保障’:水不保障、电不保障、路不保障。如今,这些问题统统得到了解决。房子冬暖夏凉,客厅敞亮洁净,厕所卫生环保,网络信号强……这是从来没有想过的生活!”
在陈广省看来,搬家是生活的新起点。老陈已然开启了“新活法”。之前在新疆打工,一年仅一万多的收入勉强地养活着一家老小。而今,“养牛、种玉米、各种政策性补贴以及安置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老陈给记者算起了增收账,脸上的皱纹里堆满了笑意。“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呢!”他盘算着,过了春节,争取多养几头牛,盼着明年的收入超过今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贫困群众有事做、有技术、有钱挣才是脱贫的关键。作为崆峒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西阳乡有效盘活贫困群众耕地、宅基地资源,做好低保、医保、养老保险衔接,解决贫困群众的就业创业、就学、就医等基础性问题。该乡立足当地产业发展平台,依托传统特色产业优势,发展起了玉米种植与肉牛养殖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产业链,带动群众增收,实现脱贫目标。2020年10月,该乡所有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彻底告别了“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历史。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幸福生活的起点。从“温饱不足”到“脱贫奔小康”,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兴旺”,从“贫穷落后”到“安居乐业”,千百年来困扰崆峒群众的吃水、住房、上学、出行、看病等难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
数据显示,近年来,崆峒区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整合资金31.5亿元,统筹实施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持续推进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文化扶贫工程,改造危房10000余户92.3万平方米,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55个,搬迁安置群众10000余人。
相关新闻
- 2020-12-16【中国的脱贫智慧】瓜州:产业扶贫托起增收致富“小康梦”
- 2020-12-16【中国的脱贫智慧】平凉崆峒:田队长的扶贫“关键字”
- 2020-12-16【中国的脱贫智慧】山丹何如东:扶志断穷根 自励摘“穷帽”
- 2020-12-15临泽沙河镇: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