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白首初心 老兵爷爷“乘风破浪”

20-11-06 09:35 来源:兰州日报 编辑:沈文刚

  原标题:白首初心 老兵爷爷“乘风破浪”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我们致敬志愿军,致敬最可爱的人。在我们身边,也有着与抗美援朝志愿军同样可爱的老兵爷爷们。寻常巷陌,平常岁月,直挂云帆,乘风破浪,走进白银路街道辖区内的一幢幢楼院里,一个个“光荣之家”中,我们听着老兵讲那些回忆里的故事,感悟老兵精神的积淀与传承。

  孙耀堂:扎根部队22年始终拼搏上进

  正宁路一栋老式家属楼中,有一扇门悬挂着“光荣之家”牌匾,走进这扇门,是老兵孙耀堂的家。得知记者要来家中走访,84岁的孙耀堂换上了正装。

  说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孙耀堂总结到:“从入伍起,我的人生可以分为3个‘22年’。第一个22年是1954年到1976年,那是我在部队的22年;第二个22年是我转业到兰州工作,1976年到1997年退休;第三个22年,是我1997年退休到今天,这三个22年就是我一生的历程。回顾过去,我对前22年在部队的经历印象最深。”

  年轻时的孙耀堂是某炮兵部队中的计算员,在福建前线作战时,他负责精准计算炮弹的发射坐标等任务。“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精算造就了孙耀堂认真严谨的人生态度,因为他深知自己的计算直接关系着前方战争的重要性,不允许他有丝毫的偏差。也正是因为他计算比较精确,各项工作表现突出,在部队没多久他就入了党。

  入党后,孙耀堂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了更大的变化,也坚定了他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决心。在他的字典里,一切听指挥,服从调动就是最重要的使命。在部队他始终拼搏上进,在被评为三等功的同时,还被部队特派前往南京炮校学习,先后五次被评定为“三好学员”的称号。1961年在南京炮校毕业后,获得上尉21级的最高军衔。一直在部队工作到1976年,他转业了。在地方,他到了工厂,领着工人搞生产、修水渠,帮助当地的群众抗旱保苗,不管何时他都以一名共产党员的高要求严格要求着自己。

  英雄卸甲,心底的沙场气概却从未褪去。转业到地方工作后,孙耀堂更加以身作则。虽然是单位的领导,却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上班从不迟到,每天总是提前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上班,22年如一日。在单位,大家对他的评价都很高,大家都说跟着孙老干什么都要脚踏实地。在他的带领下,单位取得了很多成绩。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爆发。作为一名老党员,孙爷爷也很想参与到抗击疫情的工作中。但是因年龄与身体的原因,他不便成为志愿者,但他还是第一时间赶到社区捐出五百元现金,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前几天,社区的工作人员再次探望孙爷爷时,为他带去了新的党员学习书籍,也为他带去了社区获得“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先进集体”报刊,孙爷爷很是激动,诉说着自己曾经获得单位奖章的故事……听着孙爷爷讲着曾经的故事,社区的工作人员想象着那段岁月,也不由感叹如今祖国的强大。

  初心如炬,他默默行走在人民中间,如同一颗火红的心融入无边的霞光,也影响着自己的子女,传承着艰苦朴素、始终跟党走,勇于奉献的精神。

  张子库:全科军医30年前曾支援前线

  走过枪林弹雨,英雄解甲归田,比起其他的传奇老兵,他虽然不是在一线作战的战士,但在战斗中他有着更特别的角色——随军军医。穿过历史的隧道,时光回到30多年前的云南老山前线战役,张子库作为当时年龄较大的参战干部,他又有着不一样的经历。

  今年74岁的张子库是一名军休干部。在一个天气很好的午后,记者见到了张子库。他穿着一件没有肩章领花的老军装,对这次的采访很重视。从他挺拔的身姿和铿锵有力的话语中,记者感受到了一名老兵的力量。

  1985年10月,省军区要抽兰州军区的医生前去支援老山前线,当时组织问他愿不愿去的时候,他有些顾虑:妻子一个人带两个孩子,孩子都小,而且自己当时也已经快40岁,确实属于参战人员中年纪比较大的。但是共产党员的身份和解放军的初心都把他的顾虑化作为动力,带着更艰巨的使命,他上战场了。

  战场作战条件很艰苦,战士们生病较多,而作为当时最有经验岁数又比较大的军医,张子库几乎是以夜继日地值班、治疗,而因为作战的隐蔽性,他们只能住在猫耳洞,治疗也是在猫耳洞。“我们在战场上,根本洗不上澡,而且在猫耳洞不能随便出来。如果从猫耳洞随便出来,敌人看见我们就开枪了,当时那个环境,蚊子和毒虫多,在战场上就出现一种普遍的疾病叫烂裆,为了缓解病情,很多人当时都改装了裤子,做成了像裙子一样的穿着,当时我们又叫‘裙子兵’,而我又几乎是这些‘裙子兵’里最年长的。”谈起这些艰苦的过往,张子库微笑着对我们说。

  作为战场上的全科医生,他肩负着更重要的责任。“我记得有一次突击战斗,受伤的人很多,我们赶往制高点救人,当时炮弹在头顶上打得像麻雀飞一样,我开上救护车穿梭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当伤员一个个安全抢救回来以后,我非常高兴和自豪,也更深地感受到了我们这个岗位的重要性。”张子库回忆道。

  “一日戎装,终生为兵”,虽然现在张子库已经退休,但是他还是常常发挥余热:参加社区的志愿活动,为一些有需要的人进行义诊、给辖区的青少年讲讲历史和红色传承……张子库用自己的实践依旧践行着老兵的精神,践行着共产党员的优秀传承。

  齐培礼:写就500幅楹联助力抗疫

  甘家巷社区有一位“宝藏爷爷”,年过八旬的他是一名退伍老军人,也是一名有着65年党龄的老党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老人撰写了500余幅楹联,表达了自己对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敬意,他就是齐培礼。他是白银路街道甘家巷社区第三党支部党员,原为甘家巷社区第三党支部书记。

  齐爷爷退休后也一直忙碌着: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积极参加社区党组织的活动,引导支部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先锋作用,成为社区治理的有力补充。受邀为全街党员干部和共建单位党员代表讲授共享党课,戎马老党员讲故事、谈做人、上党课勉励年轻党员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做好为民服务,真心实意为辖区居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切切实实成为居民身边的知心人。

  在齐爷爷的家里,84岁高龄的齐培礼老人身姿挺拔,骨子里依然透出一股军人的精气神。而老人手中的那一摞抗“疫”作品手写稿更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疫情期间,齐爷爷看到疫情中白衣战士冲锋在前,无数党员志愿者为守护家园做着奉献,老人也想用自己的方式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些事情。“当时国家号召全国人民宅家自我隔离,路上没车,街上没人,店铺关门,我从来没见过咱们国家这样的空旷和寂静。”齐培礼老人说,“面对疫情,我们老百姓该做些什么呢?我作为一名有着65年党龄的老党员,虽年老体弱,但还是想为国分忧,那么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少给国家添乱,用我最擅长做的事情为抗疫做出力所能及的事情。疫情期间大家‘宅’在家中的日子不断延长,一些人心里不免会有埋怨情绪。看到电视上、网络上每天剧增的感染人数,我便萌生了这个念头——创作加油鼓劲的抗疫对联,稳定社会上因受疫情影响造成的不安情绪。”

  在全国人民持续抗击疫情的那些日子,齐培礼老人共创作了500余幅作品。三个儿女将老人完成的诗歌和对联整理出来后注册了“今日头条”公众号,不定期将老人的作品发布在公众号上,没想到浏览量及转载量还挺高,关注度、点赞量更是出乎他们意料。

  “抗疫情,风雨同舟,人心凝聚党旗下;救生命,众志成城,白衣奋战生死间。”“爱无国界,五洲朋友伸援手;情系灾区,九州通报献爱心。”……这些“接地气”脍炙人口的对联倾注着齐培礼老人抗疫的决心。其实,齐爷爷在戎马生涯中一直坚持写作,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华诗词》等报纸杂志上发表过各类文章1150余篇,诗词600余首,对联2000余幅,著书20余部,其中两部更是填补了国家类图书空白。而在2009年,他还被授予中国作家终身成就奖。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颜娜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幸福美好新平凉 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幸福美好新平凉
  • 【“醉”美深秋 】深秋,请到兰州这片红叶林里走走 【“醉”美深秋 】深秋,请到兰州这片红叶林里走走
  • 智行中国 |数字丝路行至兰州 新华三加速构建“数字金城” 智行中国 |数字丝路行至兰州 新华三加速构建“数字金城”
  • 【飞阅甘肃】丝路古堡石包城: 祁连望雪峰 佳话传千古 【飞阅甘肃】丝路古堡石包城: 祁连望雪峰 佳话传千古
  • 涉及30多个事项 环卫执法工作好“琐碎” 涉及30多个事项 环卫执法工作好“琐碎”
  • “沪漂回兰”汽修人家乡筑梦记 “沪漂回兰”汽修人家乡筑梦记
  • 交警支队河北大队执勤民警深入辖区开展“一盔一带”宣传活动 交警支队河北大队执勤民警深入辖区开展“一盔一带”宣传活动
  • 小康是这样“绣”成的——临洮县太石镇三益村精准扶贫观察 小康是这样“绣”成的——临洮县太石镇三益村精准扶贫观察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甘肃检察机关依法对刘兴富决定逮捕
2   重特大森林火灾灭火演习在天水举行
3   康县:劳务扶贫 让困难群众走向小康
4   供暖五天大部分供热问题得到解决 部分
5   丰收了·游甘肃 甘肃省推出十大主题旅游
6   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幸福美好新平凉
7   【“醉”美深秋 】深秋,请到兰州这片
8   兰州新区交警“除隐患、防风险”
9   甘肃机场公安缴获冰毒23.3公斤
10   “十四五”期间兰州市将加大第三产业发
11   11月8日22时起兰州城关区部分区域停水4
12   肉驴成了村民眼中的宝贝“疙瘩” “三
13   王家堡社区:“四卡一单”服务居民最后
14   “菜单式”管理:最大程度满足群众需求
15   智行中国 |数字丝路行至兰州 新华三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