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甘肃】服人服众的“六字”秘诀——马有信的30余载“说事”人生
中国甘肃网7月16日讯(本网记者 沈文刚)“马爷,又要说事去了吗?”
在武威市古浪县土门镇,老百姓习惯把说和、化解矛盾纠纷称为“说事”,“马爷”则是当地家喻户晓的“说事佬”。
“马爷”实名马有信,已年逾70岁,老百姓这样称呼源于他30余年的名声威望。
马有信
马有信因为熟悉乡风民约、擅长沟通交际、人缘好威信高,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当事人,经他一说合,往往握手言和。“说事”渐渐说出了名气,请他来“说事”的人越来越多,马有信对“说事”上了瘾。他笑称自己养成了“爱管闲事”的习惯,“一听见哪里吵架闹事就坐不住”。
30余年来,被他说得“云开雾散”的民间纠纷多到连他自己都记不清。如今,年近古稀的他仍在“说事”,并乐此不疲。
2015年9月,古浪县司法局专门为马有信成立了“马有信调解工作室”,工作室配备了专业的法律人员,这不但给当地的人民调解注入了活力,也给几十年如一日在这块热土上奔波调处矛盾的马有信吃了定心丸,他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调解工作室一角
前些年,村民张某和陈某以合伙制的形式开办了一家砖厂,随着资金的积累,他们都想独立发展,于是成立了各自的企业。但是,在合伙制砖厂清算解散过程中发生了矛盾。后来,为取得一块土地,双方互相竞价,致使地价严重偏离正常价格,激烈的冲突一触即发。
为缓解矛盾,张某和陈某决定寻找马有信解决问题。马有信了解情况后带人迅速赶去调解,利用自己的威望和公信力,秉公秉正地指出双方错误,规劝他们珍惜友谊,开阔胸怀,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彼此的矛盾,避免恶性竞争。
由于调解工作室出面处理及时,方法得当,张某和陈某最终握手言和。如今两家企业通过互助发展,互利互赢,已成为当地小有体量的公司。
相对普通的民事纠纷,群体性纠纷具有当事人多、涉及面广、矛盾复杂激烈等特点,处置不妥当,容易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在调解群体纠纷方面,马有信有他独到的经验。
土门是古浪县牛羊屠宰集散地,吸引了大批本地人和外来人员从事牛羊皮张收购贩卖。2001年9月,本地商贩张某和外地一商贩为收购皮张发生纷争,先是吵闹,很快就发展为械斗。
马有信走访入户进行调解工作(古浪县司法局供图)
听到消息的马有信立刻赶到现场制止了斗殴,阻止了险些酿成的大祸,并立马开始调解。马有信本身经营牛羊皮张生意十多年,是个行内人。他从皮张收购的交易习惯说起,又说到繁荣市场要大家参与,排挤外来人口就是固步自封,再劝说双方和气才生财,由于情真意切,说理透彻,争执的双方最终各退一步,化干戈为玉帛。
有人问马有信,调解群体性纠纷的秘诀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当事人会听他的话?马有信说,自己之所以能屡屡成功,只因为心中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对照当事人,明理依法,不偏不倚,公平公正。
几十年的调解工作,马有信总结出的调解工作以理服人、以信服人、以法服人、以德服人、以事实服人、以正气理服人的“理、信、法、德、实、正”服人服众的“六字”调解工作方法,要正视不要回避、要有耐心不要急躁、要相信不要轻信、要公正全面不要偏听偏信、要果断不要草率、要容让不要软弱、要实际不要教条、要有策略不要和稀泥、要贴心不要失信、要理解不要误解”的“十要十不要”调解理念,在全县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中被广泛推广运用。
马有信进行调节工作(古浪县司法局供图)
古浪县司法局副局长侯天秀告诉记者,借鉴马有信调解工作室经验,全县各乡镇人民调解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34件。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切实充当起了人民群众的“暖心骨”、维护社会的“稳定器”、党委政府的“减压阀”。
马有信从事人民调解工作30余年来,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000余件,涉及金额2000万元,预防群体性事件14起、民转刑案件56件60人(次),跨县区跨乡镇调解80余件,协助当地法庭、派出所调处矛盾纠纷200余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群众的赞扬。
调解路上,马有信从不相信有解不开的结,他通过调解好每一起纠纷,来诠释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热爱。他说:“作为一名人民调解员,只要政府和社会需要我,我就在人民调解的公益事业路上走到底,甘愿做一辈子‘社会稳定器’。”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