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原标题:步履铿锵 逐梦小康—— 西峰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记者 盘小美 通讯员 翟娜娜 郭芳
时至暮春,春和景明,万象更新。徜徉西峰乡村,柏油路、水泥路通村达户,阡陌纵横;产业基地产销两旺,脱贫群众干劲十足;易地扶贫搬迁点散落乡间,住上新房的群众绽放幸福的笑容……一幅幅产业兴旺、百姓幸福的新农村画卷,见证着西峰干群勠力同心战贫困结出累累硕果。
地处董志塬腹地的西峰区,为全省17个插花型贫困县(区)之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峰始终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因村因户施策,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兴产业,使一批贫困群众过上了新生活。2013年至2019年底,累计减贫5227户、21007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049%。
咬定脱贫不放松,攻坚克难再起程。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西峰区委区政府再次吹响向贫困堡垒发起总攻的号角。面对疫情影响,坚持战“疫”不松劲,战“贫”不停步,坚持高位统筹,全区上下凝心聚力,以实字当头,区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扶贫,县级干部带头深入一线调研督战,161个帮扶单位、4327名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帮办惠民实事,攻克脱贫攻坚的最后堡垒。
破除瓶颈 贫困村插上腾飞的“翅膀”
春日,走进西峰区彭原镇赵沟畎村,平坦宽阔的柏油路纵横交错,红瓦白墙的房屋错落有致,农田整齐划一,一道道亮丽的新农村景观映入眼帘。在水塔外围墙修建现场,工人们忙着和水泥、铲砂浆、砌墙体,一派繁忙景象。
“以前,村里虽然通上了自来水,但这里属于自来水供水末端,用水旺季时水压不稳定,有时村民都吃不上水,更别提给农田灌溉了。现在,通过实施扶贫项目,村里打了这个机井,建成后能为全村400多户村民提供生产生活用水。”村委会副主任杨振民感慨地说,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村里交通改善了,环境变好了,村民生活更舒适了。
地处沟边塬畔的赵沟畎村是西峰区15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村里发展的瓶颈。近年来,该村聚焦基础短板,整合财政、扶贫、交通等项目,先后硬化通村通组道路27.9公里,对全村68户危旧房进行改造,相继完成自来水并网、农电网改造、互联网入户工程,建成便民服务中心、文体广场、标准化乡村舞台、文化长廊,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是很多贫困群众的强烈期盼。
温泉镇巨塬村村民巨虎林一家最早住在南湾组山峁上的5孔窑洞里,居住条件差不说,出行和吃水也是问题,雨季时吃水可以靠土窖收集雨水,遇到旱季,就要走崎岖的羊肠小道到15里之外的机井拉水吃,十分不便。
“我们能搬出窑洞,没花多少钱就住上新房,真是享了‘易地搬迁’政策的福啊。”说起眼前的幸福,巨虎林心花怒放:“自来水通到了灶头,硬化的村路平坦宽阔,农闲时还可以到小游园、农家书屋去转转,这么好的事以前想都不敢想。”
巨塬村党支部书记赵怀涛介绍,2017年,巨塬村抢抓扶贫机遇,争取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新建7套住宅,并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将住在南湾组的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整体搬迁,解决住房难题。
脱贫攻坚,基础为先。近年来,西峰区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将项目、资金集中向贫困村倾斜,持续推进“3+1”冲刺清零行动,瞄准住房、安全饮水等薄弱环节,逐村逐户对标筛选,精准查找短板问题,实施饮水安全项目,启动农电网改造工程,加快扶贫路建设,逐步破瓶颈斩穷根,贫困夯实了贫困村的发展基础。
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西峰区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通过新建行政村幼儿园、改造薄弱学校、实施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部享受学前教育及义务教育等不同阶段教育扶贫政策,强力推进教育扶贫;在健康扶贫方面,全面实行“先看病、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报、兜底保障等制度,极大地减轻贫困群众就医负担,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如今,全区所有贫困村实现了安全饮水、动力电通组、安全住房、硬化道路通组、高标准农田、公立幼儿园、标准化卫生室、文化广场、宽带入户、卫生厕所、便民服务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十二个全覆盖”,贫困村面貌和公共服务水平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同时,也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启智扶志 贫困群众重燃致富希望
4月16日,走进西峰区温泉镇巨塬村脱贫户王海林的家,他正忙着为盖新房的工人递砖、添工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家里盖新房了,新房盖好后准备修羊舍,今天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今年48岁的王海林,患有腿疾,母亲双目失明,重活全靠妻子承担,一家人常年以种地为生,收入微薄。劳动力不足,加上为父母看病欠下外债,让王海林一度对创造美好生活没了信心。
在精准扶贫中,帮扶干部和村干部多次上门开导,鼓励王海林振奋精神,发挥所长致富。得知他有养殖意向,帮扶干部为其争取4只绒山羊。随后,王海林逐渐扩大养殖规模,目前羊只数量达30只。“去年卖了5只羊,收入了8000多元,加上苹果的收入,年收入2万元左右。”王海林说。
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陈军介绍,巨塬村群众的经济来源主要以养殖、果树栽植和劳务收入为主,为增加贫困户收入,村上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外出务工;通过政策引导,带动扶持有种养殖经验的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脱贫增收。
近年来,西峰区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大力推进精神扶贫,持续加强思想引导,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各级帮扶干部与贫困群众交流对接,帮助定产业、定计划、定目标,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李局长,今天有时间吗?我准备剪树哩,能来给我指导一下吗?”4月16日,后官寨镇东坪村的刘光华一大早就给西峰区果业局副局长李密打电话,主动邀请技术人员帮他解决苗木定杆和侧芽萌发保留的问题。接到电话的李密立即组织技术人员上门为其指导。
刘光华几年前还是个既无种植技术又无致富门道的庄稼汉,靠天吃饭,日子过得极其艰辛。2014年,刘光华被为精准扶贫户,帮扶干部多次上门了解致贫原因,宣传扶贫政策,并鼓励他参加全区果树生产栽培、病虫害防治及其他种养殖培训。
经过技能培训,刘光华的视野开阔了,观念也改变了,他从被动参加技能培训到主动要求学习技能;从种植传统庄稼到引进矮化密集果树。“以前没有掌握一技之长,缺乏致富‘门路’,现在好了,技能和发展项目都有了,我越来越有致富信心了。”刘光华说。
西峰区在实施“精神扶贫”工程中,结合产业培育、市场需求和贫困户个人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素质提升专项行动,邀请知名专家和技术人员,采取集中培训、上门服务及外出参观交流学习等方式,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贫困家庭劳动力农业实用技术、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电商培训等,变“政府输血”为“自主造血”,让更多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同时,西峰区将“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作为脱贫攻坚的内在要求,开展“好婆婆”“好媳妇”“五好家庭”“致富明星户”等评选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播乡风文明新风尚;采取非贫困村带贫困村、美丽庭院户带贫困户的方式,引导贫困户参与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着力消除视觉贫困;发挥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和村规民约的教化约束作用,全力整治“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以精神扶贫促进稳定脱贫。
产业“造血” 田园绽放“致富花”
毛寺村从穷乡僻壤“逆袭”成旅游胜地;孔塬村抓住美丽乡村建设机遇,种植玫瑰、黄花菜,发展“花海经济”;文安村坚持科技兴农,设施大棚种出“致富瓜”……在西峰乡村,扶贫产业“遍地开花”,昔日的贫困村演绎出一个个“蝶变”故事。
变化,源于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西峰区始终把产业培育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坚持一村一品整体推进与产业到户相结合,依托当地资源优势谋出路,打出了一套振兴产业的“组合拳”。
栽苗、覆土、浇水……春暖花开时节,在蒲河川区的樱桃基地,50多名村民正忙着种植大樱桃。
“在樱桃园干活,每天能收入70至100元,将来果树挂果后,游客来采摘,我们也能顺便销售农产品。”看着刚栽种好的果树,毛宏郎眼中充满了期待。毛宏郎是毛寺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他常年外出务工,如今借着产业扶贫项目,他把4亩多土地流转出去,自己到樱桃基地务工,还把产业到户资金入股村里的旅游公司,年底享受分红,实现多路进财。
今年,显胜乡招引香港储田控股有限公司,在毛寺村、蒲河村流转土地600亩,种植大樱桃3万余株,建设设施大棚,生产反季节樱桃。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适合种植樱桃,加上政府提供了很好的招商政策和服务,所以我们在这里打造一个樱桃基地,种植大、中、小樱桃树各1万株,大树的果子明年3至4月份就能上市。”储田公司驻庆阳代表胡学思介绍,樱桃基地的建设,不仅可以为当地群众增加土地租金、劳务工资,还将推行订单农业,带动周边农户抱团发展樱桃产业。
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关键在产业。西峰区立足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按照“龙头带动、规模经营、连片开发”的思路,依托招引建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和“331+”产业扶贫,创新多种新型经营模式,建立健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等发展模式。
同时,用足用活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近三年为贫困户配股11367.16万元,入股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保底分红加收益分红的方式,增加贫困户收入。
西峰区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支持、财政奖补等措施,因户施策引导农民就地发展短平快的“五小”产业,力争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个长短结合的产业增收项目。
进入四月份,彭原镇五郎铺村的马维学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他每天清晨四五点就出发,开着拖拉机穿梭在田间地头,为村民旋耕土地。
今年54岁的马维学曾是一名贫困户。2013年,他因患肾癌接受手术治疗,花去六七万元,做手术后干不了重活,当时儿子还在上学,家里靠种几亩地维持生计。2015年,被确定为精准扶贫户后,扶贫干部帮他争取产业扶贫资金、免息贷款等多项扶贫资金,鼓励他发展小产业。马维学利用这些资金,栽种了4亩苹果树苗,购买了一辆农机,当起了农机手。
这几年,马维学给周边群众耕地,每年能收入2至3万元。去年,4亩果园开始挂果,产了4000斤,收入8000多元,他还利用农闲时间到村里的合作社务工,在家门口挣工钱。靠着多项收入,顺利摘掉了“贫困帽”。
在探索发展“五小”产业过程中,西峰区按照“项目到户、扶持到人,一村多样、一户一项目”的精准扶贫理念,组织各级帮扶干部逐村逐户摸清家底,帮助贫困户量身制定扶贫产业发展计划,引导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
如今,在西峰区,一批特色产业基地蓬勃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贫困村实现了村有致富产业,户有增收项目,越来越多贫困户依靠产业脱贫摘帽,正鼓足了精气神,朝着同步小康的目标稳步迈进……
相关新闻
- 2020-04-26王向阳专题约谈八县(区) 党政班子分管脱贫攻坚工作领导
- 2020-04-26华池:实施易地搬迁助力脱贫攻坚
- 2020-04-23张懿笃强调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 2020-04-21贠建民在庆城县环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