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甘肃】央视财经专访甘肃省委副书记孙伟: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甘肃省如何啃下硬骨头?
9月2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大型融媒体行动《走村直播看脱贫》大篷车开进了甘肃平凉静宁县的杨咀村。静宁县虽身处六盘山特困地区,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高海拔、充足光照、昼夜温差大,成就了个大汁多脆甜的静宁苹果。截至去年,静宁县苹果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一百万亩,苹果产量达到88万吨,为当地人创造了39.6亿的年收入。依靠苹果产业,累计有19.6万人稳定脱贫。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甘肃省如何啃下硬骨头?甘肃省在推进脱贫攻坚进程中,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央视财经专访甘肃省委副书记孙伟。
央视财经记者:甘肃省是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在推进脱贫攻坚进程中,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甘肃省委副书记 孙伟: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贯彻精准方略,实施一户一策,夯实五个基础,在打好每一次落实战役和落实战斗上狠下功夫。到目前为止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就。从2013年建档立卡的时候,甘肃省有552万贫困人口,实际上调整以后是574.5万人,那么到去年的年底就剩下了17.5万人,原来有75个贫困县,今年就剩下8个了。
马上国家和省市县要进行脱贫验收,所以甘肃即将告别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在取得成就的前提下,我们还有几点收获,概括一下有5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甘肃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发展的路子。一个地方的贫困,它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产业发展非常困难,由于自然和地理各方面的因素,这些年我们一直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举,拉开架势构建产业体系,搞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以牛、羊、菜、果、薯、药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构建的过程当中,实际上解决了几个问题,第一个把甘肃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确定了,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第二个就是老百姓在这个过程当中找到了脱贫致富的 门路。第三个从这件事情也表明,甘肃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广阔的前景。
第二个方面,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次来这个村,来静宁县,都会看到教育特别受重视。第一,改造农村薄弱学校,增加乡镇寄宿制学校,配备更好的老师,现在这里还有很多支教的团体。第二个就是老百姓看病,过去看不上病,现在有地方看病了,从县、乡到村,村里面都配有卫生室,乡里面有卫生院。所有老百姓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全覆盖,看病之后,他们住院政策范围内的各种费用都能得到报销。老百姓看得上病,还能看得起病。 第三这个地方原来喝不上干净的水,现在能够喝上干净的水。老百姓住上安全的房了,路也通了,山也绿了。所以老百姓的心里乐了,脸上也笑了。
第三个方面,脱贫攻坚是“三农”工作一个重要的方面,在甘肃来说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推进脱贫攻坚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有意识地推动“三农”工作实现了三个转变:一个就是从原来的抓“一农”,就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向抓“三农”转变。 第二,从经济领域为主抓向“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统筹抓。第三方面,原来由农业部门和扶贫部门在抓,现在向党政齐抓共管和社会齐帮共扶转变。所有的这些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东部协作省市一直在竭尽全力帮助我们。包括央视、各种新闻媒体,也一直在积极宣传,帮助甘肃脱贫攻坚。
第四个方面,不光让老百姓、贫困户脱了贫,贫困村出了列,更主要的是基层党组织得到了加强,老百姓的内生动力得到了提高。
第五个方面,培养锻炼了一批年轻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这是我们党最宝贵的财富。
央视财经记者: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甘肃省是如何布局的,目前实施的情况怎样?
甘肃省委副书记 孙伟:现在脱贫攻坚到了收官之年了,剩下这些贫困村和贫困户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所以在谋划工作的时候,着力从五个方面来推动。
第一个是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第二个是巩固脱贫成果,第三个是提升脱贫质量,第四个是实行兜底保障,第五个是把过去发现和现在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综合整改,确保更高质量的脱贫,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打下更好的基础。
攻克最后贫困堡垒最主要的举措是挂牌督战,省委书记、省长带头在最贫困的县进行挂牌督战,其他的一些省领导也对八个县进行挂牌督战,用“过筛子”的办法,彻底查清彻底清零。这其中最主要的一件事,要把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问题解决,看看有什么没有做到的地方,填平补齐。
真正反映一个地方的脱贫质量,是看群众的增收情况,要解决产业发展、务工就业、移民搬迁等问题,关注东西扶贫协作、中央定点帮扶。另外,在甘肃的17.5万贫困人口当中,将近有一半的人是没有劳动力的,这些人有一些特殊的困难。针对这些,按照兜底保障的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中央有专项巡视,有督查检查,发现了个别地方有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坚持举一反三,一体整改。
今年遇到特殊情况,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甘肃一些地方还遇到了泥石流的灾害,所以疫情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实际上是出了两道加试题,所以我们要在原来五个方面上,继续打好组合拳。
其中,最重要的是进一步扩大就业。在老百姓收入中,有近一半来自务工收入。疫情对务工就业影响较大,所以我们采取了两方面措施鼓励务工就业。 首先,给当地企业、合作社和扶贫车间一些吸纳用工的补贴。其次,给出去务工的老百姓一些路费补贴、生活补贴,鼓励他们到南方、到长三角、到珠三角,到其它地方去务工就业。另外“点对点”输送劳动力,通过专车专列,让老百姓能安全到务工的地方。今年大概输送了11.6万人。
除了扩大就业,还要扩大消费扶贫,22日是农民丰收节,也正是农产品上市的时候,在推动消费扶贫的过程当中,坚持省内省外结合,很多东西光在甘肃销售还不够,还要到省外去销,像我们的静宁苹果,都已经出口了,是远销海内外的一张名片。另外把线上线下也结合起来,到目前为止,在消费扶贫这块,截至8月底,卖出了近50亿。
其次,我们竭尽全力抗灾和救灾,把灾情的影响和破坏降到最小。
央视财经记者:随着越来越多的乡村摆脱贫困,下一步,甘肃省的脱贫攻坚工作怎样和乡村振兴相结合,更好地发展?
甘肃省委副书记 孙伟: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既管当前又管长远的国家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是个过程,实现乡村振兴是个目标。脱贫攻坚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底板,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基础。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攻克贫困堡垒、解决绝对贫困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摆脱绝对贫困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所以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当中,首要任务是巩固好现在的脱贫成果。同时根据每个地方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振兴,这两者从方向目标上是一致的。
大家一直觉得甘肃是西北缺水的省份,但实际上由于地处几条河的上游,所以甘肃的地表水比较丰富,靠近雪山,有冰川融化。那么在面积上,甘肃有广阔的土地。有了土地资源,又有一定的水资源,昼夜温差大,所以非常适合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所以我们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拉开架势构建起“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产业主导、地方品种补充、依据禀赋布局、产业生态循环、产品特色突出、品质绿色安全、品牌叫响过硬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了一批又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特色优质农产品。
甘肃草食畜牧业优势突出,饲草产量全国第一,还有中国最好的紫花苜蓿,独一无二的天祝白牦牛、肉质细嫩的平凉红牛和张掖肉牛、细腻温润的贡羊和鲜香无膻的滩羊闻名全国。
甘肃蔬菜面积达910万亩,培育了5个超过30万亩的蔬菜产业大县。根据自然气候条件错峰上市的高原夏菜畅销国内外,已成为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生产区域和“西菜东调”“北菜南运”商品蔬菜基地,是全国主要终端市场的“当头菜”。
甘肃是全国苹果生产第二大省,种植面积670万亩,庆阳是富士苹果主产区,天水是全国最大的元帅苹果产区,静宁苹果价格领跑全国。
甘肃是“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繁、种植、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年产脱毒种薯原原种12亿粒。
甘肃素有“千年药乡”和“天然药仓”的美誉。中药材资源丰富,有大宗道地药材30多种,当归占全国用量的90%,党参、黄芪各占60%,药材道地、品质上乘、药食同源。甘肃储药条件全国最优,是“南药北储”“东药西储”最佳地区。
甘肃还有兰州百合、陇南油橄榄、永登玫瑰、武都花椒、天祝藜麦、民勤蜜瓜、敦煌李广杏等一大批地域性特色农产品,是小而优、小而精的代表,已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贵宾”。
我们着力培育“甘味”省级知名农产品公用品牌,坚持品质至上,以“两个三品一标”为准入门槛,通过公益性与商业性、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线上与线下、政府与企业、省内与省外、省级与市县“六个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宣传“甘味”品牌,深度挖掘“甘味”内涵,用心讲好“甘味”故事,精心塑造“甘味”文化,触动消费者的味蕾,留住舌尖上的记忆。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