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崖蜜甜人心 脱贫稳增收
武都崖蜜,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名特产品,让一群为蜜而活的人和它结下了深深的缘分。这群人以协会的形式抱团取暖,互利共赢,带动蜂农们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过上了“甜蜜生活”……
1994年5月,致富能人陈维太、陈祥富发动蜂农成立了陇南市武都区养蜂技术协会。目前,该协会已发展会员653人,蜂疗专家1人、研究员2人、养蜂技师60人、蜂疗师50人、养蜂技术骨干68人、营销精英58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凭148人。
“我们的养蜂协会共养有东北黑蜂、西蜂、改良中蜂等5万多箱,生产千吨系列蜂产品4大类65个品种,近百种规格。2000年,我们以协会为依托,注册了‘武都太泉蜂业总场’,成为协会的龙头企业,建立了‘协会+总场+基地+蜂农+蜂疗+销售’的一体化模式,‘太泉’也获得了我省著名商标,太泉牌蜂蜜被省政府推选为甘肃省名牌产品。”武都太泉蜂业总经理陈祥富说。
“作为优质蜜源地,保证崖蜜的品质才是关键,我们要保护好武都崖蜜这个地理标志,发展好养蜂产业”。这是武都区养蜂技术协会和经销商一致的共识。
为了发展蜜蜂养殖产业,武都区养蜂技术协会邀请陇南师专特聘教授田茂琳先后在武都裕河、五马等10余个乡镇进行了考察调研,对适合养殖中蜂的场地、环境以及蜜粉源植物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过专家的把脉,大致确定了中蜂养殖的区域面积及范围。撰写论证报告,为陇南市武都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武都区将中蜂养殖列为扶贫项目,大力发展中蜂养殖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除了蜜源,蜂蜜的产量也是决定蜂蜜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好的蜂种,对蜂蜜的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田茂琳告诉记者。
“在确定了中蜂养殖的区域以及面积后,我们协会相关人员先后前往徽县、文县、广元、绵阳等地寻找适合本地环境的优质蜂种,通过对多地不同蜂种的习性、抗病性以及各地气候差异的对比研究,最终确定了适合武都区养殖的抗病性较好、繁殖能力强、采蜜性较好的优质蜂种,并进行了大量引进,为武都区中蜂精准扶贫提供了技术支撑。”陈祥富侃侃而谈。
所谓崖蜜,是指由野外蜜蜂自行构筑在悬崖上的蜂巢,里面留有野外蜜蜂酿成的蜂蜜。由于长在悬崖峭壁上,远离污染,营养价值非常高。《神农本草经》中这样说:“石蜜,野蜂于崖间石隙中采花所作也,疑古时未有养蜂之法,则以崖蜜为上,而土木中之蜜不用。”
武都区养蜂技术协会重视中蜂改良,传授蜂蜜高产技术。全区86%的蜂农接受了标准化培训,使大部分养蜂户生产的蜂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标准。先后引进采收蜂王浆、蜂花粉、蜂胶、蜂蛹、巢蜜等先进技术,开发蜂花粉、蜂王浆、蜂蜜、蜂胶4大系列、65个品种的产品。协会还及时组织全体会员学习相关政策法规,改变观念,转变经营思想,积极推行标准化养蜂,使蜂业开发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通讯员 董腾
相关新闻
- 2020-08-12【你笑起来真好看】广西玉林市:打通脱贫致富路 奋力奔向小康生活
- 2020-08-11金塔:中药材种出“脱贫良方”
- 2020-08-11“贫”深同聚力 今朝谱新篇——会宁县脱贫攻坚综述
- 2020-08-11会宁:持续发力精准施策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