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美食丨从“吃”到“喝” 软儿梨香飘甘青
原标题:从“吃”到“喝” 软儿梨香飘甘青
荆秀芳打造的“软媚子”软儿梨饮料。 西海都市报记者 祁小军 摄
软儿梨,青海河湟谷地、甘肃兰州一带广泛种植的果品。乘着兰西城市群建设的东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桥头村的荆秀芳,在家乡的软儿梨身上做文章。荆秀芳信心满满地说,民和处于兰西1小时经济圈的中心地带,软儿梨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甘肃教授助力青海软儿梨产业
“刚才甘肃的一位客户联系我,想做公司产品在甘肃的代理商。”这两天,荆秀芳奔波着为新上市的软儿梨饮品寻找销路,本想着会遇到阻力,她的顾虑显然多了,新品上市仅6天,就销了一大半。
“软儿梨本身知名度大,加上新生产的饮品果香味足,很快受到一大批粉丝的追捧。”荆秀芳说,这两天她在快手、抖音平台上推销新品,深圳的老乡和西宁、兰州的客商都主动联系她,要求做公司产品的代理商。
转型做果饮产业,这是荆秀芳的第二次创业。“软儿梨是民和、兰州一带群众爱吃的水果,但它不易储存,夏天想吃软儿梨还真难,于是决定做果饮产业。”荆秀芳说,她的老家有一大片梨园,每当回老家看到那些苍老的梨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情结。
2018年底,荆秀芳放弃了年出栏2000头生猪的养殖产业,转做软儿梨饮品产业。隔行如隔山,“前期到甘肃、北京等地做过调查,但没想到转型之路会如此艰难。”荆秀芳说,她刚开始找到了南方一家大学的科研人员,想利用南方先进的技术,开发出独特的软儿梨饮品。不料,南方的这家科研单位对西北的果品研发甚少,尤其对软儿梨闻所未闻。
南方之行,一无所获。回到民和后,荆秀芳又联系了省上的科研单位,没有找到一家中意的。一次偶然的机会,荆秀芳联系到了甘肃农业大学的贠建民教授。
“贠教授是甘肃人,熟悉软儿梨,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回到民和后,荆秀芳前往老家收购软儿梨。当年,荆秀芳高于市场价优先收购了贫困户的软儿梨做研发用。
研发软儿梨饮品经历了漫长的一段时间。“有一次我们拉着一车的软儿梨前往兰州,还没等到贠教授,软儿梨全烂在了车上。”荆秀芳说,软儿梨怕热,遇上干燥、闷热的天气,很容易化成水。
那段时间,荆秀芳经常前往兰州送研发用品。几番波折后,贠建民教授和他的团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从软儿梨提取成分物质。软儿梨颗粒多,提取成分的难度大,当饱含梦想的软儿梨“变身”为一小杯清香的浓汁时,荆秀芳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为两地果农带来福音
软儿梨实验大功告成,荆秀芳进设备,扶贫车间的建成投运,很快给当地的村民带来了收入。“扶贫车间的资金来自隆治乡永坪村的集体产业资金,通过分红的形式让利村民。”荆秀芳说,除了扶贫车间,公司近一半的劳务人员都是家庭困难的当地村民。
公司一年能消化1.2万吨软儿梨,为甘青两地的果农解决了软儿梨销路难的问题。去年,荆秀芳不仅收购了本村的软儿梨,她还跑到兰州皋兰的什川收购软儿梨。目前,仅什川镇软儿梨年产能达到830吨,种植农户有700余户。什川软儿梨色泽鲜艳,皮薄肉细,酸甜适度,获得中华老字号、无公害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性产品等荣誉称号。如今,软儿梨不仅成了兰州有名的特色小吃,还远销日本、中国香港等地。
“皋兰一带的软儿梨品质优,当地的果农将软儿梨产业做大做强,开发出了许多特色产品。”荆秀芳说。什川之行,给荆秀芳带来不小的启示,也增加了她做好软儿梨产业的决心。
在国家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下,隆治乡桥头村软儿梨产业蓬勃发展。2018年,隆治乡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1000亩耕地、500亩荒山荒坡种植软儿梨梨树。如今,家家拥有三亩至五亩的软儿梨园,仅种植软儿梨人均收入增加1000元,也涌现出了新型的专业合作社。
在软儿梨扶贫加工车间,一罐罐软儿梨饮料下线,精明的荆秀芳在包装和品牌上下了很大功夫,将产品定名为“软媚子”,寓意冰甜的软儿梨清润心扉,设计精美的包装盒上标上甘青两地熟悉的方言、穿着民族服饰的模特等,让甘青两地的消费者对软儿梨产生乡恋。
目前,桥头村走出的软儿梨饮品销往甘肃、青海两地,甘肃还为民和县软儿梨饮品开辟绿色通道,扩大销售渠道。荆秀芳深信,随着兰西城市群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两地政府间的深度合作和融合发展,她公司的软儿梨产品在市场必有作为。 西海都市报记者 赵俊杰
相关新闻
- 2020-06-17丹霞口美食 让你的味蕾 也流光溢彩
- 2020-06-15【“甘味”故事】slay全场的明星“橄”货,来啦!
- 2020-06-09徽成盆地 独特地域造就不一样的美食
- 2020-05-27寻味平凉陇东美食中的田园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