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回鹘文木活字: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实物

20-07-30 10:01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编辑:彭晓姣

  原标题:回鹘文木活字: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实物

  中国甘肃网7月30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 (记者 华静)

  图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敦煌出土回鹘文印本佛经残卷

  今年是敦煌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在敦煌,不仅仅发现了藏经洞这一宝库,还有很多不为外人所知的重大发现。近日,记者采访了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兼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富学,他告诉记者,在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收藏着极为珍贵的回鹘文木活字,且这里是我国唯一收藏有回鹘文木活字的单位,国家博物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所收藏的回鹘文木活字,均为从敦煌研究院所复制的复制品。

  众所周知,活字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活字印刷的国家,它的发明可以说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汉文史籍对此有比较确切的记载。但是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在宋朝却没有得到普遍使用,也没有留下任何实物证据,人们只能凭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抽象地了解中国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值得庆幸的是,从20世纪初陆续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上千枚回鹘文木活字,使得世人有机会一睹印刷术实物的风采。

  回鹘文木活字留存于国内的仅有54枚

  据一直致力于回鹘文研究的杨富学介绍,敦煌莫高窟曾先后四次发现了回鹘文木活字实物,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发现回鹘文木活字的地方。第一次是1908年,由法国人伯希和在莫高窟北区编号181洞(今第464窟)盗掘所获回鹘文木活字968枚。其中960枚现存法国巴黎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另外8枚由伯希和分别送给日本东京东洋文库(4枚)和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4枚)。第二次是俄国人奥登堡率领的考察队于1914年在莫高窟北区洞窟中盗掘时发现的,共计130枚,现存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第三次是1944—1949年间,由当时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收集的回鹘文木活字,共6枚。至于这6枚回鹘文木活字是何人何时何地所收集,但由于缺乏记录,已无从查证其确切的出土地点和具体的发现者,很有可能是当地民间捐献的。第四次是敦煌研究院考古所于1988-1995年发掘莫高窟北区时,在B56窟、B59窟、B160窟、B162窟、B163窟、第464窟等6个洞窟内发现的,共计发现回鹘文木活字48枚。这是唯一一次经过科学考古发掘所发现的回鹘文木活字,因而具有更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前后四次在莫高窟北区洞窟共发现回鹘文木活字1152枚。其中前两次发现的回鹘文木活字已流失域外,只有第三次采集的6枚和第四次考古发掘出土的48枚,合计共54枚现由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收藏。“这四次发现的回鹘文木活字大小、形制、质地、构成完全相同。均宽1.30厘米,高2.1—2.2厘米,厚薄则依该木活字所表示符号的大小而定。因每枚木活字表面均有墨迹和磨损,说明曾经曾频繁印刷过书籍和文献。”杨富学说。目前史料中没有关于回鹘文木活字使用的有关确切记载,对其使用年代是根据敦煌地区回鹘人活动的史料以及莫高窟兴衰的历史等,推测应在12世纪到13世纪上半叶之间。实际上,这只是活字被弃用而封存的年代,而雕刻与使用它的年代必定比之更早。

  蕴含了现代字母活字设计的思想和原理

  公元8世纪,回鹘人受粟特文影响,开始采用粟特文字母来拼写自己的回鹘语,逐渐演变为回鹘文字,又称回纥文或畏兀儿文。为全音素文字,是古代维吾尔人在采用阿拉伯文字以前使用最广,也是目前保存下来文献较多的一种文字。回鹘文由18个辅音及5个元音字母来拼写字词。几个字串联写成一个字词,字词之间留空白以隔开不同字词。字母在词头、词中、词末会有不同形状,还有句读符号。回鹘文由上至下拼写成列,列与列从左至右排。

  经回鹘文专家和学者对敦煌出土回鹘文木活字进行解读研究,所表示的文字符号有以字母为单位的活字、以词为单位的活字、表示动词词干的活字、表示词缀的活字、以不表示词义或语法功能的语音组合的活字、表示叶面版框线的活字(其中有单栏,也有双栏)、表示标点符号的活字(其中有一点和两点的,也有四点的)、表示附加符号的活字以及用于排版填空的夹条和中心木。

  对于习惯了汉字排版的人们来说对这一变化是不太容易理解的。杨富学解释道:“回鹘文与汉文是完全两种不同的体系,所以回鹘人制作活字和排版上做了必要的创新和变通。回鹘文木活字首先考虑到了回鹘语形态变化,也考虑到回鹘文字为拼音文字这一重要因素,根据回鹘语的语言特点,创造出了不同于汉字活字的新的类型的活字,就是以包括音素、音节和词为单位的混合类型的活字,其中已经蕴含了现代字母活字设计的思想和原理。”

  “汉字为方块字,印刷时不管笔画多少,均可印得一样大小,但回鹘文就不行了,因为它是音节文字,长短差异甚大,故制作时高、宽一律相等,长度则就不一了。再者,汉字一般是一印表示一字,在大多数情况下,回鹘文活字亦可如此,但动词是个例外,不能这样使用。如回鹘木活字作为动词,若不与后缀结合,就不能构成完整的词义,因为它需用后缀来表明时态和条件式等。回鹘文的后缀形式很多,每词可达数十种之多,如将动词的完整形式逐一各刻一个活字,那么,单动词活字就起码需10万个以上,这是很难想象的。就像英语,一个词根后面可以有无数个词缀,这样庞大的数目是无法检字的,所以回鹘文活字创造性地把词干和词缀分开,便于检字。”所以说,将汉文活字制作法用之于回鹘文,绝非一朝一夕所能之事:反之亦然。回鹘人创造性地把毕昇视为“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小平,兼与药相粘,小可取”(《梦溪笔谈·技艺门》)的木料制作成适合回鹘文特点的木活字,成为最早使用木活字的民族之一,这是我国古代回鹘人对民族交流的一大贡献。

  宋元时期回鹘文作为官方文字被广泛使用

  从这些遗物可以看出,宋元时期回鹘文流行并被广泛使用。“回鹘作为古代北方的一个有影响的重要民族,早期活动于漠北,即今蒙古高原。而回鹘文是维吾尔族古代历史上使用最广、保存文献较多的一种文字,它直接源于中亚粟特文,早在公元8、9世纪,即已开始为回鹘人所使用。9世纪中叶,漠北回鹘汗国在内乱外患之中崩溃,汗庭西迁,先后在新疆、河西走廊和中亚地区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甘州回鹘和喀喇汗王朝等三大割据政权,此外,还有不少势力较小的回鹘集团,如沙州回鹘、肃州回鹘、凉州回鹘等。”杨富学强调,其中,除喀嘲汗王朝由于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于10世纪中叶放弃回鹘文,将阿拉伯文字作为民族文字外,其余各回鹘政权都全面地继承了漠北回鹘汗国的文化传统。草创于漠北回鹘汗国时代的回鹘文也随之被广泛地使用于新疆及河西走廊一带,后又扩及于中亚西亚的某些地区,在13至15世纪间回鹘文被用作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汗国的官方文字,以至于当时有“谁通晓这种文字,谁就不患贫困”之说。

  大约自10世纪开始,回鹘人即已从中原地区先学会了雕版印刷技术,将之应用于回鹘文献的印刷,“至蒙元时代初期,吐鲁番一带即已有了高度发展而分布甚广的印刷手工业”。吐鲁番一带成了回鹘文化的中心。杨富学说:“至于当时有无活字印刷,则不得而知,因为既无文字证据,又无实物来予以说明。有趣的是,活字印刷的实物证据在远离回鹘文化中心的敦煌莫高窟中发现了。”

  宋元时期回鹘文流行,被广泛使用以书写诏告敕令、宗教典籍、文学作品、契约文牍和历法医籍,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献资料,成为学者们认识与研究回鹘与中亚诸族历史文化的取之不尽的宝藏。据学者研究,蒙元时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活字印刷术很有可能是在这一时期传入欧洲的,从时间上填补了活字印刷术西传中两个世纪的过渡时期,从地域上由中原地区向西推进了两千多公里,其创造和使用于12至13世纪之间,早于德国谷登堡使用的金属活字二百年左右,在西方开创了拼音活字印刷的先河,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是世界活字印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杨富学说:“可以说,世界上少有哪个民族的文化能像回鹘文化那样多地受惠于出土文献。公元20世纪以前,人们对回鹘文文献的知识及学界对回鹘文化的了解,主要局限于汉文及穆斯林史料中一鳞半爪的记载和传世的几件回鹘文文献。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随着回鹘写本、刻本的发现和研究,人们才得以对回鹘历史文化有了重新认识。”杨富学还饶有兴致地告诉记者:“在波斯(伊朗)语中,凡是与印刷有关的词都用回鹘语词根bas-表示,这说明了什么呢?他们之间是有传承关系的,是回鹘人把印刷技术传到了波斯。这件事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波斯的文献有大量的回鹘人在巴格达等地的记载,直到现在为止,西亚黎巴嫩还有一批不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这些自称德鲁兹人,他们说自己来自东方,但是从照片看他们的长相和维吾尔族很相近,所以德鲁兹人很有可能是回鹘人的后裔。”

  虽然我国宋代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迄今未发现宋代使用活字印刷的书籍,更未发现泥活字实物。然而,此项先进的印刷技术问世不久,便迅速传播到西夏、回鹘统治地区,并广泛使用。这些回鹘文木活字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实物,也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含有以字母为单位的活字实物,为中国活字印刷术进一步向西传播提供了确凿的实物证据。

  回鹘文以另一种形式“复活”

  回鹘文自15世纪以后在西域就已经失传,仅在河西走廊的裕固族先民中继续使用,直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此后,回鹘文再不见使用,成了名副其实的“死文字”,类似情况还有佉卢文、突厥卢尼文、吐火罗文、于阗文、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八思巴文等。但由于回鹘文曾在历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用其书写的文献也汗牛充栋,很多回鹘文学者和跨学科学者都需要在回鹘文中寻找相关的历史答案,所以,百余年来,国外学者对回鹘文的研究一直没有停顿。

  国内对回鹘文文献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冯家昇先生开其先河,后回鹘文研究基本中断,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渐现热潮,以耿世民、李经纬为先声,伊斯拉斐尔·玉素甫、多鲁坤·阚伯尔等诸先生继其后,当前活跃于这一领域的中青年学者主要有牛汝极、张铁山、阿布都热西提·亚库甫、杨富学、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等,遗憾的是,随着冯家昇、耿世民、李经纬先生的先后谢世和老一辈学者的退休与淡出,刚刚呈现崛起之势的回鹘文文献研究连同与之密切相关的回鹘学,目前渐显衰退趋势,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后继力量不足和研究课题缺乏创新两个方面。

  而在今年3月18日,蒙古国正式通过了《蒙古文字国家大纲》,决定从2025年开始全面恢复传统蒙古文的使用,即回鹘式蒙古文。回鹘蒙古文曾是蒙古人通用的语言文字,也是蒙古人的传统文字,由于历史原因,蒙古国废除了回鹘蒙古文,改而使用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创造而出的西里尔蒙古文,这就造成了蒙古的文化传承出现了问题,被彻底隔断了,后来,蒙古国不断掀起恢复民族文化的热潮,而恢复使用回鹘蒙古文就是其中之一,而我国的裕固族也有恢复使用回鹘文的动议。

  杨富学说:“文字是文化与文明传承的必要载体,是记录人类的思想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勿庸赘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有自信,文化自信是必不可缺的,而文化的自信就要有自己独有的文字。我国也出现过很多种类型的语言文字,也伴随历史的演进而消失,其承载的文化记忆尘封于流转的岁月,后人只能从碑文上或者史料中寻找先前的蛛丝马迹。但出于考古、宗教或是学术的需要,这些语言文字又被赋予了另一种形式的生命,以其特有的方式继续承载着人类的文明,等待着人们的研究和解读。”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白福民,为家乡人搭起“致富桥”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白福民,为家乡人搭起“致富桥”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冯巧叶,“大家一起过好日子”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冯巧叶,“大家一起过好日子”
  • 民族团结之花处处开 社会进步之果挂枝头 ——天祝藏族自治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综述 民族团结之花处处开 社会进步之果挂枝头 ——天祝藏族自治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综述
  • 甘肃美食丨“凉食”受欢迎 营养价值知多少? 甘肃美食丨“凉食”受欢迎 营养价值知多少?
  • 雪域高原唱响幸福欢歌 ——甘南玛曲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雪域高原唱响幸福欢歌 ——甘南玛曲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 金昌好女婿李余元:20多年如一日照顾患病岳父母和妻子 金昌好女婿李余元:20多年如一日照顾患病岳父母和妻子
  • 【抓“六稳” 促“六保”】甘肃省统筹做好省列重大项目建设 【抓“六稳” 促“六保”】甘肃省统筹做好省列重大项目建设
  • 对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再部署 甘肃省卫健委提出7个方面具体措施和要求 对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再部署 甘肃省卫健委提出7个方面具体措施和要求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甘肃省“新时代乡村题材文学创作”主题
2   中兰客专工程一月内两隧两桥联通
3   甘肃省两部法规8月1日起施行
4   兰州海关全力推动甘肃省首家企业集团财
5   陇南康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升支部组
6   天津对口帮扶甘肃微医数字流动医院在天
7   青岛·陇南住建领域东西扶贫协作座谈会
8   白银:交警开路护航 患者迅速送医
9   武威天祝:骏马驰骋 草原放歌
10   敦煌石窟文化艺术展亮相平凉
11   近期兰州市天气阵雨为主 高温将维持在3
12   兰州市领导调研包抓重大项目建设情况
13   兰州市场监管部门严查医疗广告虚假违法
14   兰州西固法院全面恢复刑事案件被告人庭
15   兰州交警开启夏夜交通秩序严管模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