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平凉

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幸福美好新平凉

20-11-06 09:33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吕庚青

  原标题: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幸福美好新平凉

  国家5A级景区崆峒山。

  品质优良的苹果让果农倍感骄傲和自豪。

  华亭市策底镇移民搬迁工程。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平凉举行。

  柳湖公园

  古城新貌。

  杜发强 胥富春 赵育娴

  “十三五”以来,平凉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特别是2017年召开的平凉市委四届四次全体会议研究提出的“党建统领,‘四化’统筹,交通先行,产业支撑,决战脱贫,决胜小康,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的发展思路和“担当、创新、突破、提升”的工作要求,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平稳增长、改革有序推进、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

  这是攻坚克难的五年,这是砥砺奋进的五年。

  五年来,平凉人竭力开拓、奋力争先,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截至2019年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6.58亿元,是2015年347.7亿元的1.3倍;人均生产总值21546元,较2015年的16595元净增4951元。

  勠力同心 开启扶贫新模式

  放眼“十三五”以来的平凉,脱贫战果自豪地书写在这片1.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7县(市、区)全部脱贫摘帽,74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40.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平凉市举全市之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始终把规范建档立卡、加强动态管理作为基础性工作,做到了应扶则扶、应进则进、应退则退。认真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实现了扶贫对象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扶持,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2017年,平凉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聚焦重点区域、聚焦富民产业、聚焦补齐短板弱项、聚焦整合帮扶力量、聚焦政策落地“五个聚焦”的思路要求,配套出台了25条支持政策,把工作重点聚焦到深度贫困乡村。

  2018年,面对脱贫时间紧、任务重的形势,全市部署开展了龙头带动全覆盖、“三变”改革全铺开、金融保险全加入、危旧住房全清零、劳动就业全对接、教育医疗全跟进、社会救助全兜底、党政干部和社会各界全参战、党建统领全保障“九大冲刺行动”。

  2019年,全市坚持问题导向,部署开展了“十查十看十补课”,逐村逐项、逐人逐户查漏补缺,实现了重点任务清零达标。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拔掉穷根,只有选准路子,才能实现永久脱贫。

  平凉市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的根本之策。立足平凉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确立了“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产业扶贫思路;为每个产业建立一名责任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规划实施方案、一个运作平台、一套运行机制的“五个一”运作模式;鼓励引导基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出了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

  庄浪县立足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的实际,组建县级国有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推行“党组织+国有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引导贫困群众养牛、栽植苹果、发展种薯、输转劳务。实现了富民产业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

  静宁县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供销合作社的技术、信息、资金、市场优势结合起来,探索出“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扶持68家龙头企业联结合作社200个,带动贫困户7600户。实现了企业、农户和村集体互利共赢、共同增收。

  灵台县紧扣当年脱贫的任务要求,牢牢抓住短期能够见效的劳务产业,摸清县域内劳务用工需求,推行双向对接机制,建立“党组织+劳务公司+企业+农户(贫困户)”的劳务扶贫模式,有组织地开展技能培训和劳务输转,实现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在“三大模式”的引领带动下,全市“牛果劳”产业实现量和质的同步提升,全产业链开发实现新的突破。全市牛饲养量达74万头以上,苹果种植面积达200万亩以上,年输转劳务近50万人次,果品年产量达187万吨以上。70%的贫困群众依靠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展望前路,平凉市上下信心百倍、不胜不还。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平凉大地士气高昂、信心满满,广大干部群众埋头苦干、奋力冲刺,阔步奔向美好未来。

  转型升级 构建产业新格局

  “十三五”以来,平凉做优做大做强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拉开架势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平凉红牛是独特的优质肉牛种质资源。平凉市通过全力推进肉牛繁育、饲料供应、安全防疫、科技创新、市场流通、社会化服务等六大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了牛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绿色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平凉市是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如今,全市果园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的乡镇达到79个,面积在千亩以上的村达到1000多个。目前,全市培育国家和省级苹果龙头企业13家,发展仓储、加工、运销等关联企业200家,开发了果汁、果酒、果醋、果片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建成了西部最大的纸制品包装产业基地,果品年仓储能力80万吨,加工能力16万吨。初步形成产加销、贮运服一体化的现代果业生产经营格局。

  近五年来,平凉市持续发力牛、果、菜产业,坚持不懈扩量提质创牌增效,在资金扶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大发展。“平凉红牛”成为全国第一个活牛类证明商标,取得了活牛出口的“通行证”。“平凉苹果”“静宁苹果”被授予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国家级名片,先后荣获“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国最具成长力商标”“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10强”“中国最具影响力地标品牌”等多项殊荣。  

  为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平凉市通过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产业集群,工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

  围绕建设陇东能源基地和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的目标定位,积极推进平凉“双千亿”煤电化冶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做大做强煤电化冶、农产品深加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光电、新能源汽车线束、医用防护用品等新产业、新业态。持之以恒稳产能、延链条、提质量、打品牌、增效益,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工业新优势加速蓄积。

  2019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93.41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18.85亿元,年均增速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73.51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21.31亿元,年均增速4.55%。全市原煤产量1990.76万吨,占全省的54.35%。在产品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因素增多的不利形势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2.98亿元,实现利税总额57.5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1.1亿元。

  同时,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步伐。1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2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完成创建任务。2019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906.5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3.77亿元,分别是2015年的2.18倍、2.46倍。

  绘就美景 建设宜居新家园

  以五年为限,对比平凉今昔,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惊叹:城市大了,楼房新了,夜景靓了,道路宽了,公园美了……

  深秋时节,崆峒区天门塬五条道路之一的天通路甘沟河大桥施工现场机器轰鸣、火热施工。

  天门塬五条道路工程建成后,将构建塬上塬下安全互通、联系便捷的城市路网框架,也成为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承载地。近五年来,平凉市一直致力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全市人民创造一个生活便利、出行便捷的良好环境。

  城市路网越来越完善了,城区断头路渐渐打通了。平凉市基本建成了内外畅通的城市路网体系,形成了城市核心区、工业园区和崆峒山大景区协同发展的城市格局。

  加快发展民生项目,可以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更聚人心。

  近年来,平凉市坚持把棚户区改造作为新常态中寻突破、去库存中求空间、防风险中稳增长、减国投中增投资、调结构中育产业、破困境中求新生的重要举措。让众多住房困难家庭搬进新居,城区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截至目前,累计启动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7.22万户。

  同时,充分发挥“棚户区改造+”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结合棚户区改造,配套实施棚改片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1项。群众居住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市容环境得到大幅改观。

  村镇建设同样活力迸发。崇信县锦屏镇梁坡村动员村民拆除了危旧房屋、残垣断壁,改造了村内道路、排污管道,修建了民俗文化水街、主题广场和文化长廊,栽植了各类绿化苗木,办起了特色文化馆。环境变好了,游人变多了。梁坡村把环境整治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培育农家乐休闲旅游点,把生态环境转化成了旅游资源。

  目前,全市共抓建国家级重点小城镇12个,省列重点小城镇10个,省列特色小镇1个,市列重点小城镇36个。同步建立了农村清扫保洁体系。全市1459个行政村共有保洁人员8093人,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全覆盖,无害化处理行政村1450个,处理率达到99%。

  全市深入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加快民生基础保障项目建设。

  灵华高速开工建设,平天、彭大、静庄、华泾4条高速和平华一级等8条国省道项目施工进展顺利。建制村全部实现“两通”目标。

  引洮二期静宁供水配套工程和新集、梁河水库加快建设,4座小型水库完成主体;静宁成纪33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用。实现行政村4G全覆盖,5G基站建设也已启动;“智慧平凉”APP上线试行;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被工信部树为典型。

  华亭撤县设市。2019年该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98%,比“十二五”末提高5.48个百分点。

  简政放权 释放改革新红利

  “十三五”以来,平凉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让群众“最多跑一次”;放管结合,小细节造就大成效;服务升级,小窗口凸显大民生……通过一项项务实的措施,瞄准发展所需、民心所向的“靶心”,进一步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了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提高为民办事效率,2018年平凉市投资1.35亿元建成了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和“12345”综合便民热线为一体的标准化、智能化、现代化综合性市区政务服务中心。”平凉市公管办有关负责人介绍道,“2019年9月进驻平凉市区政务服务中心后,前来办事群众最大的感受是,相关业务办理审批程序简化了。”

  通过推动“不来即享,帮办代办”,让营商环境更优化。在全市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办税区域增设“政策推送”专窗。依托大厅显示屏、政务服务网、电子税务网、“平政通”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各类减税降费政策,将税收优惠事项由“最多跑一次”提档升级为“一次也不跑”。

  “放”的科学,“管”的合理,“服”的贴心,平凉市的优化服务赢得群众一致点赞。

  目前,平凉市区政务服务中心共进驻市区两级95个部门及社会公共服务单位、564名工作人员、1942项政务服务事项。今年前9个月,平凉市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审批服务事项59万件,接待办事群众62万人次,事项按期办结率达98%以上。

  近五年来,平凉市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关中平原城市群和陆海新通道,平凉海关挂牌开关,对外开放空间进一步拓宽;加快陇东发展培育全省重要增长极上升为全省重大战略部署;谋划搭建崆峒文化旅游节、金果博览会、牛业发展大会、皇甫谧针灸文化暨崆峒养生文化寻根拜祖大会等重大平台,参加《魅力中国城》竞演活动,开放开发迈出新步伐。

  8月8日,2020年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在“梯田王国”庄浪县盛大开幕,平凉再一次向外界展现出了自己的魅力。

  作为“金字招牌”,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已连续举办15届。每一届都有新突破、每一次都有新跨越。从最初的“养在深山人未识”,到如今“优秀魅力城市”“年度魅力文旅扶贫城市”和“最佳全域旅游目的地”“避暑旅游十强城市”等各种荣誉称号加持,无不见证着平凉文化旅游产业步履铿锵的发展历程。

  统计数据显示,全市旅游经济主要指标持续快速增长。旅游接待人数从2016年的1600万人次增加至2019年的2343.9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86.79亿元增加至133.67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20%和22%;过夜游人均消费由515元增至826.56元,旅游业逐步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

  经过持续谋划推进,目前,平凉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23处,星级宾馆20家,旅行社33家,旅游专业村29个,农家乐541户;全面接入“一部手机游甘肃”,建成“乐途旅游网平凉品牌体验馆”,泾川凤凰村等16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开发文旅商品8大类300多种,逐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业服务体系。

  奋力争先 谱写惠民新篇章

  “先诊疗、后付费”解决了贫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网络预约就诊代替了凌晨排队挂号,现代化的综合医院极大地改善了就医环境……“十三五”时期,平凉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显著变化,230多万人民群众享有了公平可及、系统完善的医疗健康服务。

  2017年,平凉市完成城乡医保制度整合,建立起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网,在全省率先开展分级诊疗,被国家列为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报试点市。

  2018年,全面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市、县(区)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改革后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下降至34.32%,同比下降7.2个百分点。

  大力实施健康扶贫“三个一批”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慢性病患者1.9万人,签约服务覆盖率达100%,诊疗人次年均增长6%以上。2019年,全市门诊、住院总诊疗人次分别达1112.83万人次和98.11万人次,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常见大病在县域内解决的目标。

  五年来,230多万平凉人民真正感受到了医疗改革带来的健康红利。全市通过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为人民群众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一幅全民健康的美好蓝图正徐徐展开。

  兴教育才,为政之先务。

  近五年来,平凉市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统筹安排、优化配置,积极开掘优质教育资源。全市29所高中里,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省级特色实验高中、市级示范性中学共有22所。平凉市还与陕西师范大学合作,创办了陕师大平凉实验中学。

  农村办小规模学校经验走向全国。平凉市从控辍保学、重心下移入手,通过经费支持、改善条件、师资统筹、课程改革等多种举措,大力扶持100人以下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推动教师岗位配备向村小倾斜,教师评聘向村小倾斜。多种渠道吸引优秀教师到村小任教,建立起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长效机制,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近几年,平凉市先后建成“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4所,建成“国家级重点学校”6所,建成“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学校”2所,建成“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学校”1所。全市各职业院校发挥优势,依托70个培训平台进行技术扶贫。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6.8万人次,让众多农户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2018年底,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教育精准扶贫新闻发布会,特别介绍了平凉职教扶贫的有效做法。

  “十三五”宏图大展,平凉教育事业迎来了“四个变化”,“四个变化”又赢来了“四个跨越”: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跨越,从资源匮乏到均衡发展的跨越,从“上学难”到“上好学”的跨越,从人口大市到人才大市的跨越。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37.4万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3.4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63%,高中阶段入学率94.6%,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居于全省中上水平,职业教育质量和影响力处于全省领先位次。

  生态立市 把握发展新趋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泾川县城关镇凤凰村山清水秀。这几年凤凰村抓住农村“三变”改革机遇,利用生态条件好、距离县城近、文化遗迹多等诸多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建起了花卉园、游乐园、动物园、乡土树种植物园等,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

  绿水青山的好家底变成了金山银山的好收益。全村家家都入股到旅游公司,户户都能从中分红。昔日的穷山村借着生态扶贫的东风,摇身一变,成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市样本。凤凰村也先后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首批国家森林乡村”等称号。

  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平凉市不断拓展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林下养殖、山野养蜂、种植生态林、发展乡村旅游,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吃上了“生态饭”,分享到更多生态红利。

  2017年以来,平凉市共完成造林202万亩,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村屯林木绿化率达到31.5%,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5个百分点。平凉市获甘肃省“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

  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平凉市集中推出了祝家国·双节祈福大道之旅、缅英雄·不忘初心红色之旅、喜团圆·欢乐老家田园之旅、赏明月·古今同辉夜游之旅、享金秋·五彩关山登高之旅等5条特色主题旅游线路,40多个文化旅游项目,进一步满足了假日文化旅游市场需求。8天累计接待游客117.5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5.5亿元。

  “十三五”以来,平凉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始终聚焦污染防治攻坚重点领域,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集中力量打硬仗、打持久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9月,平凉市被国家原环保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通过综合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平凉市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平凉电厂、崇信电厂2台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完成,大力度整治燃煤供暖锅炉和散乱污企业,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3.4%。

  同时,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泾河、葫芦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加快推进。平凉市获批创建国家第三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深入推进“三大革命”“六项行动”,持续深化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376个村达到清洁村庄标准。加快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城乡造林51.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62%。平凉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崆峒区被列为全国50个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之一。

  过往可鉴,未来可期。平凉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醉”美深秋 】深秋,请到兰州这片红叶林里走走 【“醉”美深秋 】深秋,请到兰州这片红叶林里走走
  • 智行中国 |数字丝路行至兰州 新华三加速构建“数字金城” 智行中国 |数字丝路行至兰州 新华三加速构建“数字金城”
  • 【飞阅甘肃】丝路古堡石包城: 祁连望雪峰 佳话传千古 【飞阅甘肃】丝路古堡石包城: 祁连望雪峰 佳话传千古
  • 涉及30多个事项 环卫执法工作好“琐碎” 涉及30多个事项 环卫执法工作好“琐碎”
  • “沪漂回兰”汽修人家乡筑梦记 “沪漂回兰”汽修人家乡筑梦记
  • 交警支队河北大队执勤民警深入辖区开展“一盔一带”宣传活动 交警支队河北大队执勤民警深入辖区开展“一盔一带”宣传活动
  • 小康是这样“绣”成的——临洮县太石镇三益村精准扶贫观察 小康是这样“绣”成的——临洮县太石镇三益村精准扶贫观察
  • 兰州广武门街道打造特色品牌 党建“五融阵”惠民新广武 兰州广武门街道打造特色品牌 党建“五融阵”惠民新广武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醉”美深秋 】深秋,请到兰州这片
2   兰州新区交警“除隐患、防风险”
3   甘肃机场公安缴获冰毒23.3公斤
4   “十四五”期间兰州市将加大第三产业发
5   11月8日22时起兰州城关区部分区域停水4
6   肉驴成了村民眼中的宝贝“疙瘩” “三
7   王家堡社区:“四卡一单”服务居民最后
8   “菜单式”管理:最大程度满足群众需求
9   智行中国 |数字丝路行至兰州 新华三加
10   兰州大学获批4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
11   冬防期间建筑工地严格做到六个百分百
12   红军战士欧阳成子女第三次向兰州战役纪
13   【飞阅甘肃】丝路古堡石包城: 祁连望雪
14   兰州市真抓实干带头过“紧日子”坚决保
15   “甘肃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9日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