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付坝村卫生室的“变迁史”

付坝村卫生室药房一角
“砖房、白墙、墙角粘的瓷砖,屋顶还盖的琉璃瓦。”
“是啊!‘老奖’你看,门前还有村医公示牌哩,照片也上墙了,房子修得很是大气!”
对话的人是康县付坝村离职村医张洪卫、张洪奖。几个人坐在长坝镇付坝村卫生室门前的松树下,嗑着瓜子,喝着茶,说着村里近年来的变化......
“上世纪70年代,山根、付坝和吴坝三个行政村合称‘东方红大队’,有2000多人口。那时候条件比较艰苦,大队没有村卫生室,也没有一个正儿八经学过医的,村民患病了基本都是硬扛、硬拖,实在扛不住了,就抬到镇上进行治疗。”付坝村前党支部书记张进文说。
80年代,付坝村恢复了行政村命名,曾跟着上海知青学过一些医疗卫生常识和简单疾病诊疗的张洪奖、张洪卫等几名村民便承担起了本村医疗工作,成了名副其实的“赤脚医生”。村民有个头疼脑热的,就在村里放开嗓子喊,或者人托人带话,“赤脚医生”收到群众患病消息就赶忙往群众家里跑,为他们上门诊治。
后来付坝村几个“赤脚医生”商量,在村里租赁了两间土坯房,把自家桌椅板凳搬进去,就有了最初的付坝村卫生室。
岁月轮回,沧海桑田,辗转几十年过去了,“赤脚医生”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土坯房升级为宽敞明亮的“洋房”,水泥路替代了泥巴路……
“请您把社保卡交给我,稍等……请您在报销凭证上签个字”这是近年来付坝村村医张杰对前来就诊的群众说的最多的话。他告诉编者:“现在的卫生室宽敞明亮,环境干净整洁,并且群众看病产生的医药费通过HIS系统和读卡器在卫生室就可以直接按70%比例进行报销。以后病人看病只需要携带电子健康码在扫码墩上一扫,个人基本信息就出来了。不仅为就诊群众节省了时间,而且简化了就医流程、省去了录入信息好几个环节哩,有效提高了诊疗效率。”
张洪卫老人说:“现在不仅村上的卫生室里看病、就诊、取药的基础设施完善了,还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镇,就医难成了历史,看病有合作医疗,基本上不用掏钱,有了大病还有大病救助资金。”
“我们村卫生室是县卫健局在2015年修建的,面积60平方米,有诊断室、药房、治疗室和公共卫生室,地面铺的地板砖,墙体是白灰粉刷的,连屋顶也‘吊’成薄膜砖了。2019年卫生院又配置了电脑、打印机、理疗设备等,还有药品200多种,有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基本满足了病人需求。现在村卫生室条件好了,我的收入也高了,去年就有六七万。现在只要村民一个电话,我便开车上门服务,村民再也不用‘带口信’了。”在付坝村卫生室门前小花园散步的村医张杰高兴地说道。
通讯员 宋颖洁 图/文
相关新闻
- 2020-04-27宕昌何家堡乡:环卫 “红黑榜”晒出家乡美
- 2020-04-07做好卫生防疫 呵护健康生命——兰州安宁区组织中小学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活动
- 2020-03-30创建我先行 城市“展新颜”——兰州安宁区组织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
- 2020-03-13康县黄庄村:加快环境卫生整治 改善人居环境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