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刘家寨子镇:后沟村的脱贫故事
通讯员 牛丽娜
会宁县刘家寨子镇后沟村原来是个被黄土和大山包围的偏远贫困山村,2014年,村里开始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发展肉牛肉羊养殖,使全村的养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强到优,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曾经是不起眼的小村庄,满村的土坯房“灰头土脸”、摇摇欲坠,如今村容整洁、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却成了后沟村的真实写照。
崭新的牛棚布局合理,圈舍干净,设施齐全,村民赵映峰忙着给牛群添加草料……这是近日记者走访时在刘家寨子镇后沟村赵映峰家牛棚里看到的场景。“我现在养着四头乳牛,如果按四头肉牛算,一年能生四头牛娃,当时的价格一岁半卖的话一年最少五万块钱的收入有呢,肉牛的话一岁半的卖四个牛娃怎么都卖五万块钱。”赵映峰指着自家膘肥体壮的牛介绍到。
迈进赵映峰家的农家小院,花满枝头,菜绿茵茵,鸡儿、鹅儿高歌合唱,再加上院外牛儿欢奔乱跳,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几年危房改造房子也改造完了,也享受了,产业扶贫帮扶的也帮扶到位着呢。”赵映峰说眼前的生活是几辈人的梦想,如今靠着党的好政策终于实现了。
刘家寨子镇在发展肉牛肉羊养殖的同时,积极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对居住在自然环境恶劣的人员进行识别,锁定搬迁对象,落实搬迁政策,同时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地发展蔬菜大棚,让安置点与产业融合配套发展,把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大大拓宽了搬迁贫困群众的增收路子,实现搬迁群众致富有路。后沟村村民丁红果是2019年搬迁到刘家寨镇易地搬迁点的村民,记者见到她时,她正打算去接幼儿园放学的小孩,说起如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丁红果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幸福是打拼出来的,脱贫必须要靠自己。有党的全力支持和关怀,是脱贫攻坚路上坚强的后盾,但敢为人先、敢闯敢干也是实现增收脱贫的重要因素。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刘家寨子镇后沟村坚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紧紧扭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充分利用各级脱贫攻坚利好政策,通过多种方式,激发贫困户发展的内生动力,让特色养殖成为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利器”。
截止2019年年底全村剩余贫困人口2户13人,贫困发生率为0.69%,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得到了很大提升。对于后沟村今后的发展,党支部书记王克慧是信心满满,他把今年后沟村的发展向记者娓娓道来,“后沟村今年计划和浙江种瓜的老板签订协议,计划在这个新堡组和孙源组征地计划是两千亩,明年整个种大棚西瓜,既老百姓有了收入,也在家门口能打上工,双重的收入,在这个基础上加大肉牛、肉羊养殖,易地搬迁户后续产业是大棚,再一个是易地搬迁户务工的,大棚里能务工,收入也比较好,像今年大棚里面务工的收入都比较可观”。
相关新闻
- 2020-09-16会宁大沟镇:巩固脱贫成效不松劲 持续加力奔小康
- 2020-09-16会宁:全力以赴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
- 2020-09-15山丹:“四抓两整治”强化组织保障助脱贫
- 2020-09-15会宁新塬镇:产业发展夯实脱贫根基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