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美丽乡村把幸福绣满山乡
通讯员 李甲奋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清水蜿蜒、道路平整、绿树成荫、庭院掩映……如今的康县可谓处处是景观,处处扬新风。近年来,康县立足实际,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和城乡文明创建,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建设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环境美、产业优、百姓富、民风淳的美丽新家园,形成了村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幸福画卷。2019年11月“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永久会址成功落户康县。
文旅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方向
康县地处秦巴山区中南部,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境内“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川沟壑,土地贫瘠,是历史来致贫致弱的“瓶颈”和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康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抓住生态良好、气候温润,资源丰富的优势,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把改善城乡环境特别是农村环境作为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载体,探索了以人居环境改善为重点、美丽乡村为标准、多元生态产业发展为支撑、乡风文明为支点、基层组织为保障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实现了从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管理经营美丽乡村到打造不要门票的全域生态旅游大景区“三部曲”的循序推进思路,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抓落实。康县依山就势、因地制宜,让每个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目前,全县350个行政村1642个自然村实现了美丽乡村全覆盖,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3A级旅游村景区1个、7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镇和16个村被评选为中国最美村镇。
产业富足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康县把“农村美”和“农民富”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整县核桃、南茶北椒,区域优势、做精做优”特色富民产业发展布局,全县发展核桃、花椒、茶叶等特色农林产业110多万亩,年培育食用菌1000万袋,年加工茶叶770吨,年养蜂10万箱、产蜜440余吨。农家客栈、农业合作社、电商企业,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随着环境的改善、产业的发展,过去那些感到农村无奔头、无盼头的外出创业务工者,纷纷返乡回乡兴办企业、建设农村、发展产业、创业致富。近年来6000多名长期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了农村繁荣发展。
精神蜕变提升生活品质
康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建设美丽乡村群众是实施主体,注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采取“政府搭台、群众唱戏”,不断完善参与引导机制,公开公正透明地落实奖补到户政策,激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由政府和帮建单位建设,入户巷道和庭院硬化等工程,采取财政奖补、分户实施。坚持建管并重,制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长效自治管理制度,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深入开展“一日五问”“六争六评”“文明村镇”“美丽庭院”“美丽农户”等文明创建评比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志愿服务镇村全覆盖,不断推动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实现了乡村文明提升与环境改善互促互进。连续3年参加了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得益于环境以及群众精神状态的“蜕变”,不光前往康县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多,而且一大批农村单身汉也实现了“脱单”,解决了脱贫工作的老大难问题,仅岸门口镇中节村就吸引了重庆、贵州等地16个外地媳妇来村上安家落户。
宜居宜业宜养才是幸福的关键
康县顺应群众对农村工作的新期盼,改革项目资金管理机制,探索建立了“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和“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整合机制,着眼从根本上改善路、水、电、房、上学、就医等条件,集中精力办大事,低成本高成效推进乡村建设。累计整合各部门分散下达的各类涉农项目资金22亿多元,撬动群众筹资65.4亿多元,完成“三改一建”4.6万户25万间,硬化路通社通户,配套建设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新建、改建农村厕所3.1万多户,拆除危旧房、圈厕6万多座,文化广场、村史馆、图书室让群众足不出村就能享受文化生活,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了城乡差距,为广大农村群众建成了一个个美好家园,绘就了一幅“天蓝地绿水清、村美院净家洁”的秀美画卷,昔日的“烂泥沟”“垃圾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花桥、何家庄、朱家沟、凤凰谷、大水沟入选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成为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振兴的样板。
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在美丽乡村。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的康县乡村新时代田园生活,正在以“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项目建设和盛会召开为载体,不断实现新的升级、新的蝶变。
相关新闻
- 2020-11-30会宁草滩镇:环境整治扮靓美丽乡村“新画卷”
- 2020-11-27金塔鼎新镇:凝聚巾帼力量 扮靓美丽乡村
- 2020-11-25武都枫相乡:党建引领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 2020-11-19武都:“美丽乡村安全行”交通宣传进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